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1-18 16:30: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7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有条理展现春节民俗风情

  二、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三、理解春节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有条理展现春节民俗风情; 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难点: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 ,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大家喜欢过春节吗? 为什么?(学生谈谈自已的过年感受 )现在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春节的热闹景象。

  二、解题:

  1.什么叫本命年?(可参照书下注释①)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录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马年出生的人属马,再遇马年,就是他的本命年。

  三、介绍作者:

  学生读一读

  刘绍棠(1936~1997) 现代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格调,通俗易懂、清新淳朴,代表作有《蒲柳人家》。

  四、检查预习

  小组汇报检查情况,教师抽查。

  五、 独学----合作交流

  指明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引用二十四节气歌有什么作用?

  2、从第三段中找出最能概括年味儿越来越浓重的四个词语?

  3、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来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如第一件事:“炒年货”)

  六、研读课文 探讨交流。

  1、读第1段,思考:开头以24节气歌引出春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衬托出春节的重要,突出春节的特点,点明写作的.中心。

  2.(比一比)快速阅读第3段,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能表现作者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可提示学生注意文中表现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3.运河乡的父老乡亲是如何来过年的呢?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

  明确: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食物7、送灶王8、换门神9、守岁10、拜新年

  4.这十件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引导学生概括出内容后,按顺序排列出)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

  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正月初一

  这些民风民俗表达了父老乡亲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七、 跳读品味

  1、小组学习:

  第4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哪些语句描写最生动传神,即用不多的几笔就把某一生活场景描述出来了?(结合具体的词语分析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①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的语句。

  ②文中一些生动丰富的民俗语言。

  如:二十四节气歌;“红火”“发烧”“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小疙瘩鬏”;“开刀问斩”;“忙得脚丫子朝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天麻麻亮”等等。

  八.合作探究:

  你认为隆重热闹的传统春节传达着人们的哪些期盼?(组内讨论)

  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后,教师概括或强调:

  寄予的期盼:

  辛苦一年 喜享欢乐 。

  展望未来 祈求安康。

  合家团聚 密切乡情。

  九. 拓展延伸 今昔比较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也不管未来变化如何,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不变。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要吸其精华,代代相承;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开出更加瑰丽的奇葩 !

  十、布置作业:

  回忆你过得最有趣的一个春节并用最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

  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堂

  腊月初一:炒年货--------预热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

  买糖果 ∣ 增

  挑绒花 ∣ 温

  杀牲禽 ∣ ↓

  备食物 ∣ 红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 ∣ 火

  换门神 ∣

  除 夕:守岁----------发烧

  正月初一:拜新年

  教学反馈: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推理得出后续图形中点的数量,点阵中的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2、培养学生推理、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与概括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汇报单,小奖品,磁扣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图形,一定要注意观看啊。(课件出示一个圆点)。

  生:老师,就是一个圆点啊。

  师:是啊,点是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可别小看这个点。许多点排列起来就组成一个有趣的点阵,比如:我们常玩的五子棋,围棋(出示五子棋,围棋的图片)都是由各个点组成的点阵。其实,两千多年前,希腊的数学家就开始研究点阵了。这节课,我们也来尝试研究点阵的规律,好吗?(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课中参与,兴趣正浓:

  1、出示点阵,提出问题

  师:(出示点阵),这就是他们当时研究过的一组点阵,请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数数每个点阵中分别有多少个点?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有4个点,第三个点阵有9个点,第四个点阵有16个点。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的吗?

  生:我是通过数出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得到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是怎样通过计算得到的吗?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2的正方形,共有2×2=4个点;第三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3的正方形,共有3×3=9个点;第4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4的正方形,共有4×4=16个点。

  2、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在研究这一组点阵中点的个数时,同学们研究得非常好,但是如果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再多一些,又该怎样求出点阵中点的个数呢?(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师:谁来汇报讨论的情况?

  生:我们分析了前面几个点阵图的特点,认为在这个点阵图中,点的个数的规律是:1×1,2×2,3×3,4×4,……也就是n×n

  师:总结得非常好,教案《点阵中的规律教学设计教案》。也就是说:用“横排数×竖排数”,对吗?(板书)你们能根据这一规律说出第五个点阵有多少个点,并画出此图形吗?(学生点子图上画第五个点阵图,展示)

  师: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前面四个都可以看作正方形,所以第五个图也是正方形。

  师: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我们把第5个点阵中的点,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划分(出示教材第82页第(3)题图),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小组代表汇报。

  生:(总结)每用折线画一次后,点阵中的个数是:

  1=1

  1+3=4

  1+3+5=9

  1+3+5+7=16

  ………………

  生:(总结)这样划分后,点阵中的规律是:1,1+3,1+3+5,1+3+5+7,……所有奇数相加的和。

  师:真了不起。这种划分方法,我们可以叫做“折线划分法”。通过研究点阵,我们发现这组正方形点阵中有很多规律。能用刚才的方法来研究长方形的点阵吗?

  生:可以。

  师:课件出示一组长方形的点阵。提问:你们能用刚才的两种方法发现这个点阵的规律吗?

  生:(1)。横排×竖排:1×2,2×3,3×4,4×5

  (2).折线划分法:2,2+4,2+4+6,2+4+6+8,2+4+6+8+10

  师:在点子图上画出第5个点阵。小组交流,研究:上面的点阵还有其他的规律吗?

  生:(1)两个两个数:1×2,3×2,6×2,10×2,15×2

  (2).斜着一层一层数:1+1,1+2+2+1,1+2+3+3+2+1,1+2+3+4+4+3+2+1

  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和创造规律。除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点阵外,还有很多其它形状的点阵,我们研究他们,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看看,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课件出示三角形点阵图)你能用一层一层数的方法,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展示,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画出第五个点阵。

  生;1,1+2,1+2+3,1+2+3+4……

  三.应用新知,兴趣优在:

  师:其实,点阵是灵活多样的,每个点阵都有自己的规律。(课件出示练一练第2题)观察下图中的几个图形,小组内说说他们的规律,然后小组合作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学具粘出下一个图形。

  生:汇报,展示。

  四.课末设计,兴趣高涨:

  师: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一些点阵的规律。现在,你想自己设计一个点阵吗

  生:想。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个点阵设计大赛,好吗?课件出示要求:

  点阵设计大赛

  1、设计时间:5分钟

  2、设计要求:(1)小组合作,共同设计一幅有规律、美观的点阵图,画出前4个点阵,并用算式表示每个点阵的数量.

  (2)每组派代表说明设计的方法及点阵中的规律,并展示作品.

  (3)优秀小组的作品,在班级”展示台”展出.

  生:小组内自由设计,展示。

  五.联系生活,兴趣永存:

  师:看来,同学们各个都是个出色的小设计师啊!点阵的规律,活中也十分常见。比如:(课件出示图片)一些大型活动的展示标志,广场上美丽的花坛,由点阵构成的各种图案等等。可以说,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点阵的规律,离不开数学的知识。对吗?那么,就让我们用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学习: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美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幅简洁准确的图像。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内容:《秋天的怀念》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小事细致地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文字比较浅显,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已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但个别学生虽然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但缺乏感情。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思维比较活跃,能主动探索新知。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通俗,但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热烈。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及本课特点,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朗读中,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借助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变单为多向,让学生都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设计特色:朗读中感悟、感动。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 通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使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深刻体会“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一段文字,菊花图片。)磁带《思乡曲》

  教学设计过程:

  一、 激情导入,激发情感

  1、 激情导入(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也能“走出文本” )

  学生自读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活得太苦,有的同学说他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今天我们就写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秋天的怀念”

  齐读课题。

  2、 激发情感

  教师配乐《思乡曲》诵读课文4—6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配乐为了渲染气氛,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 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 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理解作铺垫。)

  2、 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两种阅读方法,整体式默读和寻读式速读,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三、 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一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二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就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汇报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要相机指导朗读。)

  1、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1) 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时的细致入微和体贴周到。如,我发脾气时,妈妈为了让我尽情的发泄而悄悄地躲出去,她躲出去以后对我还是不放心,所以就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当我自暴自弃狠命地捶打双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扑灭的是儿子想死的心,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信念。眼圈红红的,说明母亲哭过,“我”的一举一动,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的做法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母亲难过之后,哭过之后,她还要安慰我,鼓励我好好儿活,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词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那种伟大无私的母爱。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 朗读:(在这里,指导学生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动词“摔、砸、大声地喊、捶打”等词要重读体会做着极度绝望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如“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当我心情不好,乱发脾气时,母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她的痛,她的苦又能向谁说呢?她只能自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母亲不仅要忍受着自己的病痛,还要忍受着儿子的病痛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痛苦,母亲活得太苦了,太累了。她之所以能忍,就是因为一个“爱”字,对儿子深深的爱。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 母亲央求“我”看花。(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如,“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吧。”结尾时欢快的语调戛然而止。因为当母亲说到“还记得那回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儿子还要敏感。她认为自己太粗心了,说错了话,感到对儿子很愧疚,在心里不断的自责。再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可见她在儿子面前时时处处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恐怕儿子会不高兴。)

  过渡(母亲想陪我看见菊花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离开了作者。)

  4、 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限牵挂。朗读“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年女儿”时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的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 的母亲形象。)

  (品读感悟沟通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让学生谈感受、朗读。这样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再感悟中品读,这样学生对母亲那伟大、无私、坚强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5、 秋天赏菊,怀念母亲。(课件出示菊花图片)

  让学生一边欣赏菊花图片一边回想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与作者一起赏菊一起感受那份深深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最后一段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汇报自己的独特感受。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怎不令人泪下?

  师总结:(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好好儿活”这句话不仅是母亲送给她两个孩子的最好礼物,同时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好礼物,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索。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不管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将来的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好好儿活,活出自我的尊严,活出自我的价值,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四、 配乐朗诵,情感升华。

  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教师播放《思想曲》,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文。(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涌出的思母之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五、 口语表达,放飞思想。

  此时,为学生更好的抒发情感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设计了一段口语表达: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过程,是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 笔尖升情,以情激情。

  再学完本课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可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首诗,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文道得到统一。)

  七、同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结束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

  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目标:

  1、正确对待自己心爱的玩具或日用品。

  2、逐步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二、准备:

  1、挂图第1号。

  2、故事磁带。

  三、过程:

  1、认识阿文。

  (1)教师出示挂图。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是一只小老鼠,名字叫阿文。 (2)阿文上幼儿园前,很喜欢一条小毯子,到哪儿都带着它。可是现在上幼儿园了,带着这么大的毯子行吗? 2、听听阿文的.故事。

  (1)教师结合挂图,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2)阿文常常带着毯子干什么?她喜欢这块毯子吗?(3)阿文上幼儿园抱着毯子方便吗?为什么?

  (4)后来阿文放下毯子了吗? 3、说说自己喜欢的东西。

  (1)你们是不是像阿文一样也有一件最喜欢的东西?你们常常用它干什么?你们上幼儿园的时候把它放在哪里?

  (2)我们小朋友比阿文还能干!每天早上高高兴兴地和好朋友再见,到幼儿园学本领,和小朋友做游戏,晚上回到家再和好朋友一起玩,真不错!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的基本任务:诵读感受、探究发现、语言学用

  教学重点:感受夏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设想:贯穿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

  一、诵读感知,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吟咏精段,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三、探究品味,揣摩富有魅力的语言。

  四、语言学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有春的妩媚,秋有秋的丰腴,冬有冬的庄严。而夏呢?你喜欢夏天吗?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夏天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梁衡到北方的黄河流域,去感悟夏的紧张、热烈、急促!(课题)

  二、语文活动一: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

  1.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2.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一)课前我们做了预习,作者梁衡喜欢这个夏天吗?在文中找出依据。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二)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文中画面,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听读课文)

  1. 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板书

  景:细草、林带、蝉儿

  麦浪、太阳、热风 (万物勃发)

  棉苗、高粱、瓜秧 紧张、热烈、急促

  人:割麦打麦 、追肥浇水(农民辛劳)

  2. 说说看,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比如:我从那 “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 (5分钟)

  学生自由回答。如: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归纳点评]

  这是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这是黄土地的夏天。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扎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对这“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有着多么独到的感受啊!

  三、语文活动二:精段吟诵

  要求:1.读出节奏和感情2.读出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电视散文《夏》段落:“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听读)

  (一) 这个语段有着韵律与节奏的美感,我们也来大声地朗读吧!(齐读)

  (二) 激情演绎一下?师生激情背读。(配音乐、画面)

  (① 小组背读,②个人背读)

  评价语:(激情澎湃 声情并茂)

  热浪滚滚,扑面而来!

  好一个灵秀的春,丰腴的秋!

  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是位粗嗓门的大哥!

  哦,夏也有温柔纤细的一面。

  好一个气势磅礴的夏天!

  我要批评你,太谦虚了!读得太好了!

  [教师归纳点评]

  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老师也来试一试。(师读) 夏,就是这样一首生命与创造的诗。难怪作家要高声赞美了。

  四、语文活动三:探究品味

  读出你喜爱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一) 这篇散文选词精致,描写生动细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子蕴含哲理,既有写景的情趣美,又有议论的理趣美。把你喜欢的语句划下来,给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理解。比如:①我喜欢第二段对季节的变化的描写,用“一锅水”“泛泡、冒气、沸腾”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过程,很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

  (学生小组交流学习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二)谁先一鸣惊人?(把你的发现给我们共享?)学生自由回答。

  评价语

  (一)词语

  1.动词:法国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

  ⑴“潜”: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声声长鸣悠悠溢出树间,显示着夏的势力,传达着夏的喧闹。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

  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感悟

  1、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送你们一份礼物,希望你们在欣赏这份礼物的时候仔细观察,用心感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2、欣赏天山美景(图片配音乐:x疆好)

  3、师: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天山风景图,你有什么感受?

  4、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二、明确任务

  1、读课题,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2、提出学习方法

  三、自学课文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四、细品语言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4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设计方案参考11-2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11

美术教学设计方案07-21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3-14

《争吵》教学设计方案07-25

教学设计方案(15篇)12-0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九篇10-0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五篇10-03

教学设计方案3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