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数学课教学反思

数学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6 11:01: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数学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课教学反思

数学课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呢?

  几年来,我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下面,就“乘法分配律”一教学片断,谈谈自己对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

  [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件)树勋中心小学购买舞蹈服装,每件上衣65元,每条裤子35元,购买12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能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算算吗?)

  生:(65 35)×12=1200(元)

  生:65×12 35×12=1200(元)

  师:每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200元,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生:(65 35)×12=65×12 35×12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相等的,大家能根据题意说说两个算式为什么相等吗?

  (学生小组讨论)

  (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同学举起了小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认为:我们知道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合起来叫一套衣服,就是65元和35元的和,买12套衣服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和12个35元的和;每件上衣65元,12件上衣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每条裤子35元,12条裤子就是12个35元,合起来也是12套衣服的价钱,所以(65 35)×12=65×12 35×12。

  师:哪位同学听懂了他说的意思?请用简单的语言说一遍。

  生:12个65加12个35等于12个65与35的和。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遍。

  师:照这样,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立思考。)

  (过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教师指名回答。)

  生1:(15 25)×8=15×8 25×8。

  生2:8×(24 40)=8×24 8×40。

  生3:(12 18)×15=12×15 18×15。

  ……

  师:同桌检查一下,对方写的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商量、讨论。

  过了5分钟左右,举起了几只小手。

  生1:我们小组发现:等号左边的式子不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就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右左边的式子都是括号内的两个数与括号外的那个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起来。

  生2:我们小组从乘法的意义理解发现:比如(15 25)×8=()×8 ()×8。因为15和25的和等于40,左边的式子可以理解为40个8,右边的式子可以理解为15个8加25个8一共是40个8,所以40个8等于15个8加25个8。

  ……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非常仔细,都代表本组讲出了你们发现的规律。

  师:像(65 35)×12=65×12 35×12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出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你们能不能像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样也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呢?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教师巡视。

  生1:我用的字母式子是(a b)×c=a×c b×c。

  生2:我用的字母式子是c×(a b)=c×a c×b。

  生3:我用的和生1相同。

  ……

  师:你们真棒!你们发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是乘法运算中的一条定律,叫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常表示为(a b)×c=a×c b×c。

  师:现在让大家用上面的字母式子记住乘法分配律,你们可以吗?

  生:哈哈!这太简单了!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为树勋中心小学购买舞蹈服装。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2、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种教法,怎样教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有易到难,层层递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律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与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层次的热爱。

  3、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

  现代教育观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学习这些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所曾经付出的大体相同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例如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65 35)×12=65×12 35×12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后照样子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学生再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

  发现的规律、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个规律。这样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培养学生

  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4.让学生不断在“反思”中学习,“体验”中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我先向学生我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65 35)×12=65×12 35×12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个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差异性,给没有发现规律的同学以再次发现的机会。然后照样子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学生再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个规律,来加深学生的数学体验。又如,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乘法分配律”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什么知识与“乘法分配律”有联系?学了“乘法分配律”后有什么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中注意引导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教学反思2

  《反比例函数》第一节课讲完后的反思,本节课学生表现积极踊跃有活力,效率比较高。

  但是做为新老师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概念讲解过于简单忽略了形成过程,例题设置过于机械化梯度和深度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上要注意不能靠以往的经验来讲课,一定要精心设置,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教材和考点,使得每一节课有价值而非浮于表面。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一课的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把握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解决许多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在学生已有的正比例函数性质的基础上,学生学习性质比较轻松,但运用该性质解决问题存在难度。

  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

  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所在位置是否相同?两种函数的增减性是否有区别?

  (2)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

  (3)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对于两个函数知道几点就可以求的。

  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

  综合能力。

  运用多媒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

  特别是反比例函数中k值对函数图像的位置教学和无交点坐标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深入研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中,由于小部分同学的数学基础薄弱,导致学习比较吃力,通过这种直观演示能较好的掌握知识,课后还应加强对性质运用的训练。

数学课教学反思3

  “概率”是新课程的新增内容,由于概率问题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指导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概率这个章节也成了近几年新课程中考的一个热点。

  概率所研究的对象具有抽象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学生很难用已获得的解决确定性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去求得“活”的概率问题的解,这就决定了概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不能沿用传统的记忆加形成性训练的机械学习方法去学习,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给予加示范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去教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经历概率模型的构建过程和模型的应用过程,从中获得问题情境性的情境体验和感悟,才能面对“活”的概率问题为此,在概率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1.创设情境,引导经历概念和模型构建的过程.概率涉及到很多的新概念和模型,要使这些新概念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生成概念、提炼模型,发现计算的法则,教师且不可因教学时间紧而淡化概念、模型构建的过程否则,学生因获得孤立的`概念、模型,无法在纷繁的问题情景中去辨认,从而导致解题思想僵化

  2.构建知识网络,引导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能否准确迅速地运用概念和模型解题,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概念和各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否真正把握,我们平时说“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即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否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概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新概念、新模型和已有的概念和模型进行对照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3.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引导感悟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概率问题求解的关键是寻找它的模型,只要模型一找到,问题便迎刃而解而概率模型的提取往往需要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常常因题设条件理解不准,某个概念认识不清而误入歧途因此,在概率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问题的情境中感悟出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获取模型选取的经验,久而久之,感受多了,经验丰富了,建模也就容易了,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识经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概念和模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创设丰富的问题。

数学课教学反思4

  数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课,其内容抽象、严谨、逻辑性较强,需要一定的基础。数学课在普通高中作为一门主科,学生的基础大部分较好,学习兴趣都很浓厚。而中职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专门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可是中职生普遍感到数学是他们最不想学、最难学的课程之一。许多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也认为中专数学很难教。说起主要原因,固然有学生基础差的缘故,但是更多的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或者较少考虑到教的对象的特殊性和教的内容的抽象性以及这两方面之间的“兼容性”,使得中职生很难产生对数学较好的认知态度和浓厚的学习情感。我认为应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法服务学法的角度来思考,中职数学的教学应该力求展示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展示数学的实用性

  中职生进入职业中专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今后谋职就业学到一技之长。他们会潜意识地对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依照自己的标准按有用或无用来学,有用的多学一些,无用的少学一些或根本不学。其次,我们中职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较多的是“双基”,对教学内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实际用处有的思考甚少,有的认为“应用题太难了,学生学不会就不用讲了”。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数学实用之处的机会很少,久而久之数学课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枯燥的概念、公式、定理和单调乏味的图形,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中职数学教学应该展示它的实用性,以数学多彩多样的实用价值来体现,使学生发自内心的产生需要学好数学的愿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师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实例。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多收集反映数学知识的自然现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生产实例,特别是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有关的应用数学的实例应该多积累讲解,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数学的实用性。

  2、 多与各学科教师以及专业教师、实训课教师交流,找到数学课的实用价值。中职数学教师要至少了解或熟悉本校开设的各门专业的相关知识。数学教师要与专业课教师建立沟通的渠道,了解数学内容对各专业所需的时间段和侧重点,做到根据专业需要,认真选择或编写教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构建以专业需要新的数学教学体系,可不必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的完整性,关键是要突出中专学校数学的实用性和服务性。例如针对各专业教学的数学侧重点应该不同,物流专业要以学习函数、概率与统计初等知识为主;电子电工专业要以学习三角函数及复数等知识为主;机械专业要以学习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为主。

  3、中职数学教师要善于对应用问题进行改编加工,一方面能将一些复杂的应用问题尽量改编为中专生能接受能解决的应用问题;另一方面能将教材上一些纯数学题改编为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问题。如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专数学基础版教材79页“复习题”的第6题的最值问题,可以改编为焊工课上的工件下料计算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用性,这在机电专业班上有较高的教学实用价值。

  4、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实用问题的地位。结合本课教授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将应用问题推广到学生所学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数学的应用。如学完正弦型曲线Y=Asin(ωx +φ)后,物体简谐振动的`位移S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S=Asin(ωt+φ)以及正弦交流电的电压U或电流I与时间t间的函数关系:U=Umsin(ωt+φ)? I=Imsin(ωt+φ)等有关物理学?电工学中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数学解释。按照这样的方式,假以时日,不断渗透,让学生体会出数学来源于生活与实践,应用于生活与实践,使学生感受到各行各业都需要数学。

  二、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突出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俗话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杨振宇博士说过“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兴趣。”因为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对数学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情绪怠慢,呆板、焦虑、有厌学倾向,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教师再去硬逼学生认真学习数学,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要取得良好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中职数学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讲得丰富有趣,更要把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得形式多样,以有趣的课堂来促进学生想学数学。

  三、要选择适度的教学内容和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对所学者的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决定了进入中专学校学习的相当部分的学生初中数学欠帐太多,知识与技能达不到继续学习中专数学的基本要求。加之形式化符号化是数学的最大特点,中职生数学修养较差,缺乏“数感”,往往对形式化符号化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一头雾水,面对习题无从下手。感到中专数学非常难学,怕难生畏,直至放弃。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选择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合适的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中职数学容易学。

  总之,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工作压力是很大的,但只要能令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良苦”,学生必定会化消极为动力,用实际行动来报答老师的付出。在职业中专班中取得的教学效果无不渗透着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期待,也渗透着老师的辛勤劳动。相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中专数学课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数学课教学反思5

  在数学课堂中,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课堂练习的速度也不同。做题总有先后,而且差距还挺大的。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先完成的小朋友总是无事可做,喜欢讲话,开小差,影响其他小朋友。任凭老师扯着嗓子喊:先完成的小朋友检查或坐端正。他们总是无动于衷!

  一般我们低年级老师都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诱骗孩子,有的老师给孩子发星星,有的老师奖励糖果我一般会带一些糖果,给乖的、听话的孩子奖励糖果,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孩子们为了得到糖果,都能够安静下来或坐端正。但对于这种现象,我就在思考:对表现好的小朋友以糖果或礼物作为奖励,孩子们只是为了得到我的礼物而听话,而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改善。

  于是,在一节数学课上,又有一些孩子先完成了习题。当然,有小朋友能够自己细心检查不发出声音,但也有一些自顾自的开始讲话了。看到这些情形,我抓住几个典型,对孩子们举例说:孩子们,像等这些没等老师提醒就能够坐得端端正正的小朋友最好,就像产品中的'一等品;等老师提醒以后能够坐好的小朋友的也不错,就像二等品;如果老师提醒了也没能坐好的小朋友啊就是三等品了。三等品就是次品了,孩子们,如果我们去买东西,都不喜欢买三等品,都想买质量好的一等品是吗?你们喜欢做一等品还是三等品呢?单纯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一等品。好,接下来,老师要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是一等品。

  就这样,孩子们想成为一等品的热情高涨。每做完一题,总有小朋友坐的端端正正,我不用多提醒了,只要轻描淡写的一句:,你是一等品。其他小朋友也自然会朝着这个目标靠近。

  在接下来的课中,我连典型都不用抓了,有着向善,向上的心的孩子都是想成为一等品的,我也希望能借由这个,在孩子们间能形成自主,静心的学习风气。

  我想:当我说安静以后,有些学生能够安静下来,他们只是想我不想惹麻烦。他们是以恐惧为基础的,但就像雷夫老师说的: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的。我们要让孩子们主动信任我们,与他们建立伙伴关系,让他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抛在脑后。我不能再犯灌输第一阶段思维的错误。又或者有些孩子是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或许,他们只是想在我面前表现好一点,让老师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乖学生。这显然已经比第一第二阶段思维好很多了,层次更高了,但我们是可以做的更好的。

数学课教学反思6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才能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想,应该从孩子们接触到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堂数学课开始,用心地为孩子们翻开这精彩的第一页。于是,我把各种教学常规、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应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精心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和大家一起共享。

  环节一:我和数学书交朋友

  1、认一认数学书。(片段摘要)师:小朋友,这一节是数学课,那你认识数学书吗?

  师:(拿数学书演示)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数学书的封面上都有些什么呢?他们在干什么?(生自由说,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有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师:你能找到“数学”两个字吗?谁会指着读一读?你还认识封面上的哪些字呢?(师可带领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如:一年级,上册等等。)

  反思: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通过三年的幼儿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但在孩子们的思想中对语文、数学、音乐等课程的区分并不清楚,也从未接触过具体的课本,于是,在这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堂数学课上,指导他们来认一认数学书是很有必要的。实践也证明,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很难发现学生有拿错数学课本的现象。

  2、闻一闻数学书。我一直保留着一个习惯,不,应该是一种癖好,就是一拿到新书,就会不自觉地随手一翻,然后用鼻子靠近书页,去闻一闻新书所特有的那种浓浓的油墨香味。细细想来,这个癖好是从何而起?记忆最深处,还是和这群学生一样大时,跟几个同龄人背着一大包新书聚在一起,用隔年的年历纸小心翼翼地包书,期间,就会不时闻到一缕缕幽幽的油墨香味,渐渐地,便记住并喜欢上了这种独特的味道。无独有偶,跟同事或朋友谈起这个话题,他们竟然也有着同样的感受。于是,我坚信,让学生来闻一闻新书的味道是学习的开始,让他们在这种浓浓的油墨香味中感受到要学习新知的美好憧憬,并教育学生要爱惜书本,等把这本书都学完了,再让他们来问闻闻它的味道。

  3、翻一翻数学书。翻书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认识页码,还要准确地知道数字的排列规律。一年级的小朋友基本上都会熟练地从1数到100,也会比较一些数字的大小。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一个翻书的小游戏“比谁找得快”。

  (片段摘要)

  师:请小朋友把书翻到第8页。

  师:你是怎样找到第8页的?

  生1:我是一页一页翻过去的。

  生2:因为第8页在很前面,我就先翻一点点,看看是不是,我翻到的是第10页,第8页在前面,我就再往前翻过一页。

  师:你真会动脑筋,想的方法很好,鼓掌表扬。小朋友们,看来翻书也有很大的学问呢。 接着,我有连续地变换着方式来让学生找页数。

  -反思:备课时,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学会翻书,认识页码,知道数字的大小,也便于自己能更好地熟悉和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学生的实际反应太让我惊讶了,原来他们已经对数字有把如此深刻的理解。而且在具体的操作中有部分同学已经有了估计的意识,对于具体的'数字页码,他们没有一页一页地去翻,而是会用“先翻过一些,再比较”的方法来快速找到教师所要求的页码,这是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就是学生对于认识数字的已有经验,也是教师进行再次教学的一个起点,教师若摸不清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也就找不到再次教学时的这个关键起点,更不能抓住学生学习的生长点,那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必将多走重复路、冤枉路。

  环节二:我的“新家”在哪里?

  1、认一认教室。师:小朋友,你知道自己在哪个班吗?

  让学生排好队依次来认一认教室的班牌,然后说给老师和同桌听一听、问一问,你是怎样记住教室班牌的?

  (开学初,经常有学生会走错教室,此设计旨在让学生认清并记住自己的班级所在地。)

  师:小朋友,这个教室就是你们在学校里的“新家”,看一看,我们的“新家”布置得怎样?你会按着前后左右的顺序来说一说吗?(鼓励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叙述)

  2、找一找位置。教师先介绍教室课桌的摆放,告诉学生什么叫“一排”,什么叫“一组”,然后举例:×××坐在第3排,×××坐在第2组第5个。让学生学着说说自己的位置。

  变换方式: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来猜一猜。

  3、数一数人数。让学生来了解班级成员的情况,数一数班级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男孩有几个?女孩有几个?男孩多还是女孩多?加上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认识并喜欢自己的教室,熟悉身边的同学、老师,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反思:一直以为,一年级新生的第一堂数学课应该从常规开始,如怎样听课、怎样走路、怎样摆放学习用品等等,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啰嗦,学生听得糊涂,收效甚小。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断奶期”,凡事还需要教师扶一把,而且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此,这样的教学设计并不能完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自我介绍”也是大同小异,甚至“如出一辙”,他们的语言表达还需要教师为其提供一个“范本”,如此看来,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教师的“导”是至关重要的。

数学课教学反思7

  四个月的教学很快就要过去了,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的感悟;

  1、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现在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基础的教学,一味的增加难度,这样做,往往把一部分中等生和差等生都丢下了,最后是尖子生的学习的基础不牢,高分也没有,而学困生就完全的甩掉了。而中考的试题有87分左右的都是简单题,如果学生的基础很牢固,那么发挥好一点轻易的就能到90多分,所以以后在教学中我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打牢固。

  2、在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现在我们实行的导学达标法,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老师在上课起到点播的作用,也不要把什么都让学生去说,对于特别难的我们还要讲,所以我们要有选择的讲,不同的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争取每一堂课都要有效率,要让85%的学生都学会,要让15%的学生能够当堂拔尖,这样对于以后的学生的学习来说,有一定的好处。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充分,思维要引导到位。

  3、要在选配试题上下功夫,首先依据教材和课堂标准选配练习题,试题要流畅,由浅入深,便于学生解答,试题还要有科学性,要切合实际

  4、要做到以下的几个转变,转变教学理念,适应课程改革,扎好基础,提高自身的基本技能,注意教学应用,培养数学意识,突出开放探究,培养思维品质。

数学课教学反思8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直线、线段、射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认识三角形等图形的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时,已会直观描述它们的特点。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限”到“无限”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和射线。教学重点是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难点是初步感悟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说一下本节课还存在哪些不足,第一点导入部分有点重复。在导入时已经用谜语引出线段,然后又拿出毛线让学生回忆线段,有点重复。可以在学生猜出线段后直接复习线段的特点。第二点是教学时的生成没有抓住,当我手中拿了一根毛线,橫着拉直后问学生“手中拉直的毛线可以看成是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时,有一个学生答“线段的特点是左右两端有两个端点”,当时我没有能及时跟进,抓住解决“左右”这个词。后来想一想,可以再把这根毛线竖直拉直,再问“现在再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会改成“上下两个端点”。

  还可以斜着拉直,这样学生会理解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在任何方向。第三点是学生在做习题时,没有刨根问底问个究竟。学生在判断“射线比直线短。”这道题时,大部分学生都知识会,但是我应该追问“为什么不能比”。还可以设计一道判断题。把一条线段画得最短,把射线画得比线段稍长,最后把直线画得最长。然后让学生比较哪条线长,先给学生视觉上产生错觉,然后让学生发现因为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所以不能比较。更好地解决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数学课教学反思9

  今天我讲了《图形与变换》里的《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一课,在备课时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题引入时我用了数学城堡闯关的形式来惯穿教学,还特意在多媒体中出示了会动的卡通猪和卡通猫来当主持人,学生们的眼光一下子就集中了,全都聚精会神的看着大屏幕,这时宣布闯关开始,出示第一关:考考你的记忆力!(在这一环节我利用简笔画的.特点,在电脑中做几个图形,让学生观察图中有角吗?哪个是直角?由于简笔画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找角的兴趣很高,很快就找到了。接着我又让他们找一找我们周围的直角。)

  这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回答的也很好,于是小猪胖胖宣布进入第二关:看看谁最细心!请大家仔细观察学具上的这些角,你们能把它们按一定标准分一分吗?四人小组开始活动。经过巡视我发现学生很快就把这些角分成了三组,我一问原来他们都知道要按直角、锐角和钝角来进行分类,大多数学生已经都知道锐角和钝角了,于是我直接剩掉了起名字这一环节,直接进入了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总结与判定方法的教学,节省了不少时间。

  第三关:谁的眼睛最明亮!!这一关是在主题图游乐圆中找角、猜角、量角,四人小组的同学每人选择一种游乐项目进行以上活动,然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成果。最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汇报、交流。这是整副图的角都被找到了,学生们很有自豪感。

  第四关:比一比,谁的手最巧!在这一关中我设计了4人小组合作:请用不同的方法展示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做不同的角时,大家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准备好的学具或别的物品,动手折角、做角、画角或拼角。这是课虽然已经进行到了尾声,但是学生们的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了。最后,我选择有特色的小组的作品进行了展示。

  这时,下课铃响了,多媒体又出示了卡通猪胖胖和卡通猫菲菲宣布闯关结束。虽然下课了但是孩子们的热情依然不减,都纷纷拿着自己的作品来向我展示,在得到了我的肯定之后都纷纷露出了满足、自豪的表情。

数学课教学反思1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动手操作”是学生在理解算理的思维过程中建立表象的必要手段。通过学生分一分、画一画,理解4/5和1/2的意义,同时感受到了结果2/5是怎样来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2/5的表象,既可以表示4个1/5平均分成2份,也可表示求4/5的1/2是多少。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已经为后面算理的概括,提供了第一手、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

  然后再出现“如果4/5 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让学生用上述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4/5÷3。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得出第二种方法,也就是“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就是分数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让学生真正地从分数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算理。其实也在渗透着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把一些新的问题转化成已有的方法来进行解决。而方法上的比较只是为了在方法上的取舍。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课堂作业的反馈,本人发现,学生在做题目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一、除号变成乘号,但除数没有变成它的倒数。

  二、分子和整数直接约分,计算。

  三、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变成了它的倒数,然后约分计算。

  要针对以上错误情况,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

数学课教学反思11

  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后,结合我上的《小数除法》一课,颇有感受,故反思如下:

  一、创设情景,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上课时能够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如:在新课前,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估一估:4千克苹果6.8元,如果有2元钱,够买一千克吗?(2)3块月饼5.8元,5盒牙膏12元,谁的单价贵一些?通过学生估算,让学生首先确定小数除以整数,商的整数部分是几。教师通过这样一道例题来教学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4千克苹果6.8元,你能正确地算出每千克苹果多少元吗?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教师在下面逡视,让不同算法的学生上黑板板书。这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方法。一种在竖式中加了小数点,另一种没有加小数点,老师让学生说说商里为什么要加小数点?学生利用元、角、分来确定小数除法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同时又为小数除法的计算作了依据和铺垫。第2层;教师要求学生能不能有其他的想的方法。(学生马上投入到小组学习中了),讨论得出从单位的角度也能解决。这样既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实践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营造良好的数学活动情境,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数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数学素质。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节是计算课,以我们平时传统的教学,肯定要特出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的算理。象6.8÷4,肯定要求学生讲出6个十除以4商1个十,余2个十与8个十分之一合成28个十分之一;4除28个十分之一商7个十分之一,所以7写在十分位上;为了表示7在十分位上,所以在1和7的中间要点小数点。接着通过计算和巩固,以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巩固小数除以整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传统的教学特出了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教师的眼中,学生就象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把算理教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尝试、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虽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似乎不够完善,不能象传统教学那样练的多,练的广。但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式题的教学

  数学活动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学习活动走向更多维度的社会化数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开放式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出了奥运冠军杜丽在射击比赛中的画面情景,让学生算出杜丽打最后5发中,平均每发是几环?既有思想教育的内容,又有计算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说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深入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数学价值观,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课改中,我们教师如能运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实践探索、分层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数学课教学反思12

  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逐步推广了。在学习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研读每年的高考考试大纲我们发现高考试卷逐步贴近生活,注重实际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也回归于生活的理念。

  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听部分教师的数学课。对照新课程标准进行了以下教学反思:

  1、教师满堂灌现象:

  在听某一位教师高三复习课时,该教师从开课到结束一直不停的重复知识点。就算学生在做练习时也不停的提醒学生解题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肯放手,学生不够自信。在该教师影响下学生逐步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退化了学生数学思维。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偏低,反应能力变慢。

  2、讲授习题课的弊端:

  我听了一节数学课,总的来说教师准备充分。跟学生一起解出了所有习题的答案,但教师套公式试图找出最佳答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提出疑点和质疑。学生机械式完成了习题,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学生看似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点,但让他们在考试当中解题,还是不会独立完成。

  3、课后作业没能贴近学生实际:

  在讲完课之后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要嘛过于简单不利于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嘛布置的.作业很难,学生没有办法独立完成。所以大力推广分层次布置作业,能够做到每一位学生完成适合自己认知能力的作业,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4、教师课堂互动无效,没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听过程发现部分教师的设问太过于粗糙。问学生是不是?学生肯定回答是,还可以问学生对不对?学生回答是对。很少教师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课堂设问环节过于肤浅。

  新时代新高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每年的考试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并严格按照要求完成。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飞跃式发展。

数学课教学反思13

  上课开始,左丽老师首先复习了有关十几减9、8、7、的计算,为学习本课新知做好铺垫。新课时,左老师出示例题:

  12-5= 11-4=

  12-4= 11-3=

  12-3= 11-2=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片刻之后,好几个同学,都举起小手汇报说计算完了,左老师适时提出了你是怎样计算的?同时,同学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汇报时有的同学说用破十法,有的同学是用想加算减。接着左老师鼓励孩子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一名同学想出了“把5分成3和2,12-2=10,10-3=7”这种方法。另一个班级不仅相出了这种方法,还有“把12分成10和2,2减5减不开,还剩下3个,再用10减3等于7”。虽然这两种方法不太常用,但是方法的产生是孩子认真思考的.表现,值得肯定!左老师将这几种方法都板书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汇报十几减4、3、2的方法,并且让其他同学判断方法是否正确。在判断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十几减5、4、3、2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这时有一个同学说他找到了规律,孩子们说出了被减数不变,减数一个比一个小一,老师适时提示,那结果呢?有的同学立马就发现了规律,左老师表扬了爱这几个同学特别爱动脑,能够观察题目特点,找规律,算答案,这种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但找规律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减法计算与加法计算的变化规律是否会相同呢?我们一起来认真观察每一组算式的特点为,看看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样变的?老师总结了规律。

  这节课中,我发现的问题是,平时课堂活跃的同学对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的牢固,而那些相对“安静”的孩子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参与的效果不好。这和老师课堂环节设置有些单调有直接关系。

数学课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常常反思,对数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我所带班级一文一理,两个班差距较大。理科班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明显优于文科。在教文科普通班的时候,感觉到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对数学不感兴趣,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是较强,记忆方面大多以机械,形象记忆为主,特别是一些女同学,笔记记得整整齐齐,但理解不深,不会变通,尤其是遇到没有见过的新题型,常常摸不着方向,无从下手,她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不够,对于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数学学科,许多同学有畏难情绪。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针精心设计思维情境,激发它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勇气。

  一,反思教学中的设计: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环节。

  比如:已知椭圆,它的某一条弦被点M(1,1)平分,求AB所在直线方程。

  在讲解此题时,先用传统方法联立方程组用韦达定理解决,后又用了点差法,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于是我趁机启发:A,B两点有那些特征?学生:A,B两点关于点M对称。老师:说得好,那么,关于M对称的两点A,B坐标,怎样设最好呢?学生:由中点公式,可以设,那么就为。老师:A,B两点还有什么特征?学生:A,B两点都在椭圆上,即(1)(2)老师:能消去这两个式子中的二次项吗?学生;能。(1)―(2):老师:请仔细观察这个式子,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一番思索后,有学生举手说:都适合方程。老师:好得很,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已经求得AB的方程,它就是即。学生惊喜的表情让我看到了收获。。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成功地体会:(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巩固以学的知识。(2)问题的设计不应该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能让学生动脑思考,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这样一道题:是双曲线的焦点,在双曲线上若到的距离为9,求到的距离,某学生解答如下:实轴长为8,由即或,该学生解答是否正确,不正确,将正确的结果填在空格处。当我提问学生时,有一些学生回答是或,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只关注双曲线的定义而忽略。于是,我以后讲解数学的定义,公式和法则时都会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其适用条件或注意的地方,这些解决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三,反思在教学中的失误。

  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如教学内容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拿出勇气去面对,有一次,我在讲授函数的值域时,有这样一道题:若函数的值域为,求的取值范围。

  当时我认为这道题并不难,事实上,要使它的值域为,只要真数取到全体正实数即可,因而只须的即可。

  然而学生很茫然,我请一学生谈谈,原来学生认为恒大于0,所以他们认为其才对。针对这种情况,我赶紧补充两个问题:(1)的值域是什么?(2)的值域是什么?有了这两个问题的铺垫,原问题的解决就显得简单多了。

  从此我在讲解例题时尽量做到适当“低起步,小步走‘对学生感觉有困难的例题在讲解时巧设坡度。由浅入深,面对数学上的失误之处,不仅要将问题记下来,并且要在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四,反思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特点。

  以贴近生活的实例,以问题形式,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例如在讲折叠问题时,做如下设计:

  引例:如图,把长和宽分别为和1的矩形ABCD沿对角线AC折叠成直二面角

  ①求顶点B和D的'距离

  ②求BC和面ADC所成角

  图(1)

  图(2)

  问题1:图(2)中已知条件有那些?

  问题2:从图(1)到图(2),不变的量(角度、长度)有那些?不变的位置关系呢?

  问题3:以上不变的量在翻折

  后的图(2)中有何共性?构成不变量的点、线是否共面?

  问题4:如何作出图(2)中二面角的平面角?

  问题5:将图(2)展成平面图形(1),二面角平面角的两条射线有何位置关系?

  问题6:你还有其他方法求BD长吗?

  问题7:在翻折过程中BD的范围是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索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五,反思教学再设计。

  教完每节课后,我时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

数学课教学反思15

  左右,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所以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让孩子能准确的用左右来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是教学的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教学的难点。

  我在情境创设中,用读成语的形式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体验左右,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其实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单是教师口头讲述,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地困难。因此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左右,比如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说一说文具摆放的位置,自己动手摆一摆等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使之获得切身的体会和理解。

  左右的相对性是学生容易困惑的地方,是本课教学难点,运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引起学生注意,引发思考,让学生举起右手与老师对照,促使学生去体验感悟;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比如,就在这时我播放了一段用自班学生上下楼梯的视频,问“他们这样走是靠右侧走的吗?“让孩子们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在本课的最后更是一个精彩的环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更加巩固和理解左右。

  这节课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讲到相对性的`时候,有的孩子对那段小视频深表怀疑,有的孩子说他们不是靠右边走的,我应该让有疑惑的同学去演一演,亲自在过道里走一走,不应该让其他的同学再去演一遍;找宝藏环节,由于自己的疏漏,说错的了宝藏的位置,还应该点到哪位同学就让哪位同学站起来,这些都是我应该在以后课堂上应该多加注意的。

【数学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10-25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10-27

初中数学课后教学反思10-13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9-20

小学数学课教学反思07-05

初中数学课教学反思08-3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5-03

数学课教学反思15篇08-16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15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