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雷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雷雨》教学反思1
教学第18课《雷雨》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把孩子们难住了。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雷雨都写了哪些时候的景象?“时候”这个词,孩子们抓不准概念,答得一塌糊涂。有的说:“下雨的时候的景象。”有的说:“天晴了时候的景象。”有的说“乌云遮天蔽日时候的景象。”当时有点急,孩子们怎么还是答不到点上呢?后来借助板书,孩子们开窍了。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字。雷雨_,雷雨中,雷雨_。终于有孩子说出来,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还是很欣慰的`。
本以为是孩子们能力不够。后听程姐说这是一个难点。需要老师指导,原来是这么回事。
时候在这指三个时段。就算给孩子讲,大概也讲不出来。应注重平时的训练,提高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思考能力都应该加强。孩子不愿意动脑,思想停滞不前是取不得好成绩的。
最后在来个说景物。你从这篇课文里看到了哪些景物。“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乌云是景物,还是乌云压下来是景物。”“乌云是景物。”“景物还有蜻蜓、蜘蛛、蝉等等。”
得注意让孩子说完整话,完整话不能少字,也不能多字。必须是正好的,恰当的。需及时锻炼孩子,多多纠正孩子。
《雷雨》教学反思2
《雷雨》该课属于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文字优美、生活感强,同学们能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雷雨将要到来的压抑、下雨的酣畅淋漓、雨过天晴的清新。
最初我的设计是只讲第一部分雷雨前,苗老师在听过我的课之后提出建议:第一,简单的字可以换组词这种方式识记。第二,只讲雷雨前的部分,太过单薄。第二,这样一篇文章,文字扎实优美,为什么不学完呢?第三,把生字落实到最开始,同时把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落实到读。
于是我把这节课重新设计,生字的识记依旧还是重点,书写生字指导方面“雷、垂。”“垂”字横画、竖画为主笔,横画之间间距相当。在指导朗读方面,我主要抓住了“雷雨前的压抑”“雷雨中的.酣畅”“雷雨后的美丽”让同学们反复读,反复感受,首先借助图片感受大雨将至的担忧、害怕,先说说自己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读出来。雷雨下下来的急且大通过“哗、哗、哗”有节奏的停顿读出来。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先欣赏一组图片,同学们再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投入进去读。
通过这次讲课,我认为读落实到每一次理解和表达中要更加简洁,把语文简单到“读”和“写”,读是我更容易忽视的一个版块,所以能够让学生把文字真正读出文字的韵味才是当下低年级的教学追求。
《雷雨》教学反思3
本课是我在学校组织的级部大比武中讲授的一课,课文用优美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简便、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
我认为本课比较成功的是生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识字是二年级教学的重点,识字量又很大。在教学生字时,我不仅仅让学生会读,并且学会方法,每个孩子交流识字方法时都很进取活跃,并且都有自我独特的方法。其实,几乎每个生字孩子们都能想出不一样的办法,甚至能根据每个字的'特点编出字谜或者顺口溜。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只要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再难的生字,孩子们都会想方设法记住它,使生字教学不再成为难题。学习“垂”的写法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记住每一笔的的特点及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再在黑板上范写,所以,这个最难的字,学生也掌握得较好。
本课的朗读指导也比较到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经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生感受了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后,问:此刻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就带着这种感觉读,所以读得很有味。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我用多媒体制作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变化画面,将抽象变为直观。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证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第一个“哗”拖得稍微长一点,后两个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证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述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十分美,让学生畅谈想画什么,然后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本课每一个自然段的朗读都到达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十分投入,读出了变化,这是我很满意的一点。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由于没有试讲,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异常好,前面的识字教学还是有点松,所以后面的环节就显得急促了些,本来学完课文还安排了三名同学读整篇课文,由于时间来不及了,只是做了个简单的总结。拓展处的苏轼的古诗,也应当领着读一遍,让学生从诗词中再来感受雷雨的来势汹汹,也领略诗词的美。
《雷雨》教学反思4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初步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一、 在课文开始时,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通过音效,引出课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雷声和雨声,身临其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为后文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 注重生字词的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字词教学本身就比较枯燥,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同桌合作读、开火车读、做动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认字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气氛也比较高涨,获得的效果也不错。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雷雨前的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要让这么小的学生说出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是很难的。为了突破重点。所以我选择了三幅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打乱了顺序,让学生按照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摆一摆,希望把这种叙事方法潜移默。
化到学生身上。以此来弄清课文的脉络。又如: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话中的“垂下来”一词学生不好理解清楚,容易与掉下来搞混淆,于是我通过放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视频让学生看,学生就会对“垂”的理解到位,进而体会出课文用词的准确,把这句话读好。 四、体会悟趣,训练词句。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展示图像,然后追问:①从图中看“压”字怎样理解?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像”,我采用创设语用情境的策略,以运用文本中“越来越”这个描写景物变化开始,理解“越来越”的`意思和用法,再让学生用句式说雷雨中,雷雨后看到的景色变化,然后启发学生追溯全文,从而避免逐字逐句的通读全文,做到有详有略,对于第一课时来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初步感知全文似乎是最快捷,也易于让学生接受,在次基础上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学生自然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有许多令人
不满意的地方。第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心里素质较差,缺乏调控能力,紧张情绪贯穿师生,贯穿于整堂课。由于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整堂课显得非常沉闷。练习用“越来越____”句式说话时,学生的思路没打开,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教学过渡不够自然。学生在看图片复述课文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我深知,在教学方面,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例如:语言基本功、普通话、字的书写等等。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的教学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地努力,慢慢地改进,让我的课堂逐渐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雷雨》教学反思5
《雷雨》是第四册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我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下面,谈谈《雷雨》的教学设计。
一、给学生浓浓的“情”
让学生边结合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
二、引学生细细地“品”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把教室的灯关了,让学生看图: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并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②“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③“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心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我用多媒体制作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变化画面,将抽象变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回答:“‘垂’是说蜘蛛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下来。”
三、让学生真正地“活”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各不相同。我让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认真观察各幅图,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前、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如:雷雨前、中、后的天空,小树、蝉、蜘蛛、雷、雨、闪电有怎样的变化通过指导学生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为营造美的氛围,我让学生伴着轻柔的乐声,听着教师的导语,欣赏雨后的自然界美景:雨过天晴,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马在枝头唱起歌儿……雨后的景色真美啊!难怪这只小青蛙也蹲在荷叶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这美丽的世界。我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快乐的小青蛙,你能把雨后看见的雨后美景告诉大家吗蜻蜓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使想象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再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对学生实际估计不足、无法牢牢抓住学生、教学机智仍然欠缺等等。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语文课成败关系重大。我应该感谢这次比赛,它使我拥有了一个新的教学生命,今后,我会沿着这条航线,在教改之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雷雨》教学反思6
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为了不雷同,我对每段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让孩子说说哪些景色写得好,为什么?”,雷雨中则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是教学第二段,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位学生都想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考倒同学,在问题的反馈上来看,学生确实是作了思考,提出的问题跟自己备课时想得一样,而且有些好的同学提出了“字词推敲”的问题,如:“往窗外望去”为什么不写成“往窗外看去”?
有什么不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尝试这样的教学。
《雷雨》教学反思7
曹禺的《雷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戏剧”。大凡经典,人物复杂,主题多元,意蕴丰厚,难以读透。我教《雷雨》,就有这种感觉,什么都想讲,好像什么也没有讲透彻,讲精彩。
《雷雨》备课,我很用心,读多种资料,五次修改教案。授课得与失,感悟深与浅,记录如下。
一、授课节数,超标了。
学校给的授课计划为4课时,我上了6课时,超标了。
第一课时,讲《雷雨》这出戏的故事梗概。《雷雨》是四幕剧,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第二幕之前的内容,我讲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第二幕之后的内容,没讲,留下悬念,让学生读课文。
第二课时,分析剧中(节选部分)第一个矛盾冲突——情人冲突,归纳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形象。
第三课时,分析第二个矛盾冲突——父子冲突,总结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形象。
第四课时,分析场景描写在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鼓励学生猜测课文节选部分之后的人物命运。学生猜得不全,我讲了大结局。
第五课时,课文拓展。探究四个问题,并观看电影《雷雨》的结尾片段。这四个问题是:为什么起名为“雷雨”?《雷雨》是悲剧,悲在哪里?怎样理解“‘雷雨’是第九条好汉”?《雷雨》的主题不止一个,你能多元解读吗?
第六课时,演课本剧。学生表演,积极,活泼,像模像样,他们喜不自胜,有成就感。
二、人物形象分析,较为客观、全面。
“对待爱情,周朴园是一个很虚伪的人”,这是部分读者的解读,我不认同。
周朴园和鲁侍萍相爱,为什么没有走进婚姻殿堂?三十年时光荏苒,周朴园为什么对鲁侍萍念念不忘?讲课中,我倾向于把周朴园看做一个“好人”——有情义、软弱、内疚、真诚;鲁侍萍,我更愿意把她看做一个“女汉子”——有自尊、刚烈、沉稳、清高。
当然,鲁侍萍也有“隐忍”一面,她与鲁贵这个猥琐的男人生活了二十多年,备受屈辱和痛苦,太压抑自己了。一个宁死也不做妾的刚烈女子,一个生活贫寒却撕掉五千元支票的清高女子,她与鲁贵在一起,委屈了自己。
当然,在父子矛盾(实际是阶级矛盾)中,周朴园“恶”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冷酷无情、圆滑世故、贪婪凶残。
周朴园是善,还是恶?鲁侍萍是应该赞美,还是值得同情?很难一句话回答。人性本来是复杂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要单一化、扁平化呢?
依着文本走,就事论事,我似乎做得了“客观”“全面”。
三、语言品析,有的到位,有的生涩。
《雷雨》中,有很多对话语言,言简义丰,有嚼头。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鲁侍萍为什么“不敢说”,我一点拨,学生懂了,这是“激将法”,故意激起周朴园打听真相的欲望。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的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你姓什么?
“你姓什么”,往往是见面之初,人与人的相互探问。可这里,周鲁两人对话已经好久了,周朴园为什么才想起这句问话呢?我拈出这个问题,学生很快懂了周朴园的潜台词——你(鲁侍萍)怎么知道得这么多?
鲁侍萍:你自然不会想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认识了。
这句话,有言外之意。
以前,鲁侍萍抱着一种宁死不屈的刚烈态度离开周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以后,她对周朴园的恨慢慢减少了。但她发现周朴园还在想念她 ,她就忍不住把自己的身份亮出来了。没有想到,一个女人,相隔30年,人世沧桑,做了多年的打工生活,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太婆了。可是站在周朴园的面前,她心疼的,是自己已经那么衰老了,甚至连你曾经是我最亲最爱的男人,也认不出来了。当年的鲁侍萍一定是以漂亮吸引了周家少爷!
这个言外之意,我讲了,可学生一脸茫然。为什么讲得学生一脸茫然呢?我得承认,我的讲解“生涩”了,没有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挂上钩”。
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这句话,历来被人称道,它妙在何处?我讲了,讲得很清楚:妙在用同音字来表现特定情境下人物思维的急转弯。
但接下来的这句话——“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我对自己的讲解,不满意。
我是这样讲的:
这句话,妙在写出了鲁侍萍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绪:事先有约——后悔;周萍可能不认自己——委屈;不能直接说——痛苦;鲁大海不但被开除,还挨打——愤怒。
其实,鲁侍萍的这两句话,各有一个破折号,破折号都有话题转换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两句的妙处,应该是有共同点的。但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一个侧重于“你是周萍啊”,一个侧重于“我是你的妈”。
答案的交叉重叠和相异之处,我没有厘清,更没有讲到位。
四、主题分析,做到了细致化。
曹禺曾这样谈创作《雷雨》的体会:“刚开始创作时,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我要讽刺或攻击什么。写到后来,仿佛有一种汹涌澎湃的感情激流来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揭露与批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怎样理解“揭露与批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这句话,我没有轻轻滑过,逮住它,做了如下解释:
家庭方面——
倾斜的门第观念。当年的周朴园和鲁侍萍相爱,为什么不能结婚?因为门不当,户不对。
森严的家庭秩序。周朴园很专横,要求他人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他不惜运用一切手段来维护自己追求的家庭秩序——等级森严。周朴园的专横,伤害了亲人的感情,特别是蘩漪,让她感到了人格的屈辱。
乱伦的人际关系。周萍和蘩漪,是乱伦。四凤和周萍,也是乱伦。畸形的恋爱,必然失败。
社会方面——
罪恶的阶级压迫。周朴园是煤炭公司的董事长,拥有很多财富。他的财富从哪里来?工人们的血汗,工人们的生命。所以,他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老板,他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一个阶级的兴盛,如果是建立在他人的血汗和性命基础之上,那么这个阶级就是罪恶的!
这样的分析,似乎有条有理,很细致;但我又不满意于自己的分析,因为它是单一的、说教的。
怎样提炼主题,找到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谜,难解。
记者喜欢追寻事件真相,刑侦人员执意揭开案件真相。教师呢?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人物形象,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教师有探究“真相”的勇气和智慧吗?
五、两位老师的创新教法,让我自愧不如。
戏剧中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如果你这样回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就有些“程式化”了,不好。刘小苗老师(焦作一中)的回答,别具一格,特别精彩。
他认为,课文节选部分的场景有两个,一个是卧室,一个是客厅。卧室,是私人空间,不想让外人进来,它所展现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即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他对鲁侍萍的爱恋和忏悔是真诚的。而客厅,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是一个社交场所,它展现的是周朴园的外部形象——资本家。两个场景(卧室与客厅)有机结合,完整地展现了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同时还很自然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场景不同,人物的心理不同,其性格特征也迥异。这一点,刘小苗的解读,新颖别致,言之成理,我钦佩!
另一个老师——特级教师程翔的教法,也让我大开眼界。他的课堂实录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老师:鲁侍萍说“你自然不会想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认识了”。这句话大有含义:“连你都不认识了”,你曾是我倾心相爱的人,你都认不我了。可以想象,那时的鲁侍萍一定长得——
学生:非常漂亮。
老师:请同学们假设他们当年的一个生活场景:周朴园看着侍萍说——
学生:“你真好看,我爱你!”
老师:这时候,侍萍最关心的是什么?
学生:侍萍说:“要是我老了,你还会爱我吗?”
老师:周怎么回答?
学生:周说:“你不会老,你永远都年轻美丽!”
这真是神来之笔!简单的句子,生涩的含义,被程翔老师与生活“对接”,一下子,呼之欲出,活灵活现,大放异彩,既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学生,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微言大义。
生活中卧室和客厅,我见过,熟视无睹;剧本中的卧室和客厅,我读过,有何作用,从未像刘小苗老师那样深究过。鲁侍萍的这句话——“你自然不会想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认识了”,我讲过,讲得“高高在上”,没有像程翔老师讲得这样“接地气”,入耳入心。
这是我与高手的差距,观察的差距,思维的差距,书本联系生活的差距。
一场《雷雨》,气势磅礴,摧枯拉朽,它砸碎了什么,历史已经有了答案。
一场《雷雨》,震天巨响,犹在耳畔,它跨越百年的时光,滚滚而来,将会重建什么,你和我,请不要无动于衷,一笑了之。
《雷雨》教学反思8
《雷雨》是选自人教社 课标版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雷雨》向读者展示了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
我上的是《雷雨》的第一课时。总体上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课堂上,师生共创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这节课在设计上,我采用了先上”雷雨中”,再上”雷雨前”和”雷雨后”的这种方法,并结合我们年级的教研课题《在情境中有趣地识字、写字》,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识字写字教学。
本学期学生要认的生字是400个,要写的生字是300个,学习任务重,但如果每节课将学习生字和阅读教学分开,这样让学生学得枯燥,老师教得无趣.怎么办呢?我也一直把“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能单纯的朗读感悟,必须体现写字认字这个难点”这个指导思想牢记在心,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穿插识字写字而不显得唐突呢?
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在教学雷雨前景象时,我说:“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读读这句话,看看有什么感受?是啊,乌云密布,乌云很多。黑沉沉是说乌云很厚、云很低、天色很暗。你能将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在学生读的时候,老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压”字,理解“压”下来的感觉,从而指导书写”压”字:老师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学习第二段(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时,我问:蜘蛛为什么要逃走?(说明风很大,蜘蛛特别害怕,都从网上滑下来,逃跑了。)你能不能把风的剧烈、蜘蛛的害怕读出来?
在指导学生朗读完后,点击“乱”字,指导读准,说说识字方法;出示“逃”字,指导读准,组词。点击出示“垂”字,指导读。
接着,我问:同学们,如果我说蜘蛛从网上掉下来,逃走了。行吗?为什么?看图片,了解蜘蛛怎样从网上垂下来 :“垂”是说蜘蛛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下来,所以“垂”比“掉”更好。然后我又故意出示一个空出“垂”字的句子,故作惊讶地问学生:“蜘蛛逃走了,看,‘垂’字也逃到哪里去了?蜘蛛逃到课本去了,我们赶快把它捉回来。”这时很自然地让学生翻开课本找到“蜘蛛”两字,观察字形,老师再范写,学生书写。
3 、教授”雷雨后”景象时,指导学生读完该段后,我说:同学们读得这么美,老师要将这条彩虹送给你们,(出示彩虹图片和词语)学生齐读”彩虹”2遍后,我接着引导:写这两个字有什么要提醒的吗?彩虹这么美,你们能不能将它也写得很美?生书写。
总之,在这节《雷雨》中,我做了一次大胆尝试,那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趣地高效地识字写字. 一节课下来,感觉课堂较为流畅,学生学习生字不再那么枯燥,学生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字词的用法,识记生字,甚至运用生字词,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教授这一课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这三个景象的教学处理单调,都是先出景象,再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在个人素质上,我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仍需要多加强朗读训练;关注教案多,关注学生较少,这也是我上公开课常犯的毛病。
《雷雨》教学反思9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带着课后练习六的问题来学习课文,到达了预期的效果。我能借助于课文的插图,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先扫除字词障碍。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图文对照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资料。在教学中,我还加强朗读训练。
这节课遗憾的是由于第一课时时间分配不合理,同时影响了第二课时,但总体来说,学生对课文理解还是比较好。巩固练习也很顺利地进行。同时学生们还说上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这令教师很满意。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对“雷雨中”这一环节处理过于简单,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想像:“透过茫茫的大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一来,这一环节会变得更丰满。在教学“雷雨前”时,只研究到品词析句,指导朗读,引导感悟,忽略了教材的整体性,教材处理有点散。并且,雷雨前的`景物变化是紧密联系的,当时备课的时候,这一点研究得不够周全。
《雷雨》教学反思10
《雷雨》这篇课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设计了符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时,首先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让他们自己找出难写的字,并说出理由。再对照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及个人独特的识记方法进行生字识记。书写的板块要引导观察,强调习惯,突出重点,促进了学生自主写字能力的提高。
本节课我很注重朗读训练,记得有一句话这么说着;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的语言的'感觉。因此,这堂课我让学生读了很多,有第一次和课文见面的初读,有生字词语宝宝认识后的再读,有讲读课文时的精读,学生读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有自己读、有小组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读出了正确,达到了流利。不仅读的形式多样,还教给他们怎样读。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蕴涵的情感就体会出来了。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钻研教材,钻研学生,创设更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
《雷雨》教学反思11
1、尽量体现重点性
紧紧围绕本单元训练目标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快乐,发现许多秘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并认真观察、用心思考。这样不但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强化了训练。
2、尽力体现创新性
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突出“新”,打破传统的一段一段进行讲解。教学方法上力求“新”,在现在春天这个季节里,如何拉近孩子与文本的距离呢?我选择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播放一段雷雨的课件,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通过研究讨论(合作学习)能解决的就让他们研究讨论,还是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拔。特别是在识记生字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压、乱、垂、虹”这些字的特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识字。让我真切地体会到:识字教学,不再枯燥。
《雷雨》教学反思12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带着课后练习六的问题来学习课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能借助于课文的插图,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先扫除字词障碍。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图文对照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还加强朗读训练。
这节课遗憾的是由于第一课时时间分配不合理,同时影响了第二课时,但总体来说,学生对课文理解还是比较好。巩固练习也很顺利地进行。同时学生们还说上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这令老师很满意。
《雷雨》教学反思13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在执教《雷雨》一课时,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及其词语。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独立地获取领悟知识这样一种新理念。首先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后,再让他们自己找出难写的字,并说出理由。(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在说理由的'同时,也再次强化了这些字需要注意的地方,便于学生的记忆)。学生们先自学容易学或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字,因为每个字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将本课的8个生字的重点进行归类后,再到前面来自己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为他补充。(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训练学生们的组织语言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
们倾听的好习惯。同时这种合作学习也是为了使得他们在今后与人交流时做到认真倾听、尊重别人。)学生在讲解词义时,他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表述、朗读、结合生活实际等等方式,(他们的表演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激起低年级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学生们开始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课前提出的难学的字应怎样写好,讨论过后,学生们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几个字怎样写好。其他学生再来点评。(学生们对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占格位置进行非常仔细的观察过后,再在小组内发表合理的见解,这不仅是训练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加强合作意识,及重点、难点也在互学、汇报的过程中得以突破,同时也为日后自学生字打下了基础,而且学生们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加强了他们写字的基本功。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感触,接下来我从这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方面我感觉到学生们现在能自主地到前面来抓重点讲解生字,但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我今后再进行训练。有几个学生的想法很好,可一到前面来说的时候,却表达不清。我想在今后我可以鼓励他们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的方式最好是大声地朗读,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用词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灵活巧妙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自己基本功仍需要练习,就象李校长说的,要想上出一节成功的识字课,首先教师的字要漂亮,针对这个情况,我想每天抽半小时的时间来练习自己的粉笔字和钢笔字,每天鼓励学生也抽半个小时的时间练习铅笔字和粉笔字。而且每天无论是上课的板书,还是平时的小事记在黑板上,我在书写时首先要做到工整、仔细,让学生平时就意识到字应该怎样写,怎样写才能写好。我想日久天常的训练过后,学生们和我的字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另外我还认为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我觉得他们的倾听能力比以前加强了,而且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配合得也越来越好了。因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所以他们也愿意以这种形式来学习,并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雷雨》教学反思14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1、指导学习雷雨前景象时,我让学生先想象一下平时生活中的雷雨前的`天气,然后再熟读的基础上画出文中雨前的景象。
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中的语言片段时,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而描写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学生仔细读雨后初晴的段落,再把雨后美景画出来,再出示图片,真切感受雨后的美。
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课的几个动作字词“垂、挂、压、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这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几个词。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学习雷雨前的段落时候,没有说明为什么是1到3自然段,另外语速较快,在这一点上我一定要注意,还有因为学生字用的时间有一点长,导致有两个短语练习没有讲到。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的教学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雷雨》教学反思15
上完教学开放月的课已经有一个星期了,这些天,我一直在琢磨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我经历了这次锻炼后的感受,直到今天,我的脑海里蔡不断闪现这样一些词语——“感恩、责任、敬畏、担当”。
是的,今年是我踏上教师讲台的第7个年头。打小农村土生土长的我没有什么大的梦想,小学、中学都是农村读书,差点和大学失之交臂,我甚至都已经想象了以后和村里姑娘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情景。感谢命运让我重生,我踏进了大学,带着感恩的心一路向前,每一步都走得胆战心惊,记忆最深的是找第一份工作时的情景,那是招聘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职位,带着大学的几十份荣誉证书、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信念、踏进校长办公室和研究生挑战……最后校长录用了我,那个心情!是的,感恩校长给了我那次机会。有的时候就是一个转折,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一年后,我以上千人中第5名的成绩考进了暨阳学校。在暨阳这个大家庭里,我始终以“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为原则,向身边的.人学习,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最想说的就是“感恩”,感谢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我成长。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责任心应该放在首位。这次上开放月的课我一直在想,我要呈现的是怎样一堂课,是一场表演还是一堂常态课,所以试课的环节我一直在修改,最后,感谢胡校指点我其实就是“平时上课怎么上,开放月就怎么上,开放月的课就是看老师对课堂的掌控和对课堂生成的应变”。专家就是专家,这些话让我受益匪浅,于是把教案进行了修改,我把目标定位于呈现一堂小学低段扎实有效的常态课。
敬畏,是一个人成长的必备要素。虽然参加过省班主任的现场技能比赛,这次开放月是我第一次大型公开课,面对这些专家,前辈,我真的害怕出错,担心给学校丢脸,害怕吸引不了学生,更害怕自己发挥失常,有惊无险的是还算顺利的把课上完了,总算可以松一口气,可是一堂课下来,却发现平时咬得还准的平翘舌音,一紧张傻傻分不清楚,得练,得练!
担当,应该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品质,公开课是一种开始,不是结束,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谨记这次开放月的不足,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经历就是成长,争取无愧学生,无愧良心!
【《雷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雷雨》教学反思08-05
雷雨教学反思02-22
雷雨的教学反思01-13
雷雨教学反思02-06
《雷雨》教学反思范文12-23
语文《雷雨》教学反思03-19
语文雷雨教学反思10-20
小学雷雨教学反思11-25
【热】《雷雨》教学反思04-03
《雷雨》教学反思(精选22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