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07 18:19: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1

  《平均数的应用》是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新教材中《统计》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节数学小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求平均数是统计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尝试解决有关的平均数问题,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在探索中,依靠自己,依靠小组的配合来感悟,来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方法。

  一、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提供。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创设情景、呈现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的表格,用这个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测量采集数据,再根据数据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整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让学生参与材料的提供,他提供的也是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所以在解答时,他们显得更得心应手。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的方法。

  探索如何求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时,我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怎么样的去计算,只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计算。如学生在计算平均身高时,有部分学生是笔算的,有的是口算的,甚至于有的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计算器进行计算速度快,而且只要方法得当,正确率比笔算、口算就高;同时又巩固了前一阶段的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所有的这些测量、计算的过程都是学生在相互协作中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为“协作”是让每一个人参与的基本途径,而且孩子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要大得多。在“协作”中,让学生去体验,去进一步感悟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平均数的含义。

  三、平均数的应用更应该关注其“应用”。

  本节课我们不把如何求平均数作为唯一目标,而更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教学在“身高130厘米的小巧在平均水深120厘米的泳池内学游泳是否安全”。这个问题讨论时,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动脑、动口,并且能聆听到小伙伴们的不同想法,再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意见在课堂上发表;“我认为小巧很安全不会有危险”,“我认为小巧在深水区要注意安全,因为危险比安全的可能性要大”。这时在座位上小朋友可以听到各种见解,自己比较几位同学的想法的合理的地方,深刻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把评价权交还给学生,“你认为这几位同学的意见怎么样?”学生在不断的交流、讨论、思索中注意到:120厘米是游泳池深水区和浅水区的平均水深,120厘米这个深度在游泳池中也许是不存在的,但深水区比这个深度也许要深的多,浅水区呢,可能要浅许多。虽然这节课教师并没有带领大家得出所谓的“正确”答案,但学生所说的“我认为小巧包括我们所有的小朋友在游泳池中都要注意安全”,不就是所讨论的这个问题的最终目的吗?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求平均数的技能。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2

  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无处不在,同学们在以往的生活中是有一定的接触的,在三年级的时候曾经简单的涉及到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重点是体会理解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本节课在设计之初,是要将平均数的比较和用部分的平均数去推测全体的情况结合在一起上,用一个相同的可以连续的.情景进行过渡,中间还涉及到一个新的概念步幅。实际在上下来以后,发现如下问题

  1、用部分来推测全体情况的实际体验过后,没有及时进行提炼,学生对这一体验所获得的经验比较模糊,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

  2、在两组同类数据要进行比较时,由于个数的不同,直接进行总数的比较没有意义,所以要转化成平均数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单位往往是复合单位,不像小时,吨,升等单个单位。

  3、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涉及到只有架次没有具体的时间不能比时,应该及时的追问,总数不能比,那怎么办?应该及时的总结学生的发言。

  4、在列出21633=721(架次) 56427=806(架次)时,应该让学生来说一说算式的含义,渗透强化平均数的概念。在比较721<806时,渗透比较两个数的单位必须是相同的。

  5、从局部推算整体的讨论中,知道五一十一的平均起降次数,可不可以推算出五月和十月的总体起降次数?这里应该加强过渡铺垫,通过平均数能否算总数?十一的平均数代表的是十一7天期间的一般水平,由于十一期间是假期,乘客的流量相对平时较大,所以用十一的平均数来推算十月的总流量的误差太大,不适用。那么,用十月普通一个星期的平均数可以吗?也不行,应为在十月里有一个7天的假期,假期后的流量会有明显减少,普通星期的平均数去推算十月,误差也会很大。那么用6月的一个普通星期的平均数可以吗?可以,应为6月是普通月,流量比较稳定。最后推测出的结果误差小。

  6、每一个平均数的算出都要说出它的含义,要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7、在第一部分平均数的比较时,缺失一定的巩固练习,最好再有一些的数据的特点,可以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

  8、在讲授步幅时,对于步幅这一新的概念没有做到详细的解释。应当在出现步幅的概念是,先问问同学们对步幅的认识,从他们已有的认识出发,一步一步的引导出具体步幅是从一只脚尖到另一只脚尖或者一只脚的脚跟到另一只脚的脚跟之间的距离,叫做步幅。

  9、本课的定位缺少与单元目标之间的沟通,本课是应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那么在本课中,应该体现出本单元中所有涉及到的概念,比如说移多补少,平均数,求总平分等等。重点对平均数的比较和用部分推测整体的体会,要进行适当的强调,和应用这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10、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每一环节之间的衔接,我的引导语如果能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那就更好了。每一环节之间要有有效果的总结,来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最后总结回顾本堂课内容的时候,就会减少出现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避免冷场。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3

  首先是对旧知进行复习,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导入新课时,联系生活,先利用教材创设了“上海两大机场”的黄金周期间和春运进出港航班架次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计一个基本问题,问:上海两机场20xx年“十一”黄金周忙还是20xx年春运繁忙?让学生通过交流比较,学生尝试解答初步建立求平均数的简单统计思想。

  然后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才能比较出来?由于有了基础知识的铺垫,学生会分别列式求出20xx年“十一”期间平均每天进出港航班数和20xx年春运期间平均每天进出港航班数,并进行比较,得出答案。教师板书演示达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的目的.

  接着进行实践应用,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

  下一步进行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在生活的广泛应用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的能力,建立求平均数的.简单统计思想。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通过这样一个梳理的环节,让学生达到掌握已学知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的目的,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平均数》教学反思10-25

《平均数》教学反思03-13

平均数教学反思09-05

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03-14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09-05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09-07

《平均数》教学反思(15篇)09-05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2-25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