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武陵春教学反思

武陵春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15 11:43: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武陵春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武陵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武陵春教学反思15篇

武陵春教学反思1

  本学年我担任了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八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

  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创造一片新天地。

武陵春教学反思2

  1、诗词教学,情景的设置也很重要。毕竟我们现代人与古人的时代相差太远,我们很难体会到古人的那种意境。如果在上课之前,我能设置与词相关的一些情景,比如放上一段现在作为流行歌曲的`李清照写的《一剪梅》的音乐作为铺垫,这样会让我们更快更好地进入《武陵春》这首词的意境中去。

  2、反思教学机智。比较成功的处理了几个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如、我设计的问题是:那句最直抒胸臆表达了这份愁情?我预计学生很快能找出来而且答案是没有分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谁知道这节课上我却听到了另外的答案,而且各持己见,怎么办呢?我一下想到了反复朗读也许可以解决问题,果然在学生再次用心品读后意见一致了,而且我顺便告诉他们学习方法:用反复朗读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发现两个学生不注意听讲,小声说话,虽然没有影响了多数人,但是如果不去理会,他们也许会一直说下去,于是我走到他们面前,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让他们把心收回到课堂,让他们的思维跟着文本飞翔。我相信很多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也没有发现。这样既巧妙的处理了问题,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不影响其它学生。

武陵春教学反思3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对于这些情况,我认为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但这节课中与探索新知中似乎有重复的地方,而且仅仅就这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说对周长的理解效果不一定好,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通过大量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还有,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我急于归纳公式,而忽略了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武陵春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习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武陵春——愁国破家亡之恨

  丈夫痛死之苦船载不动(夸张、比喻)

  文物散失之痛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到位?有多少还存在差距(小组做统计)2、与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愁表现在几个方面能否回答完全或者更多(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3、作者运用的'哪些方法来表现这种愁(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4、通过统计结果由小组内部消化不完整原因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做出总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学生已经对词这个概念掌握比较到位,对词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了解比较透彻,通过作者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的了解,更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给作者造成的痛苦学生通过积极探讨表现出对当时代发生这种现象在一个女人身上的体现的愁,意境的挖掘比较深入,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痛和悲。基本能掌握本课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但是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联系时代背景看问题,思想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悲愁无法完全掌握作者为什么出现这种心境,通过老师的指点后才能疏通,但是对时代背景还是有很大不解。这个也许与我们现时代大环境较之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的空间差异造成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此觉得在授课当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把社会时代风貌特点贯穿给学生,因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困惑,所以在今后讲授诗词的过程中应该都传授点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特点及知识,这样学生理解诗词也许会更加顺手。

武陵春教学反思5

  我选李清照的词是因为她的词作在全宋词中可谓别具一格。她的文笔细腻,文风婉约,加上她有着坎坷沧桑的生活经历,因此她能把哀怨缠绵的愁绪透过美丽的文字深情地传达给每一位读者。《武陵春》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上乘佳品。不管读多少遍,它总能让人感觉新鲜,感觉别有一番滋味。我认为通过对此词的反复吟诵与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宋词的热爱。

  我希望设计出一个书声琅琅,能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引发学生的丰富想象的课堂。因此,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我首先特别注意听读环节的安排,务必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声中体会词的意境与内涵。导入课堂以后,对词的鉴赏就从听录音开始。接着我给学生提点朗读的注意事项,并让学生模仿录音的语速语调进行朗读。为了使朗读的效果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我还设想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先是自由读,让学生仔细体会词的意境;再分组读,让学生比较出词的韵味。光是开头的读还是不够的。因此,在后面赏析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每到“情深处”便又齐声朗读。在这堂课的后半部分,我选了一首配合着歌词而唱的动听的歌,让学生再次陶醉于那美丽而充满哀愁的情境。词在古代本来就是为了歌唱而作,因此,我还特意安排了一个歌唱的环节。既让学生把词唱熟,也让他们把李清照的忧愁心绪唱得痛快淋漓。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得我的听读设计还是很成功的,整节课读书声几乎未曾断绝过。学生也从朗读的氛围中真切地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因而他们的表情都沾满了李清照的淡淡哀愁。

  作为鉴赏课,除了听读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地品味作品的语言与情感。然而我自己感觉在这个环节上做到不够好,因为我总觉得对语言的品味还不够深入,学生的鉴赏并没有达到渐入佳境的效果。我的原意是,在语言品味的环节采用以问题带动思考的模式,引导学生逐层次地赏析词作的语言美以及言语之外的哀愁情绪。但实际教学的效果,似乎离我当初的设想有一定的距离。在此我想说我的两点不足之处。第一、在讲上片时,我让学生找出“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当然说明他们对词句在朗读过过程中已有初步的理解。而我为了让语言的品味不只停留在字面上,便以“物是”与“人非”为提问,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词背景。可惜,我所展示的背景似乎只有一个大概。虽然一种坎坷的人生经历即使

  只是简要的只言片语往往也能打动人心,但我课后总觉得这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体味身处金华的李清照是何等的忧伤。我想我应该把准备做得更足,应该把她53岁寓居金华时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也向学生阐述一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作者由眼前的'“风住尘香花已尽”而产生的国破家亡丈夫死的“断肠”与悲催。第二、在讲下片时,我问学生“写得最巧妙的是哪一句?”学生也找到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也许是学生按经验根据位置来随意找到的,因为他们并不能说出此句到底妙在哪里。本来这一句是写“愁”最出色,最有特点的句子,也是点睛之笔,我是应该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体会它写“愁”的妙处的,可实际教学中,我却匆匆地显示幻灯片的内容,然后匆匆地就把它三言两语讲完了。事后我想,如果我能把船上的货物与词句的“愁”进行“称量”的话,那学生必能感受这“愁“的重量。倘若再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写愁的句子加以类比,那写愁的妙处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由全词最后一句的“愁”字感知全篇,那学生也必然因“涕泗横流”而回味无穷。这两点我会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践行。

  这次录像课给了我一次研究古典诗词教学法的机会,也让我对诗词教学作出了深刻的反思。其实我还感觉录像课中还有一些别的不足之处,在此不一一详述,也希望各位给出宝贵的意见,我会虚心地接受并且改正。

武陵春教学反思6

  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准 、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因为没有预习 ,所以有关李清照的史料学生知道甚少,造成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过多等 等,如果让我再次上这篇课文,我不会设计那么多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文 本,而是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谈收获以及自己对词的理解, 然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我只是有针对的给学生补充有关李清照的.背景与 生活经历,然后让生再次联系她的背景与生活来进一步品词,进一步朗 读。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武陵春教学反思7

  选择上《武陵春》这篇文章,首先是因为自己喜欢词,认为它是最能抒发情感而又音律优美的一种文体。其次是喜欢李清照这位女词人。她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砌词,在辞赋之坛一枝独秀。同时李清照最让我倾心的是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桑的生活历程。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

  自己喜欢不等于学生喜欢,自己理解不等于学生理解。为了达到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时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1、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武陵春》更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为了让学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预习阶段就让学生去查找有关李清照的资料,感受诗词背后的故事。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3、语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探究式教学成为老师改革教学方法的首选,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正日益增强。然而,不少课堂教学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老师又不给足够的讨论时间,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老师连珠炮似的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的回答异乎寻常的精到、精彩。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风住尘香花已尽”的“花”的意韵指向时,把“花”理解为是作者自己日思夜想的丈夫赵明诚时,这答案虽超出了原先的设想,但我认为很合乎常理。“花”的意蕴指向原是“华”,即作者悲愁的是自己的青春年华已逝,但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入课堂的,他认为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丈夫,然后看到花尽,联想到丈夫的已逝,应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回答,所以我当即给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带有学生的个性又不脱离文本的回答充满了课堂。

  都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武陵春教学反思8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为让幼儿懂得。为使感恩活动融入幼儿园生活,使感恩深入幼儿的内心深处,植入幼儿心田,作为大班孩子,想通过此次社会活动:《感恩》,引导幼儿体会父母、老师、同伴及周边所有人对自己的爱,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快乐生活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加深孩子对爱的理解,同时,也要教育幼儿学会把自己的爱积极的反馈给别人。培养孩子拥有一颗知恩、惜恩、感恩、报恩之心。

  通过此活动,我意识到预设总是美好的,想像总是无可挑剔的,但能经得起检验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好活动。尽管自己花了大量心思设计教案、准备教具,但实施下来却发现与预设相比,在效果上还是有所差别。为完善此活动,现进行如下反思:在教学中,整个活动教态很好,亲切自然,流程很清晰,一环扣一环,特别是活动导入部分我引导幼儿观看倾听最美孝心少年《卖烧烤的`小女孩》的故事来震撼幼儿的心灵,能切入主题引发幼儿迁移自身的家庭环境,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整个活动中,时间过长,活动内容过多,涵盖的面太广,所谓面面俱到,反而会导致蜻蜓点水,没有将每个环节的教育价值挖深挖透,使活动紧凑,达到教育目标,深入幼儿心田。

  因此,此教学内容可拆分为两个活动进行,活动一以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激发幼儿感恩父母之情,乐意用实际行动帮父母为主体,进行展开。第二环节出示妈妈照顾自己的多媒体图片,并请相应的幼儿向全班幼儿讲述照顾的辛劳。激发幼儿迁移经验,启发幼儿说说自己妈妈辛劳的照顾自己的过程,体会妈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再让幼儿说说自己应该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能使幼儿从内心深处出发,激发幼儿的感恩之心,报恩之情。再延伸身边还有许多人都在帮助着自己,可引伸出身边的老师、同伴等等,让幼儿变小爱为大爱,感恩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到“凡是人,皆须爱”。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多读、多学、多问,以此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自己一步步走向优秀。

武陵春教学反思9

  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但同时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于是在词句上作了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改编,放慢了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似乎是学生最投入的一次朗读,与了解作者的身世有关,更与这种朗读的方式的.改变有关。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武陵春教学反思10

  在品文的时候,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关键词 “尽”、“倦”、“物是人非”、“ 闻说”、“也拟”、“只恐”、“载”等去理解,并且让学生有感情的将其吟诵 出来。在品、诵中,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李清照的情愁。而后用心品 心。“言为心声”,品完李清照的言,就应该品李清照的心。通过师生彼 此间的交流、对碰,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李清照因丈夫离去心境变化的 愁情,而后我抓住“许多”二字,让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明白这份愁 并非简简单单的离愁,更有亡国之恨,故园之思,失窃之痛,漂泊之愁 等。带着这种对李清照的深层次的了解,在略带忧伤的曲调中,让学生 集体朗读,将学生的`感情与诗词的感情进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让生将自 己的感情化为李清照的感情。 我的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而且课堂效果也不错, 无论是学生的朗读,还是对关键词对李清照内心浓重愁的理解,都是很 有深度的。

武陵春教学反思11

  回想自己以前对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没有这么精细过。换句话说,以前教学诗歌主要是就诗歌论诗歌,要么简要讲解诗意及情感,要求学生背诵;要么是我句句赏析,学生动笔批注,不敢放手让学生动脑赏析。而今天教此节课,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是让学生交流关于李清照的资料,为学习该词作铺垫。二是让学生自由吟读,赏析一句话。三是让学生自我商量朗读处理方式,课堂上出现了亮点。四是让学生自己回顾赏析的方法,自己总结表达愁绪的写作方法。

  可以说,一切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一切又都是学生自我完成的`。本节课,我差不多成了一个听众。

  原来,我以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不过,为了这节课彻底地交给学生,我还是在前两天学习诗词的时候,用心良苦地作了一些铺垫的。例如,让学生学会根本诗歌描绘画面,学会作相关诗句近似联想,学会品析一个妙词等。正是因为在前面课堂上已经略有接触,所以,我让他们赏析时,先把钥匙交给了他们,他们终于在摸索中打开了大门。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本课至少有这样几个收获。

  一是了解了李清照其人,并感受了她的艺术特色。

  二是学得了一点赏析诗词的方法。

  三是积累了一批写愁的名句。

武陵春教学反思12

  选择五菱春天这篇文章,首先,李青赵羡慕了很长时间,喜欢她天生精致的写作,优美的优雅风格,清新细腻的话语。通常还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关于她的信息,所以本课是第一个创新在于李庆照系统的理解,这是单位培训的重点:突出优秀人才的独特风格。九年级学生,在新课教学的一边,而系统评论只是一个捷径!

  第二个创新是,我可以基于教科书,结合考试,以教科书为起点,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以考试为目的的高点,使用强力的方法,使学生结合理论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

  但我不喜欢学生不喜欢,为了达到诗歌教学要求的结合的目的,课程准备课我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我将设计成功应用到课堂的几个方面:

  首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文学风格的话不是陌生人,学生们有一定的诗歌积累,而是国家表现的话从仇恨,丈夫和妻子死于生命和学生有很多经验 大的差距,也对李庆照的生活知之甚少,基于这一点,我在本课设计,使用方法简单,让学生先从表面感受到心情的话,再通过阅读到文字,最后通过比较单词的内在词,逐步从浅到深感觉这个词的心情和魅力。在李青赵介绍时,也为初中教科书李庆照系统地理解了系统,也是一本重要的初中教科书李庆照对古诗文过程中自然测试的文本的系统理解欣赏的方法教学生,对于九年级学生,这应该是两个世界的收获的最好!

  随后音乐创造了一种氛围,因为它是古诗,毕竟远离学生,所以气氛非常有必要创造,我选择了音乐,音乐是相互联系的,她带给人们不仅享受旋律,更是灵魂的沟通,思考飞行,交流的灵魂。在整个文本中,开始,中间,结束我有音乐散布,使音乐的魅力感染了学生,让他们跟随音乐的情绪起伏,为了让学生快速输入文字,在课前我选择了一首歌曲李庆照,一张王苏Takinori 现在一个中学生喜欢一个歌手,两首歌曲和文字更接近。赵俊的怨愤有一丝的悲伤,哭泣的哭声秘密地抱怨的特点,你可以把人带入一片凄凉,浪漫,想说休息的状态,所以我让这首歌通过整个阅读。特蕾莎·邓的余梅萦绕着心灵的旋律,是李玉的歌曲形式的话,结合王国的真实信息,让学生理解成古典诗,你会在文化的光明享受中徘徊星 最后,它是大声朗读学生,诗歌,是融合的单词和音乐,只有通过反复阅读,读出其内在的或热情或低调,以实现诗的.意义的内涵。武陵春天通过诗人的独特艺术表达,对诗人的无限悲伤,发出了这种心情的悲伤之情。和悲伤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我们可能经历过一些事情,但可能没有李庆照感觉那么深刻。首先,我首先将我的情绪渗透进这个词,深度阅读,以及一个小适应的文本,例如在最后的重复,这种适应,减缓了节奏,似乎作者的悲伤的感觉重复的ant,重复的味道,使 所有的忧郁一览显示,也让学生进入大声朗读的领域更快,欣赏阅读的乐趣,学生在这种感染已经渴望,让学生自由阅读,自己的经验,尝试自己进入心情,自己对作者情绪之间的话语的理解。

武陵春教学反思13

  预习时的朗读必不可少,但在这一环节中目的只在于让学生过好字词关,明确并掌握字词的读音。对于感情的把握,我搜集了名家朗读影音材料在课堂上供学生模仿,采用听读、跟读、仿读等形式,让学生去品味整首词的情绪。但大家都说形式上的反复可起强调的作用,同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更加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如果我能对诗歌的一些关键语句做点改编,如“风住尘香花已尽”加工为“风住尘香花已尽、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加工为“物是人非事事休、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加工为“欲语、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加工为“载不动、载不动许多愁”,让整首诗歌放慢节奏,似乎是把作者的悲愁的心情反复的咏叹,反复的`品味,进一步把作者的万般愁绪一览无遗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朗读的境界,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或许加上这一部分能让整个课堂的朗读更加出彩。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来说说,作者的“愁”体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字、词、句上吗?问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于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学生主要抓住了“倦”、“事事休”、“泪”、“闻”、“拟”、“只恐”等这些关键字词来阐述,分析得相当到位。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对关于“愁”的诗句进行了拓展延伸,将他们以往所学的以及每个人积累的知识作了小结,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都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武陵春教学反思14

  播放《月满西楼》

  师:之前听过这首曲子没有?

  生:没有?

  师:好,静下心来听一下,跟着哼哼看!

  一、对联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很高兴和咱们青田华侨的同学们一起来学语文,老师呢,给同学们带来一份礼物,这份礼物事一份对联,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好吗?

  生:好

  师:大家一起来默看一下吧,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吧!

  生齐读对联: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师:我想聪明的同学们已经猜出这枝女儿花的芳名列吧,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们透过她精美绝伦的诗词作品,一起走进一代婉约词宗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翻开书本208页。

  二、吞吐吟诵,感受词的韵律。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两遍吧。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顺词意。

  生自由读《武陵春》

  师:可以来吗?

  生:可以了

  师:那咱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好的,来,你来!谢谢!

  生1:读

  师:鼓掌了,很好!其实呢,我们这首词有很多地方式容易读错,看错的,刚才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看错了一个地方,还有一个地方是很容易读错的,舴艋舟,栽不动(纠音),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刚才她把不会读的拼音都标在书本上,以后我们读诗文的时候,也要把读不准的拼音注上去,那我们说读词主要读准字音就可以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来,你来说!

  生1:要读出感情。

  师:怎样读出感情?你觉得语气上要读得……

  生1:沉重一点

  师;语速上呢?

  生1:要缓慢一点!

  师:哪位同学来试一下,带着你的初理解把这首词朗读一遍!

  师:很有韵律感,我可以再追问你一下吗?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是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读这首词的?

  女生2:有点悲伤,心里面有点不舒服,因为想到那些很难过的事情,还有不仅能够感受到词人心里的那个感受,还有自己心里面对词的理解。

  师:你的朗读功底很不错,那你觉得这首词流淌着什么地情感?

  女生2:悲伤

  师:是的,很悲伤,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要跟她比一比的?她朗读出来悲伤,咱们班的播音员来试一试吧!

  男生3读

  师:请坐,谢谢!听别人朗读总是有点不过瘾吧,咱们一起来朗读,好吗?记住了,朗读和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朗读要读出这首词的语气,语气要悲伤,语速要缓慢,准备好了没有,那老师就不客气了,《武陵春》开始!

  生齐读

  三、品味言语,揣摩词人心理。

  师:如此地悲愁,在同学们反复的诵读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那你们呢,感受到到了吗?好的,我看到有同学在点头了,你是从词中哪个句子里感受到的?

  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为什么选这一句?

  生4:让人感觉很消极。

  师:那具体哪个地方让你感觉很消极呢?

  生4:事事休,

  师:还有吗?

  生4:欲语泪先流

  师:欲语泪先流什么意思?

  生:还没有说话,眼泪就先流下来了。

  师:她想说吗?

  生5:想

  师:说得出来吗?为什么说不出来?

  生5:因为太悲伤

  师:悲伤到什么程度,连话都说不出来?这眼泪控制的住吗?

  生5:控制不住

  师:只要一张张嘴巴,眼泪就流下来了,这是如此地悲愁啊

  是啊,苏轼因梦见亡妻写下了PPT5(链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李清照呢 ,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让她欲语泪先流呢?

  生:丈夫去世了。

  师:我们的同学已经感觉到了!从词中哪里读出来?

  生:物是人非

  师:你们知道他的丈夫是谁吗?

  生6:赵明诚

  师:是的,她的丈夫赵明诚是北宋的四大学士之一,有名的金石专家,写这首词时,李清照53岁,她丈夫离她而去已经六年了。在这之前,他们在一起生活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李清照在《金石录》后续当中描写的一个生活片段。

  PPT6:(幸福婚姻片段)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金石录>后序》

  请同学们默看一下,当然也可以自由朗读,大致看得懂吗?

  师:他们在干什么?

  生7:他们在探讨。

  师:探讨得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7:举杯大笑

  师:她喝到茶了吗?

  生7: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7: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师: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他们此时的生活吗?

  生7:幸福快乐!

  师:那如今呢?写《武陵春》时的李清照呢?

  生8:很,悲伤,

  师:现在地她只能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生8: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是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物是人非啊,景物尚如初,可人情不似初啊,斯人已去,能不叫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呢?来,跟老师这样读一遍。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师:事事休呢,什么意思?休时休息吗?

  生:万事都停止了

  师:表明了她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生9:消极,绝望!

  ⑵、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师:那她绝望的态度表现在行为举止上呢?

  生9:每天不梳头。

  师:词中是怎么讲的?

  生9:日晚倦梳头。

  师:日晚解释为每天吗?

  生:早上晚上

  师:是的',有同学讲了,日晚解释为日上三竿,李清照那么懒啊,都日上三竿还不梳洗,不是懒是什么?

  生:不懒,是倦,因为她没有心情梳头

  师:她怎么没有心情梳头

  生10:她沉淀在悲伤当中?

  师:这里可以用沉淀吗?

  生齐:不可以

  师:那应该用什么?

  生齐;沉浸

  师:是啊,她一直沉浸在悲伤当中,也许当年清照梳洗时,赵明诚就陪伴在她的身后,可是现在,熟悉的一桌一凳,一梳一镜,都还是原来的样子,斯人早已离去六年了,那触动悲愁的仅仅是屋里的景物吗?

  生11:风住尘香花已尽,外面景物的悲凉还有花的凋谢。激起来她内心悲伤的心情。

  师:讲得很全面,同学们知道参考书是预习的帮手,不要把它们带到课堂上来,可以吗?来,咱们收起来!用自己的思维领悟情感。是的,风住尘香花已尽,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在书本的空白处,用文字将这幅画面描述出来,有点难,是吗?那老师给大家提个小建议吧,其实你可以这样去想象,在这个画面里你仿佛能看到了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了什么?好,开始写吧,给大家3分钟时间,写好了就举手示意一下。

  师:请你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一下。

  生12:在一个幽静地山谷里,这里是一片世外桃源,这里有花香,还有一间小茅草屋,屋里住着一对夫妇,相亲相爱,屋外事一片花海,一片桃花林,不久,那间屋子的男主人病逝了,女主人非常的痛苦,终日以泪洗面,望着屋前的桃林,风起来花瓣也落了,在泥土中还可以闻到花的余香,似乎浮现出丈夫的身影。

  师:你编故事的感觉很好,那我可以在问你一下,可以吗?同样的风景现在只有谁在看了?

  生12:女主人

  师:那她看到这样的画面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2:与丈夫一起的美好生活。

  师:好的,来,下一位。

  生13:风吹过,花纷纷落下,泥土中有落花的香气,沁人心脾。

  师:泥土中有落花的香气,那枝头上还有花吗?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13:尽

  师:什么意思?

  生13:枝头上的花都没有了

  师: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3:很悲凉。

  师:那李清照呢,她看到这样的画面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13:痛苦

  师:是的,那咱们再一起来倾诉这份悲愁好吗?

  生:好

  生齐读

  ⑶、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师:是啊,这些美好的东西又何尝不是枝头上的花朵呢,而今却零落沉泥碾作尘,所谓的香如故也只能在记忆里寻找。但她总不能一直活在悲愁中,整天以泪洗面吧,有一天听朋友说

  生14:双溪风景好,

  师:如果你就是她的这位朋友,你会怎么说?

  生14:双溪春光明媚,去游赏一下吧!

  师:哦,你认为是去游赏吗?是什么?

  生:散心

  师:是啊,美好的风景也许能带来一点轻松吧!更何况我们的词人是最喜游山玩水,泛舟溪上的。我们七年级时学过她的《如梦令》

  PPT9:《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此时泛舟溪上的心情如何?

  生15:她应该很快乐!

  师:你加了一个词“ 应该” ,从哪里读出来?

  生15:沉醉不知归路,还有兴尽晚回舟。

  师:是啊,那时的她是多么的活泼、快乐、充满勃勃生机啊!那现在呢,她去泛舟了吗?

  生16:没有,她打算去

  师:从词中哪里读出来?

  生16:也拟泛轻舟。

  师:也拟什么意思啊?

  生16:也打算

  ⑷、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是的,她也想啊,她心里也明白什么叫拿得起放得下啊,可此时此刻,她放得下这满怀的悲愁吗?

  生:放不下。

  师:你怎么知道她放不下?

  生17: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是的,词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竟然放不下,那语气应该怎么读呢?

  生17: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句。

  师:是的,很好,词中是有那么一句的,来我们一起来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那“愁”是什么?它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古人却用语言让心中的“愁”字变得可感可知。来,咱们来齐读一下关于写愁的诗句吧!

  PPT10: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生齐读

  师:愁可以使一江春水,也可以是一川烟草,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愁似乎是一个不可计量的东西,但李煜量出了愁的长度,李白写出了愁的韧度,李清照呢,别出心裁的称出了愁得重量。所以我们要读出词的什么?

  生:沉重感。

  师:准备好了吗?

  师:词的悲愁全出来了,合上书本,也能吟诵出这首词的悲愁,那就更好了,来,试着背背看。看谁最懂李清照的心!能背下来了就举手。

  师:我们不仅要背出这首词,还要背出这首词的感情。

  师:准备好了是吗?那把书本合上,咱们有感情的齐背一遍吧!

  生齐背

  师:满意了吗?有同学摇头了,那咱们再一起来试试看!

  生齐背

  四、知人论事,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

  师:怎一个愁字了得!曾经如此活泼快乐的女子,如今为何愁肠百结?载不动的愁里究竟有什么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则背景资料,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吧。咱们班谁的声音比较宏亮的!(看来大家都很谦虚,那我就不客气了)来,你来展示一下你的声音吧!

  PPT8:北宋“靖康之变”后,高宗南逃。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八年后她流落到金华,写下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

  生18:读

  师:读得很响亮,有一个词呢能再跟老师读一遍吧,江南

  生18:江南

  师:有进步了,课后再去练练好吗?

  生18:可以

  师:你从这则背景资料里读出哪些愁?来,咱们这位男生一直都沉默,是不是太愁了,你来说说?

  生19:丈夫去世了

  师:很好,你呢?

  生19:国破家亡,还要流落异乡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

  生19: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李清照夫妇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

  师:你呢?

  生20:只身流亡之苦

  师:你为什么要加“只身”呢?

  生20:这时候,她丈夫已经去世了

  师:哪个更苦?

  生20:后面的

  师:是的,孀居之悲,家国之痛,将词人的愁凝成一个重字,别说是词人自己,就是我们聚集的心灵之舟也难以承载吧!

  师:咱们再一起去感受这许多愁!

  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拾起一朵《武陵春》,走进一代词宗的内心世界,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春残何事苦相思,病里梳头恨发长”,“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一地落花,悲愁重重……去读吧,希望你们能喜欢李清照的词,还有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完成。(音乐)

  PPT9:想象词人写完《武陵春》,放下笔内心又生一份感慨,试写一段话,描述词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师:耽误大家几秒钟时间,也许出来这个门,就没有机会讲了,谢谢咱们九(四)班的同学给了老师一堂那么好地语文课,同学们都很棒!老师真的很荣兴来上这一堂《武陵春》谢谢!

  生齐鼓掌

  教学反思:

  1、在李清照的笔下,有很多不同的愁,少女的愁,闺怨之愁,相思之愁,以及中年的乡愁、国愁,每一种愁跟她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背景十分相关,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不时插入与作品有关的资料。特别是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自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

  2、朗读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备课时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怎样把吞吐吟诵的停顿长短,快慢延长贯穿到这首词中?同时考虑到朗读又是学生的薄弱点,怎样有新意又有效呢?朗读形式上多样性,齐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了朗读的境界,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朗读的意境。事实上,这批学生朗读的功底还是可以的,由于我个人的引导繁琐,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如果想达到更尽如人意的效果,如果出示名家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加以必要的揣摩,可能会更锦上添花。

  3、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碎问碎答。而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描写“风住尘香花已尽”的画面,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且采用感性思维简单切入,让同学们比较容易下笔。问题流于文本表面,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连珠炮似的简单追问充塞整个课堂。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自由的课堂空间,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4、①语文教学除了朗读见功力之外就是板书,板书的艺术是对文字最好的阐释,但整节课下来,却只字未见,这是这节课最大的缺陷,也是我的一个遗憾。

  ②课堂用语在环节不能一矢中的,设问不准,学生回答就会脱离教学意图,如果没有很好的课堂机智,就很容易让学生逃出课堂,走入无效教学的怪圈。都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确实,课后发觉自己的实时评价还不够精确,丰富,全面引导学生的能力还欠缺,朗读还有待于加强等等,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琢磨加强。

武陵春教学反思15

  选择《武陵春》是因为对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仰慕已久,虽说七年级上的课外古诗词阅读中选取了她的《如梦令》,但不需要学生详加理解,以至于我也觉得不甚过瘾。于是,这次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她的词。李清照的“易安体”文笔自然细腻,文风婉约优美,砌词清新精巧,在辞赋之坛一枝独秀。同时李清照最让我倾心的是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桑的生活历程。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

  为了达到学生理解并喜欢这首词的`目的同时结合诗词的教学要求,备课上课时我重点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知人论世,任何一篇流传下来的文章都与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布置预习时,我便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查找与李清照有关的信息,对这位词人的形象有自己的认识。上课过程中,在适当的环节插入与作品相关的资料。比如读到“日晚倦梳头”时,插入“翻书赌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对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并曾过着风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侣,此时最爱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离开了自己,再怎么梳妆打扮也已无人欣赏,当然是“倦梳头”了。在读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时,首先结合学生们熟悉的《如梦令》,让大家了解泛舟是李清照非常喜爱的,品味“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体现出的是作者少女时期无忧无虑、欢快的心情;而后讲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插入作者的身世经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她已经53岁了。试问,一个垂垂暮年的孤独、柔弱灵魂如何能承受得起这许多愁。这些资料的介绍及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词意主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明确地告诉了他们要学习并理解一首诗(词)必须建立在了解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

【武陵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武陵春教学反思12-25

武陵春教学反思12篇11-03

《武陵春》教学设计12-21

《春》教学反思10-24

《春》教学反思11-04

春教学反思05-04

《春》的教学反思02-11

朱自清《春》教学反思11-01

春望教学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