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反思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4 15:25: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反思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反思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反思1

  近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一线教师对高中议论文教学做出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尝试。在实际的议论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教给学生怎样审题,怎样搭建框架,怎样做素材积累,怎样借鉴高分例文的成功方法……大部分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方法写一篇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没什么大问题,但如何组织素材使其逻辑严密,如何分析材料使其体现深度等问题,则依然是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在落实应试技巧之外,我们也应当思考,老师舍此还能教给学生些什么,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近几年的教学尝试来看,我认为以下这三个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议论文写作水平。

  第一,基础逻辑学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合理组织材料,并进行充分论证。逻辑学是通过研究概念、命题等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懂得一些基本而又系统的逻辑学常识,尤其是逻辑学中对严密论证的要求,将有助于学生合理组织语言,体现完整、充分、明晰的论证思路。学生在论证某一观点时,往往会陈述一则200字左右的事例,然后就匆忙得出结论,这使得论证过程既不完整又不充分,更谈不上令人心服口服。此前,我曾建议学生读过一些比较浅显的逻辑学著作(如北京大学陈波的《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十五讲》等普及型著作),发现对此有过研究的同学在议论文论证方面有十分显著的先天优势。这让我看到了逻辑学常识在议论文写作中所具有的潜在而又实际的成效,一直将逻辑学常识的介绍纳入日常的教学环节。

  第二,从很长时间的教学探索来看,社会心理学在学生分析事例的角度方面非常实用。若干年前引发社会广泛思考的“小悦悦事件”,也同样引发我对学生议论水平的思考。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引用这则事例时都具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道德优越感,用很犀利的文字批评“社会冷漠”,路人“道德败坏”,因而要“呼唤爱心”……看多了这样千篇一律的话语颇为腻烦,何不设想一下:“假如你当时在现场,你能保障自己不是那些被你唾弃的路人甲、路人乙吗?”除了从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角度分析类似事件之外,我们就没有其他视角了吗,“批判冷漠”,“呼唤爱心”是不是仅仅就用几句看似有力的字眼振臂一呼呢?学生引用的事例多是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既然是社会现象,就会有很多分析社会现象的维度。这让我想起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在分析“小悦悦”、“扶不扶”等社会现象时非常理性,它呼唤社会责任,却因为“责任分担效应”或“从众”心理对这些冷漠的路人给予了适当的“了解之同情”,并没有太过地苛责他们,那么如何突破这种“责任分担效应”或“从众”来“利他”,里面也有非常明确的建议。假如学生借助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常识来行文,必然会远远超越只从道德优越感写作的同学。

  第三,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比较浅显的.哲学著作(如柏拉图《理想国》,笛卡尔《谈谈方法》、罗素《西方哲学史》、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等),这不仅仅是政治学科的任务,更是语文学科在议论文教学中所需承担起的开启智慧、启迪思维的责任。林经纬谈到翻译《哲学的邀请》的心得时说:“哲学是一种仅仅属于每个思考者个人内在的精神生活。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问,它不是给予我们拿起和放下的东西,而是给予我们拿起和放下的勇气,和拿起什么、放下什么的判断力。它解决不了‘生命之重’,但可以帮助我们承受‘生命之轻’。[为您编辑]”这段诗意的表达,也正向我们呈现了哲学之于人的重要性。哲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没有哲学的功夫做底子,议论文很难会有超乎寻常的识见。我在发现,那些哲学功底好的学生,其文章仿佛若有光,有遮也遮不住的睿智和才情,夸张一点地说,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好”,令读过的人若干年后依然清晰记得当年感动。

  总之,古人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讲授逻辑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常识,引导学生阅读哲学类著作,看似有点“迂回”,好像与实际的高考应试技巧并不相关,不过,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角度等根本性的问题解决了,就会“本立而道生”。只是,思维能力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并不能凭空而生,是经过严格、长期的训练而得来的,这需要一线教师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跳出单纯的应试圈子,设计一些与此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果无法安排课时,也可重点向学生推介一些这样的书),唤起学生对逻辑学、社会心理学、浅显哲学问题的关注,从而用真正能提升思维水平的学问来解决学生在议论文中出现的思维问题,相信,正本清源则能事半功倍。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反思2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学生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5、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6、寻找反义词——正确理解知识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7、重视"引言"——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8、板书标题——使学习"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9、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反思3

  《劝学》可以说是议论文的典范了,可是教学过程中,问题不少。本文中心论点为"学不可以已",分论点有三,一为学习的意义,二为学习的作用,三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课堂上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分论点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这篇文章中,学习方法和态度怎么能证明‘学不可以已’呢?"教了十几年书,从没有这么狼狈过,我安慰好学生,回来后好好反思。百思不得其解后,我对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理论产生怀疑。翻阅大量资料后,和大家做一交流。

  一、议论文一定要有一个中心论点吗?

  《拿来主义》有中心论点吗?细细想来,没有!旧教材中《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该文谈了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对这三个问题,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中,哪一个是中心论点呢?哪一个也不是,此文没有中心论点。《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说:"全文的大体思路是,先叙述北京大学的创建和新中国成立的艰苦历程,再充分肯定北京大学一个世纪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然后强调科教兴国和创建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最后对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勉励他们做到四个‘统一''。"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许多观点。这些观点中,也并没有哪一个是作为中心论点的,此文同样没有中心论点。

  二、议论文一定要有论据吗?

  《劝学》就没有论据。以往有的教学参考书说这篇文章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现行的《教师教学用书》也说文中有的比喻起"进一步论证"的作用。起"论证"作用的比喻是论据,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比喻不能作为论据起到论证即证明的作用,叶圣陶在上个世纪20xx年代就指出来了。他在《作文论》中说:"在这里有一事应得说及,就是议论不很适用譬喻即比喻来做依据。……明白一点说,无论应用归纳法或演绎法,决不能从譬喻里得到判断。"《劝学》中的比喻既然不是论证论点的论据,那么是什么呢?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些比喻中的被比事物本体就是作者的见解本身。

  三、一定要有论证吗?

  论证是对论点而言的,全文的论证过程是对中心论点而言的。这篇文章既然没有中心论点,又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

  四、"阐述文"确实存在。

  那些没有中心论点、没有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没有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的议论文,都是围绕某一论题(往往就是文章的标题)阐述作者的一系列见解,其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某种观点是真理以让读者信服,而是为了阐明与某个问题有关的见解以让读者明白,有人称这类议论文为"阐明文"。《劝学》也一样,它不过是作者围绕着"劝学"这一论题,从与之有关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来阐述自己的见解。《师说》不也一样。

  五、反思议论文写作教学。

  新教材议论文少了,可高考议论文却越来越多。旧版教材的绝大多数议论文其实就是"阐述文"。无怪乎学生写作很难出现"规范"的议论文。

  很想大声疾呼,"三要素"可休矣!!!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反思4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对高中生进行思辨能力训练的极好途径。议论文写作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学生在高考中得分的高低,还关系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现状是高中生不会写议论文,甚至是不知什么是议论文。一提到写议论文,学生就手足无措、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即便逼他们动笔,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乏味。个别学生甚至连议论文的格式都不懂,或论点不明,或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力,或结构混乱。写不好加上不想写,使得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步履维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学生写作和教师教学两方面总结如下:

  一、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不知如何论述。好多学生碰到一个论题后,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展开。用俗话说,这是没有找到论述的"窍门"。实际上,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分别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如何"的问题。如写《诚信》,就可以写什么是诚信,如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诚信,如何做到诚信。

  2、不会论证分析。论证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但具体到"如何摆"和"怎样讲"时,却不甚得法。简单点说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往往是论点一摆,再紧接着就是例如,或者写上几段名人名言,文章就结束了。中间没有阐释句,对论据也缺乏概括性的分析。总之一句话,有论点,也有论据,但水油分离,毫无论味。无非就是观点加材料的叠加。这包括:a.不善于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从亲身经历中提炼论据;b.有了充分的论据,但在论证过程中,不能做到正反对举,点面结合,详细映衬,古今中外并存,事实事理俱在。于是,形成材料堆砌,使人莫衷一是.不会揭示材料的内涵。

  3、材料积累不够。举例不过那么几个:中国的屈原、项羽、司马迁、张海迪,外国的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即便列举出来也不会多角度寻找与论点的关系,只是老一套。以致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说不出道理,为了凑足篇幅,只好写些不着边际的话。

  知识面狭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不关心时事、不关注社会。许多学生仍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因此他们写议论文仅仅是说说大话空话,引几句名人名言,或用几个陈旧得发馊的前人的故事。二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应试教育仍暗潮涌动,学生忙于应付堆积如山的数理化作业,很少有时间看课外书,更不用说去读读政论文了。

  二、教师的议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作文教学存在重记叙文轻议论文的舆论导向。一些专家认为高考作文应写富于生活气息的活生生的记叙文,大力提倡写记叙文。它可以让学生关注自身生活,有话可说。而认为议论文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过高,学生不会写就不要写。因此,这导致一线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忽视议论文。久而久之,学生也认为议论文不会写无关紧要。

  2、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师不重视议论文教学。许多教师迫于应付种种考试而疲于奔命,却忽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如速读习惯、作读书札记习惯、使用工具书解疑的习惯等等。有时为了赶进度,随意压缩课时,把教材内容挤成压缩饼干硬喂给学生,结果食而不化,严重影响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3、议论文教学只把传授议论文的基础布局和写法方法当作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法宝,只讲解与论点、论据、论证有关的写作知识,或单一的指导学生议论文的结构,却没有或很少针对论证分析进行教学,以致于学生似乎听懂了该怎么写的道理,掌握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但仍然不会论证分析,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丝毫没有解决。

  针对议论文写作存在的双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怎么办?我想只有遵循八字原则:对症下药、事半功倍。才是改变现状的解决之道。

  一、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议论文教学。

  不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文体,而且从某一程度上看,议论文比记叙文更加重要。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议论文的这一特征要求学生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材料驾驭能力。可以说议论文写作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写作,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心智快速成长起来。同时议论文写作的高要求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阅读面和视野的扩大都有重要意义。

  分析江苏省20xx年至20xx年的高考题目,有一大半题目也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如20xx年的《人与路》,20xx年的《绿色生活》,20xx年的《品味时尚》,20xx年的《拒绝平庸》,20xx年的《忧与爱》。这些题目相对而言,记叙文写作难度要大。而写议论文思想更深刻,立意更高远,更具备现实意义,文章更容易出彩。

  所以,教师应该把议论文教学提升到与记叙文教学相同的地位,重视议论文教学,同时也要对学生强调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改变观念。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并学会挖掘、运用素材。

  用事实证明道理,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也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广泛运用的手法之一,其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从熟知的事例中出新、出巧,转换思维,给读者以多方面的思想震撼,从而更好地论证话题。一篇好的议论文,必然有好的素材对其进行支撑。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积累、挖掘和运用。

  首先,指导学生建立论据收集本,丰富自己的素材储备库。同时,教师在每天的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在课堂上分享。也可以让同学们把素材本互相传阅、交流,这样一个同学所积累的素材变为全班同学的素材。例如:"著名主持人杨澜当年放弃央视主持工作,毅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新闻传播学,而今成为我国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这一素材通过大家讨论,发现这个素材可以用于:学会放弃、坚持等话题之中。学生通过这样的机会,素材积累增加了,素材运用方向也增多了。

  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运用的主题,选取不同的立意角度,针对具体文题提出符合题意并具有文化价值的论点,就能够达到旧瓶装新酒-创新的目标。例如:学生平时非常熟悉的"司马迁发奋著书"的素材,很多学生会从司马迁在逆境中奋进,还会从司马迁不畏艰难著书等方面来利用这些素材。但是如果学生从更深的角度如"学会放弃,舍小我全大我",以及从相反的角度如"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当时的社会制度又怎么会有司马迁的发奋,又怎么会有《史记》的流传"等,这些相反或者是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立论,这对于学生的素材出新也是一条便捷的途径。

  长期坚持,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积累一定量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论据素材以及形成对于文化现象的思维习惯。所以,素材积累不仅要多而精,更要会思考和运用。

  三、教师要经常推荐优秀议论文,扩大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学习的特点是举一反三,厚积薄发。没有金字塔形的'坚实的基础,学生是很难登上议论的高峰的。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议论文,扩大学生议论文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教师可以推荐《杂文报》、《杂文选刊》、《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的优秀议论文,与学生一起品读。由于这些文章贴近现实,所以学生感觉容易亲近,也容易从中学到议论的真本领。

  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对一个人很重要,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一生。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一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也同样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魏书生、钱梦龙、于漪等。我们要提高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须让学生养成以下几种习惯:经常听广播看报纸的习惯,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发展;快速阅读的习惯,不求一目十行,但须通过迅速浏览,迅捷把握文章观点;勤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不断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充实自己的生活;认真书写的习惯,尽量做到笔画有来历,书写整洁美观。

  四、教师更要教给学生分析说理的方法,摒弃观点+材料的简单模式。

  高考作文评审组曾这样评价:高考通常有一类考生,他们写议论文的时候,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而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话:论点是统帅,论据是士兵,论据要为论点服务。分析论述不能空谈抽象的道理,而必须摆出事实再讲道理,即用材料证明你的观点。要使材料能充分证明观点,就必须通过分析,把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证明给人看。

  通俗地说,证明给人看的过程,就是分析、论证。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说理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法常用的有以下五种:

  1、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如: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2、假设分析法:运用逆向思维对论据作反向假设,推测在这种虚拟的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某种结果,从反面论证论点的方法。运用几个假设复句要从实际出发,当然从不同的角度来假设,分析会比较全面,说理也比较深刻,行文也会增强气势。

  如:某同学在论证信念的重要性时,引用司马迁的例子,说他受了腐刑之后,但他没有去死,是完成《史记》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这个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最终完成了《史记》。接着,这个同学分析道:如果司马迁没有一定要完成《史记》的信念,那么他绝没有那么顽强的意志活下去,那司马迁其人也不会为后人所知,今天还会有这么完整而珍贵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资料《史记》吗?正是信念,支撑着司马迁,使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上面文字在举例后,接着用如果那么从反面假设分析,从而论证信念的重要性。

  3、对比分析法:举出正反两个例子从而构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用比较对照所得出的结论来联系论点的方法。对比评析法适用于对比论证,分析文字围绕对比展开,对比后的结论要与论点相吻合。

  如:普希金说: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强者有顽强的毅力,对拦路石毫不畏惧,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而后一种人因为缺少一股拼搏的毅力,不懂得成功来之不易,光看到别人的成功,看不到成功所付出的艰辛的劳动,面对拦路石知难而退,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4、引申类比法:这种方法,就是把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如: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这段话由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的事例,引申出一个人做人、处事或认识社会应出乎其外',审察反观,这样才不会犯错的道理。把事例引申类比,从而使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5、论据引申法:举了一个例子作为论据,论据里面存在某种苗头,就着这个苗头引申出去,设想出某种结果。

  如: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材料分析的方法有许多。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且,有时常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记住,分析的目的是为使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具说明力,因此,分析必须紧紧地围绕论点。

  总之,议论文写作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既需要牢牢打好基础,又需要宏观的构建能力,更需要微观的精雕细琢工夫。教师必须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既要激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兴趣,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写作技巧,最终才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闸门,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的灵感,写出有思想内涵和独特个性的议论文。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写作教学反思02-26

议论文的教学反思02-22

写作课教学反思03-11

高中教学反思10-27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0-13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10-18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1-28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9-26

高中体育教学反思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