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验证。
在教学中,要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优点有:
1、这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选材。我没有用书本上的例题,因为很多学生会依赖书本不去思考。我所选择的这道题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结合起来,我引导学生先分步列式计算并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再列出综合算式,从而引入分数混合运算,并得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了。
2、利用线段图突破难点,在这节课体现的尤为重要。由于课前让学生复习过,对于例题中的线段图学生也有所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并运用线段图将这些数量关系表示出来。然后列出分布算式,学生就容易理解。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近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习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习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人教版新课标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向来被老师们认为没有什么难点,但是学生很难掌握好,计算的正确率极低的一个数学难题。在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带分数的计算已经从新教材中剔除出去,相对而言被减数是1的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难度大一些,学生也比较生疏,在这被减数是“1“往往内隐在数量关系之中,这种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单位 “1”突破隐含条件“1”这个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对课本上的'例题呈现稍作处理,就为学生的创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生列式解决第 1和第2个问题时,既对上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巩固,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作好了准备;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学生有了第1个问题基础,很容易得到1/4+1/3=7/12,1-7/12=5/12。“谁能列出综合算式?”“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在动态的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师所作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调整,就是为了不断地靠近学生,让学生从容去认知、从容去研究、从容去建构。
“计算不等于死算,计算追求巧算”,是课堂极力宣扬的主张,在通常情况下,分数加减混合计算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也就是分两次通分进行计算。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有时可以使得计算比较简便,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虽然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但是通过这样的举例说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了,效果也不错。另外在计算过程中,着力渗透一边计算一边约分化简的思想,让学生在追求巧算思想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伊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森林运动会等。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在乘坐公共汽车的过程中是否发现了哪些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指名汇报。分小组交流在乘车过程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可能会说,在途中有下车的,也有上车的。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车25人,又上来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这道题该如何解答?
(3)、指名列式解答并板书计算过程。 这道题的竖式能不能直接用简便写法呢?
让学生在练习上写出连写竖式,然后指名板演。 2练习。
三、总结提升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1)、观察主题图。 小组交流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尝试解答。
(3)、汇报并板演竖式
2、完成课本p28的“做一做。
3、与老师共同小结,自由说一说。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例3: 67-25+28=70(人)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大部分学生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就在我们的身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 强化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达到巩固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目的。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过,在教学习题的过程中,学生上台习题花费的时间太长,很多弄懂了的学生没有事情做,而个别没弄懂的学生又跟不上节奏,所以这个环节要改进。
同时,我发现,学生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辉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悬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中括号——本节课学习的新符号,要引出中括号是从实际问题中引出的,学生单用小括号不能满足需要时,就要用到中括号。本节课我就是使用例题列式,然后发现小括号不够用了,引出了中括号。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先要让学生列分步式计算,然后尝试列成综合算式。教学时先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题材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出相应的实际问题。学生列分步式解答后,引导他们想一想:能不能列出综合算式?当学生意识到仅运用已有知识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存在矛盾时,教师要及时引入中括号,让学生初步了解它的.作用,并尝试着在列出的算式上家加上中括号。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的情境,认识中括号的作用,理解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而且可以从中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通过练习和整理,使学生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相对完整的、清晰的认识。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各种括号发明使用的大体历史,以及各种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使用规定。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计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结论。例如,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分步列式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从而引入分数混合运算,并得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了。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没有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并运用线段图将这些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得失,有很多不足,同时也有很多困惑。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回顾一位数乘法的'问题,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因为有了牢固的旧知,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今天的学习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学习新知即可水到渠成。比如,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一次性通分,一次性计算”,这一特殊计算方法,对分数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中的“一次性约分,一次性计算”,启发特别大。
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分别是:
课堂上,自己放得不够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偏少 比如,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我便会急着让学生回答,或宣布小组合作讨论等。这样就会造成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我也会急着去暗示或公布答案,唯恐学生不会,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包办代替、急于求成,都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两道复习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习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二是解决简单的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本单元重在梳理并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难点在于解决没有中间问题的两步计算问题。为了突破本单元的重难点,我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学混合运算时,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规定性”。
在复习混合运算和新授时,要求学生要把先算的部分下面划横线,并问一问自己:这部分为什么先算?通过这些方法,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作为学生学习的`“拐杖”。绝大多数孩子借助这一拐杖能够较好地完成混合运算的学习,但是也有绝少数孩子在计算的顺序上还是会有所混淆。
2、教学脱式计算时要规范写法。
由于脱式计算是本单元才开始正式学习的,在此之前,学生都是以直等的方式写出得数。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过程书写的规范。要求先分步计算,再综合计算,由于学生对将两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感觉有困难,我在教学中教学生使用“等量替换法”,将第一步算式中的算式部分替换第二步算式中的对应的数,替换完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要不要加小括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我的这种方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要不要加小括号的问题上有所混淆。
3、多样的练习设计。
为了巩固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根据低年级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送动物回家,我是医生、我会填等巩固所学习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4、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教学例题2的时候,借助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主题图,让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讨论、发现、对比、归纳和应用与口算等方法含有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效果好。
总之,要改进低段课堂教学教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特点,抓住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法要多元化,学法要多样化,教学环节要简洁、教学过程要灵活,注重教学生成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
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求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知道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可以求出航模组共有8+6=14人,知道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可以求出美术组有(8+6)×2=28人,强调8+6要加小括号,接下来出示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要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84÷(8+6)×2,通过计算,使学生发现,如果这样列式,在算完8+6=14后,就要计算84÷14,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符,得数也不对。让学生独立思考,有的同学说要加括号,可算式中已经有了小括号,怎么办呢?此时,我提出了新的符号——中括号,让学生思考中括号应该加在什么位置,然后让学生看算式说运算顺序,接下来在书上独立完成,最后让学生说说在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这节课学生感觉很轻松,学习气氛很活跃。举手的同学多了,正确率高了。我想当学生根据己学的旧知自主探究发现冲突时,立即出示新的知识点,学生就会很容易吸收新知。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1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习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50—20×3
=43×6=30×3
=258=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习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习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
18×6+25
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
50—20×3这些题练习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习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
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习时我出了“3×5+50
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习。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
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多道复习题,让学生充分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3
练习十五的题目主要有三类:一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如第2、7题;二是可以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如第3题;三是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第4、5题以及第8~11题;此外,第6题,主要结合刚刚学习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解方程的练习。
这节课主要完成6~11题,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分别解出每一个方程,使学生加深对方程解法的.理解。第7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第8题先回忆梯形面积公式,在进行计算。
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体会在哪些情况下适合用简便方法计算。由于补充了一些练习题,就没有让学生来研究有一下教材上第82页的第9-11题。结果,在课堂作业中发现问题还挺大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时有些学生是“跟着感觉走”,乱做一气。真担心,后面要学习《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了,这些学生又该怎么办?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4
本节是在学习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基础上。引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它是有理数运算的推广和延续。
本节课的重点是能熟练的按照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难点是在正确运算的基础上,适当的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首先,我先复习了运算律,既是对上节的复习,又对这节学习作铺垫。又通过详细分析了例题,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更明确了运算顺序,进行有理数运算,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第三,在例题的讲解中穿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锻炼的'过程.及时的反馈学习情况.最后,通过“算24点”游戏,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课后的专家的对教学过程和课堂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建议,希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例题的难度降低,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
本次活动,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后的研讨,老师们都表现出高度的热情,整个研讨过程都呈现出浓厚的氛围。通过本次活动,锻炼和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能力,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地实践,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会更快!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5
教学《混合运算》信息窗1,我通过生活化情境“休闲假日”进行导入,当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时,我引导学生同桌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出现了三种答案:第一种9+9+9+9+5=41(人);第二种9×4=36(人)36+5=41(人);第三种5+4×9=41(人)。当我以第三种为例,问学生为什么不先算5+4,学生马上就能进行反驳:5+4没有道理,要先算4×9求出已经分组的同学有36人,再加上没有分组的5人,就知道旅游团的一总有多少人了。在这里,我就很自然的引出混合运算的'一条规则: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或除),后算加(或减)。
以上事例,不仅反映出我自己的一些教学思想,更能折射出学生那赋予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之所以出现这些不同的算法,展现了他们不同的认知个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他们的不同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模式去培养所有的人。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鼓励算法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不同算法的展示,也为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提供了材料,为学生进行比较、反思提供了充分的素材。通过这样的学习与反思,我觉得,我和学生得到了共同的进步。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5-14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5-14
《混合运算一》教学反思08-29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9-14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2-02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26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2-22
同级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01-20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5-14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