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宫》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宫》教学反思1
一、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
?故宫博物院》是现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课文。在多次的教材改编(版)过程中仍保留了下来,足见其有一定的“可教学性”。已多年未执教八年级,因此反复看了几遍课文。这是本册说明文单元的第4篇课文,属课内自读课文。教学要求主要是学会用空间顺序来说明事物,这也是本册说明文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来说明某一建筑物的课文。空间顺序的说明顺序,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有接触,还写过诸如介绍“我的学校”这样的习作,似乎教学起来困难不大。但在第一遍阅读时,我依然感觉到阅读的难度——故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对一个假如从来没去过故宫的学生来说,对众多的宫殿、门楼和迷宫一样的布局,一定还是会有很多的阅读障碍。
比如文中提到的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就会误为是故宫的.大门,好像进故宫就是从“天安门”进去的。再比如“像一条玉带”的“金水河”,在阅兵场景电视镜头里,它就在“天安门”的外面,桥上还有五座汉白玉石桥。但文中偏偏就有一句“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后经查阅资料,才知道金水河有内外之分)对于在北京生活的作者来说这些都似乎是司空见惯,但对北京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生来说却是凭添了不少疑惑。怎样让学生通过文本来清楚的了解故宫的布局,进而了解作品的介绍顺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成了我备课时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
进入教学设计程序,我首先上网查找了相关课件,但从网上下载下来的课件,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毛病:打从第一张幻灯片起,就充斥着大量的故宫建筑的各类照片,似乎非这样不足于展现故宫的面貌。我认为课堂阅读教学首先在于感悟文字,如果一幅幅的图片展示过去,那跟历史课有何区别呢?怎样找出教学的突破口呢?在《教学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黄传惕有这样一段话:
人们介绍故宫,常常举出三个引为骄傲的“九”,就是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要写故宫,真有点像俗话说的:“老虎吃天,不知从哪里下口。”……我想,写故宫,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把故宫的面貌、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和功能等,向听众和读者交代明白,不要让人像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的那样“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是的,就可以从“还原故宫面貌、读懂课文”为教学突破口来设计教学。由此确立了我的教学思路的主要环节如下:1、预习解决生字新词,课堂上由教师检查和补充。2、学生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宫殿、门楼、花园等建筑物,既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又提醒学生学习本文选材的特点:从众多材料中选择适合表现中心的材料。3、读课文第1-3、7自然段,画出故宫外围简图,以了解课文内容。4、完成故宫内部结构名称图(参考课末p114练习一图),了解课文介绍的各主要宫殿的位置和功用,初步学习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5、结合说明文特点,认识全文结构。6、重点阅读课文详写部分——太和殿,再次提醒学生学习本文选材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划出文段中的方位词,明确空间顺序说明中的“立足点”问题。7、小结:突出作者对故宫的情感。8、作业:采用阶梯式作业方式。a、有条件的同学可利用寒暑假亲游故宫;条件不成熟的同学可在网上先游览,展示“网上虚拟游故宫”网址,并提醒学生重点延伸至本文没介绍到的博物院中的故宫藏品。b、通过网络等媒体,比较中外宫殿建筑的异同,或介绍其他国家如法国卢浮宫等建筑,下节课上课小组交流。c、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介绍我校的小短文(300-500字)。
结论:从后来听课老师的反馈来看,认为本课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和本课特点,教学设计能以学生的“学”为主导,教学问题设置难易适中,重难点突出,作业设计既能使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引导延伸学习。
二、从教实施过程反观教学预设
教学设计再详尽也终究是“纸上谈兵”,它始终要靠教学实施检验。一节课下来,因为学生在环节3“画出故宫外围简图”消耗了较多的时间,致使环节5和6只能大体带过,特别是环节6的精读部分,只能放到第二课时进行了,不得不认为是相当遗憾。
改进:如果把环节3和环节4对调位置会更加有效。因为从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通过读课文后,能较快完成故宫内部结构图的填写,而且,根据文字填写图上建筑物的名称,远比根据文字创造一个简图要容易多了,调换后也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能节约好多课堂时间。
在教学环节5,因为时间关系,并没有留给过多的提问和研究的时间,而是由教师直接用幻灯片展示,始终觉得这样教学不够踏实。
改进:不管问题大小,只要是确定要给学生学习的问题,就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
结论:本课时的备课阶段,我已觉得对学生的阅读给了很充分的考虑,但从实践检验来看,教学预设还可以再详细一点,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各个环节中学生完成所需的时间,毕竟课堂只有宝贵的40分钟。当然,如果是上示范性的公开课,最好还是找另一平行班试上一节,再经过调整,就会更有把握。
《故宫》教学反思2
《故宫》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要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精神。
本篇文章篇幅较长,描写的宫殿也很多。好多学生空间感较差,真正去过故宫游览的学生几乎没有,要学生能够真正读懂课文,能达到真正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前预习时我专门布置了一项作业: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故宫建筑的简单平面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可是第二天检查作业发现,有几个同学根本就没画,还有一部分同学画的内容不完整,还有几个同学干脆从网上找来了故宫示意图,照搬上去,课文中没有介绍的也标出来了,只有一少部分学生画的规范,完整。基于以上这种情况,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思路,专门抽出一节课时间带领大家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我通过设置问题,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画故宫示意图。这次画的示意图比第一次的规范、完整多了。
这节课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相关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故宫的布局规划、建筑特点和陈列的珍贵文物,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完成了课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这一课由于前面在把握课文内容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后面重点讲解部分就显得有点仓促了,以后在时间安排上会注意再合理一点。
《故宫》教学反思3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较长,我引导学生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首先,先检查预习效果,扫除字词障碍,交流查找的资料,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弄清楚作者的参观路线就会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主要参看材料四的图示,弄清楚故宫的建筑特点,然后让学生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的示意图。从图片到文本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我通过以下问题为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重点的解说?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它的功能是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中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完成问题。弄清了前朝和内廷的功能区别。特别是第3个问题的设置,同学们通过找方位词找出了立足点,初步掌握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就无法确立方位。写太和殿时,深入到太和殿内,其位置在中轴线上、其内景有众多的龙的图案,特别是金銮殿的布置等问题,在学生热烈的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太和殿集中体现了皇权这个中心,突出了皇帝的.威严。这一部分也体现了详略处理的技巧。就是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应该突出重点。
第四,跳读课文,理清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总之,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课改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课堂热烈、有序,预设生成比较自然流畅,但也有点拨过多,对学生潜力引导发挥不够,内容安排过多、学生展示人数较集中的遗憾。我会在以后教学中不断学习改进,力争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故宫》教学反思4
《故宫博物院》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抓住中轴线,由南向北,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我着重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去研读文本;让学生自己总结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选作业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播放故宫图片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概括故宫建筑物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运用空间顺序进行写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凭空想象很难再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影像;建筑群宏伟壮丽、精美的艺术感和统一的布局对学生来说只是抽象的概念。鉴于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主要用以下整合突破:
(1)用故宫的图片导入,激发兴趣,贴合文本。
(2)通过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平面图帮助学生直观的梳理写作顺序。
(3)用故宫建筑群直观的图片和故宫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条理清晰,学习循序渐进。学习过程从情境导入到自主学习到重点研读到课堂小结再到拓展延伸。条理清晰、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故宫》教学反思5
《故宫博物院》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本课是略读课,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主要要求学生借助自读提示运用阅读策略。
因为是略读课文,内容也比较简单,所以备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说明方法的学习环节。觉得这应该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主要任务还是要求学生按照自读提示完成阅读任务。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却让我上成了两个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观看《故宫》视频短片,导入新课。
二、介绍题材“科普说明文”。
三、整体把握四个材料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绘制故宫游览路线图。
1、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绘制游览路线图。
2、小组分享交流,如何绘制游览路线图。
五、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介绍景点。
1、理清材料一层次。
2、抓住一个或两个景点进行介绍。
六、梳理文中的说明方法。
在课堂上,前三个环节相对顺畅,到第四个环节却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时间问题。在小组内部,可以看到同学们都在边看边说边绘制路线,但是完整路线图却迟迟出不来。我又耐下心来,想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去完成。我还特意提醒同学们,不能只看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也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材料四,故宫布局非常清楚。眼看距离下课只有10分钟了,同学们还没有完成绘制。我一下子就着急了,开始越俎代庖在黑板上和同学们一起绘制。黑板上呈现完毕也已经下课了。第二个阅读任务还没有涉及呢!
到了第二课时,开始让学生再读课文,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学生倒是非常积极,但是都是按照课本读。我提示同学们不能简单照书上读,可以抓住重点语段讲解,讲解要简单明了。可是学生还是不得要领。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穿插了一些说明方法的判断。草草地,我们结束了第二课时。
总体来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很不满意。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课件没有整理好,没有完全理清课件顺序,导致教学思路不清晰。
二、课堂上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指导。如在完成第一个阅读任务时,如果给学生出示“学习小贴士”,关注方位词的变化,抓住关键句等,学生在绘制游览路线图时可能会事半功倍。如在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时,出示讲解景点的注意事项,学生讲解起来应该会有所侧重。如果在着手阅读任务前出示学习提示,在分享交流后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地方。
三、板书没有设计好。平时在上课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运用课件时,板书较少,甚至板书只有课题。不用课件时,板书较多,比较无序,没有美感。板书设计一直是我的薄弱项,一直不能把握好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平衡。
四、学生预习。因为没有提前布置预习作业,所以学生对课文比较生疏,对课堂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另外,第一环节《故宫》短片内容对本节课帮助也不大,可以删去。或者在课后播放相关介绍视频以激发民族自豪感。
在此我真切地体会到略读课重在运用,但是并不是一味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教师还要为学生设置学习支架,让学生在支架的辅助下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故宫》教学反思6
《故宫》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要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美、布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精神。能够真正读懂课文,能达到真正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在学生学会课文的生字词语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把课文当成一名导游,自己是游客,跟随着导游去游故宫的每一座宫殿,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学自悟,在每一座宫殿旁边做上旁批。学习任务一布置下去,同学们都安静的默读、自学、体会、做旁批。
约莫20分钟,感觉大部分学生做好了。我就抽学生起来汇报自己学习的结果,汇报他们做的旁批,在全班进行交流。结果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学生都说的很好。比如有学生说到太和殿的时候,发表感叹到太和殿真大啊,如果在里面藏迷藏肯定很过瘾。说到金銮殿的时候,好多同学说皇帝的龙椅真漂亮,如果能穿上皇帝的龙袍坐在上面去拍张照片那该有多神气呀!
说到御花园的时候,孩子们感叹到御花园真美,有那么多的奇花异草,风景该有多好,空气该有多么清新,如果能居住在那里生活该是多么享受啊!最后,在汇报交流完后我再要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全文,通过学生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学生们真正领悟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他们真伟大。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完成了课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故宫》教学反思7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我在校内上的一节公开课,较好的运用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由于本篇文章较长,如果没有课前同学们充分预习,学习起来就会很困难。我设置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预习题:
1、字词注音字形展示。
2、简介你所了解的故宫。
3、简介作者。通过展示扫除了字词障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特别是让学生简介故宫,大部分学生会查找一些资料,起到了熟悉课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故宫作为明、清的皇宫,规模宏大,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点。特别是它的布局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的特点,因此弄清楚作者的参观路线就会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因为我曾经游览过故宫,把自己在故宫的`照片展示给学生,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在网上搜索的一系列照片,依次展示了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宫殿。然后让学生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的示意图。从图片到文本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部分,通读课文,理清思路,安排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下,胸中有了“丘壑”,阅读文本就不会有大的障碍。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我通过问题为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我设置的问题是: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重点的解说?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它的功能是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中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5、“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完成问题。弄清了前朝和内廷的功能区别。特别是第3个问题的设置,同学们通过找方位词找出了立足点,初步掌握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就无法确立方位。
写太和殿时,深入到太和殿内,其位置在中轴线上、其内景有众多的龙的图案,特别是金銮殿的布置等问题,在学生热烈的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太和殿集中体现了皇权这个中心,突出了皇帝的威严。
这一部分也体现了详略处理的技巧。就是不能平均使用笔墨,应该突出重点。
为了及时巩固提升所学,重温介绍建筑物的方法,我设计了第五部分“美读课文,我做导游的环节”要求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我们的校园。由于同学们身处校园之内,天天在校园生活,所以不会感到无话可说,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学生介绍时必然要选择一条主干线作为参观路线,沿着主干线依次介绍。一位同学重点介绍了“诚信石”和本班教室,我问他原因,他认为“诚信石”位置居于中轴线上,又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核心所以应该详细介绍。至于自己的班级是自己天天生活的地方,最有感情所以要详细介绍。学生理由充分,也体现了教学效果较好。为了配合学生较好的完成这一任务,达到拓展延伸的效果,我展示了“建民初级中学校园平面图”和“建民中学整体鸟瞰图”建民初中整体布局一目了然,学生介绍起来降低了难度,而且也加深了学生爱校的感情。
第六部分:跳读课文,理清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在上课的实践中,后边显得时间有些仓促,实际上冲淡了本节课教学重点。也就是说明顺序和说明重点。内容安排上显得过多。完全可以安排在第二节课中学习,或者布置成预习效果会更好些。
第七部分,布置预习。
总之,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课改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课堂热烈、有序,预设生成比较自然流畅,但也有点拨过多,对学生潜力引导发挥不够,内容安排过多、学生展示人数较集中的遗憾。我会在以后教学中不断学习改进,力争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补记:这节课上完以后,我又听了我校赵启兰老师和雷娟老师的同课异构。赵启兰老师设置的“故宫知识我抢答”环节,搜集了一系列故宫方面的知识点,通过学生抢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学习本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雷娟老师课堂布置了让学生解说自己的教室,学生们把金銮殿的写法活学活用,在选择观察点、运用方位词,教室各景点介绍详略方面做得很不错,课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我也有很大的启示。
《故宫》教学反思8
回溯这节课,我感慨万千:
成功之处:
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集中的大问题:“请以‘太和殿______,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______。’的句式来评说太和殿的特点。”在这里,我注意了对学生进行规范性的说话训练,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与此同时我也注意了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等。中间插入了作比较的特别训练,学生从中得到收获,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出了关于一些说明方法的特点、作用及规律性的东西,因为是自己发现的规律,所以我相信我的学生会因此学会触类旁通。在这里我做到了立足于脚下,不摆“花架子”,实实在在教给学生一些东西,这也是我始终坚持的教学原则,即:让一切教学设计都为教学目标服务。
不足与败笔: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有些环节急于求成,没能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
2、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得不太好,在学生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学生从很多角度谈论太和殿,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并没有针对一些很好的想法而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而是直接过渡,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从整节课来看在一定层面上对课文的挖掘缺少深度。
3、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自主探究上花费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的讨论题目没有充分展开,前松后紧。
4、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最后当堂写导游词没能当堂完成。我最初的设计是先出示“写作提示”,然后看视频回顾校容校貌(边看边构思),接着给出数据做参考,随后马上写导游词,最后选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围绕着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尽己所能,展示文采。本来这个环节应该将这节课推向又一个高潮,可惜的是选读的环节还没进行就下课了。反思其原因,就是因为前面有几个问题耽误了时间,有些重复或者说教师太过于追寻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实完全可以借同学们的精彩回答而灵活处理,马上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结果只能将此留为作业结束本课,实在留有遗憾!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多和同组老师交流,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同时,通过学习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故宫》教学反思9
本园地上了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了三个知识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会填”。在这三个知识点上“我会填”让学生完全自学,因为该题是搭配词的练习,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所学的课文或者平时积累来完成,并鼓励学生可以拓展这种题型。尤其是12课《北京亮起来了》该课几乎是由“形容词或成语”与“的”字短语生动的搭配,把北京的夜晚展示得如此多彩而美丽,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很务实的训练。
知识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在教学中适当的“扶”了,因为这两个知识点在语基上需要点拨,毕竟是二年级学生,虽然有一些知识上的积累,但在字词的含义之间还是有些模糊的。比如“我的发现”教材上有两大组,第一组在语基上是“动作与动作所使用的工具”第二组是“物品与物品”场所的的区别。(在这环节学生还不算错,能发现动词、名词)这里本人点拨了(第一组都含有同样的两个字,第二个词是在前一个词基础上加了一个字,两个词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了。例如:酒水要用酒水车;飞机场里有飞机。)“日积月累”是反义词的训练(可以鼓励学生先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看每组里的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再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自读,认清字形。还提示学生若是去掉两字中间的破折号,会发现什么?)这样一提,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两个相反的字能构成词语“宽窄、穷富、贱贵、善恶……”并适当运用。
最值得反思的是“口语交际”就这么一个点儿,本人是“活出去了”用了两课时,其中有一课时完全浪费。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是“夸夸家乡的特产”或是“家乡变化……”说说评评还要写一写。(由于本家乡也没什么特产,就是家农作物、水果、……提前我让学生回家收集或是问问大人,有关自己家乡的特产,风景有关的图片,还可以上网查……(这个环节太闷了,学生没一个人回家动过,而且不回答我,我急了,40分钟就耗尽了。课间,本人不甘心,重新换个角度提问,就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感到最好玩的地方,怎么个玩法,最喜欢吃的东西,怎么个吃法,这些东西在家乡是否常有,而且我将学生分成了两大组,基础好的与差的各一组,本人把“镜头”全对准较差的这组,使用“急将法”,我提了个最简单的问题,全班只有较差的这组有一人举手,我借机说:“今天我要带这组的孩子出去玩……”话还说完,有一个孩子问:“老师,到什么地方去玩呀?”我神气地说:“是我们家乡最好玩的地方,那里有很好吃的,我带了钱去买,谁跟我去就跟谁买。”说到吃、玩孩子们可欢了。举手的多了,说:“老师,我家旁有一条小河,那里很美,水很清,河边有柳树,果树……还有一个草坪,那里可以拌假饭。”接着一男孩子说:“老师,我们那里有个荷花池,是外地人投资的,池中有竹楼,小亭子、鱼池……”又一女孩说:“老师,我家对面有个大水库,奶奶说,这水库供养10万人的饮水问题,这水库像只大公鸡,公鸡的头上是龙头,公鸡的尾是粮田……”这下教室时可不得了,都争着说,我就这样高兴地听着孩子们说着。这时被“抛弃”的组的孩子可急了,有一最小男孩(张涛)跑到我面前说:“老师,在我的家有很多水果,比如葡萄是最好吃的,到了秋天……。”(这孩子把11课《葡萄沟》的那段描写葡萄成熟的样子说下来了,并且还说了怎么个吃法,最有意思了,说得太好了……)
于是,我说话了,问:“还有没有孩子想说的。”都举手了,而且是真想说。(我抓住了孩子们这种内心情感的发泄,还有那种渴求表现的欲望,出示了我的教学要求)说:“孩子们,把你们刚才说的,按顺序写下来,让老师也分享你们的快乐行吗?”“行!”孩子们回答。
一支支小铅笔连动直动,而且小嘴也念个不停,低年级学生写东西嘴不帮忙,还真不行,这样边念边写有助于语言中少出错误,说准确点低年级学生写话是数出来的。
我边巡视边提示,真的很不错,写的字数最多的是200字出头了,写的最少的也是150字左右。所有的孩子能用“总起——分述——总结”的形式完整的写篇小作文。(这是本人平时结合阅读注重过的。)放学后,我将学生习作带回家改,真的感到欣慰,没有一个学生写的'不好,有几个基础好的能恰当的用上平时积累描写事物的优美句子,真漂亮,还真不像二年级学生写的。(这与本人平时给学生积累是分不开的。我每天早读时,总爱站在讲台上,扬扬洒洒的写上一段话或是一句话,还别说学生就爱读我写的东西,校园里的每样事物都是我在学生面前表演的对象,或许“身教重于言教”。同时也能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加学生识字时,我班学生不认识的字几乎不问我了,查字典,这习惯算是被我逼出来了。)
通过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成功,本人认为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要接近孩子的特点,孩子们就是对“吃吃喝喝、玩玩儿闹闹”感兴趣。也就是老师的备课预设的问题,只是参考,还不能过于正规的语言化,过于规范化的语言提问,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学主动变为被动。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与接受,面临着的就是努力地把孩子朝自己预设的圈子里赶。赶不进去就拽着了,儿化语言式的提问容易靠近孩子的心灵。
《故宫》教学反思10
课文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文本并不难,但说明文一向不太受学生欢迎,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不够吸引学生。
回想这堂课教学设计还不够精心。有些枝节,无关紧要,大可以删去。课堂设置了让学生代入导游身份来自学课文,虽然课堂看上去热闹,实际上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没有开动脑筋,不可取;要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心里,想想他们可能有问题。再让我上这一课,我想大刀阔斧,删减枝节。初读课文时,就应让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不要那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找出故宫的`整体特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以太和殿为重点,再分析5-8段,找出能反映太和殿特征的语句,太和殿的特征就可以反映整个故宫的特征。
课后我反思,除了教学设计不够完美,对学生的了解与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许多学生从未到过故宫,甚至对故宫了解十分有,这不可避免。回顾这堂课,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尽量予以评价,并尽量从细处着手。日后我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想法,思考他们的重难点,分解问题,设置小问题,多培养自己的引导能力和调控课堂能力。既然教授这一节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由衷的产生民族自豪感,要让说明文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以故宫为骄傲,都想到故宫去,他们虽小,不能很好理解,但这种文化共鸣需要尽早培养。
《故宫》教学反思11
《故宫》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
预习课上,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个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十五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这这示意图。基于以上这种情况,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思路。在内容理解上,我通过设置问题,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这样随时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这节课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内容有些快,前松后紧。而我原本还想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特别从课文第5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6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7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而实际上因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引导好。
本节课因为学校扩建原因,没有能使用多媒体,对于这样写建筑(群)的'说明文,用画面,或者直接带孩子们看看实景,效果会好的很多。
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学校,仿照课文的顺序,详略方法,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故宫》教学反思12
这篇文章最初是一篇广播稿,本来就可看作是一篇解说词,设置情境教学,学生学得轻松,也更易于接受知识。
课前让学生浏览网站,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这一过程,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是学生接触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听配乐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对故宫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一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在研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我设计了模拟导游的形式,这一环节不仅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和布局。并能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学生表现得也十分积极,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传递信息容量大、形象性强的作用。如:在研读课文重点说明的部分——太和殿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太和殿外景图片”“太和殿内景图片”。然后,学生看着图片对太和殿的外景进行描绘,对太和殿的内景进行介绍。学生在创设好的情境中主动去体验和探究,完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可感,化教师讲解为学生体验、感悟的教学过程。“感悟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当导游或解说员,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训练。
《故宫》教学反思13
首先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而且刚刚接触说明文,虽然有前两篇文章作铺垫,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很关键,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其次是农村中学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因此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讲得天花乱坠也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的使用特点。
根据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教学反思《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3.通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学习。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
(3)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难点: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的教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2.让学生当导游,从总体上把握全篇说明顺序、建筑结构及布局,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故宫》教学反思14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习空间顺序说明方法。文本学习起来并不难,我觉得除学习说明文的知识外,更重要是引起学生对祖国的历史、传统建筑艺术的兴趣和自豪感,了解更多的与故宫相关的知识。虽然有部分学生去过故宫,但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了解并不充分、细致,为了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有更全面、细致的了解,我将这篇课文设计为网络课,除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与故宫相关的知识外,还学习利用网络信息查阅所需资料,扩大课文外延,并以课件形式反映学习成果。故宫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涉及到建筑、历史、美术、工艺等方面,所以学习前要求学生对想了解什么、重点了解什么要有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查阅、学习。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如:你知道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吗?状元在什么大殿产生的?有多少皇帝住过故宫?等等。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基础上利用网络查阅所需信息,并以课件形式反映学习成果。从课堂交流和学生作业看,达到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入题角度新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筑、美术的热爱,对网络课这种课型也非常喜欢。
《故宫》教学反思15
《故宫博物院》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文本并不难,但说明文一向不太受学生欢迎,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不够吸引学生。这恐怕就是一个难点,难以上出彩来,会使得这堂课在全校所有公开课里暗淡无光。经过几番斟酌和与师傅苏老师的讨论商量,我把课堂教学目标定为:1、积累字词,掌握它们的音、形、义;2、围绕“太和殿”阅读,掌握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方法;4、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定为: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2、以太和殿为例,把握本文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方法。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让学生先行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并查找故宫相关知识,写写“我心中的故宫”的小文章,抒发对故宫的热爱之情。这样做,好处是让学生对故宫有了更多的.了解,课堂上也显得从容。然而,竟然有个小变故,学生没听清我的作业要求,竟把小文章全交至办公室,而我到了课堂才知道。本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抒发情感,并为进一步解读文本做好铺垫,不想竟泡汤,并给我抛下难题:怎么继续课堂。我还是硬着头皮让学生发言,学生依据自己零星的记忆,草草说了一些对故宫的了解和感触后,我也就只好强行进入下一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文意,并设置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得积极而流利,我高兴进入下一环节——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作者游踪的词,我让学生找到这些词,然后完成故宫平面示意图。学生完成比较轻松,但当我展现课件,由于投影仪的问题,屏幕上的平面图不清晰,不能不引为憾事。这个重难点解决好了,就要突破另一个重难点,把握本文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方法,重点解析5-8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了如下问题:5-8段分别写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内容?分别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第6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以便让学生体会故宫的特征,并进一步讲用空间顺序说明时要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方便学生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顺利进行说话训练。几个问题,都不太难,但学生的回答还是不够准确到位,想来是问题设置顺序有些不妥,而我引导也不够。接着让学生当导游,介绍太和殿,温习知识,又训练用空间顺序说话。此时学生都埋头写,不敢大胆回答。快下课时,我匆匆让一位同学展示自己的导游词,下课铃声就响了,遗憾收场。
回想这堂课教学设计还不够精心。有些枝节,无关紧要,大可以删去。如通读课文后,要学生回答问题,我设置的问题大多过于简单,学生一看便知。张老师批评说这样的问题大可以不要设置,要提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虽然课堂看上去热闹,实际上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没有开动脑筋,不可取;要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心里,想想他们可能有问题。张老师批评极是,因为担心学生冷场,给听课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故意设置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容易回答,制造一种貌似热闹的气氛,没想到我这小伎俩,被张老师一眼看穿。再让我上这一课,我想大刀阔斧,删减枝节。初读课文时,就应让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不要那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找出故宫的整体特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以太和殿为重点,再分析5-8段,找出能反映太和殿特征的语句,太和殿的特征就可以反映整个故宫的特征。最后让学生当导游介绍太和殿,此前,我还是给学生讲方位词和立足点,并以第六段为例。之后我应展示太和殿图片,学生虽然学过课文,但显然空间想象力没那么厉害,还是应当有直观形象,学生才好介绍。这样应该更为简练紧凑,重难点突出。
课后我反思,除了教学设计不够完美,我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是我所欠缺的,别人的课堂往往能从冷场到热场,而我的课堂往往相反。这应当与教师有关。回顾这堂课,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尽量予以评价,并尽量从细处着手。但学生一旦冷场,或者回答不出来,我往往缺乏热情洋溢的鼓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可能与我的比较冷的性情有关。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时,往往做得不够,这可能与我平常较少思考学生的想法和较少不断设置小问题细问题有关。因此课堂学习氛围不够热烈,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日后我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想法,思考他们的重难点,分解问题,设置小问题,多培养自己的引导能力和调控课堂能力。
【《故宫》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故宫》语文教学反思03-05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10-25
故宫博物院的教学反思10-12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01-14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11-06
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03-30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15篇02-06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01-17
教学教学反思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