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物理力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力教学反思1
本节的知识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从本节知识和技能上来说,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主要是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多做小实验,去亲自体验感受过程和方法,从物理实验和现象中归纳出概念和规律。
关于力的概念的学习,不是让学生背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这一对名词,而是通过亲身推动桌子,提起书包,观察同名磁极相排斥的小实验,去感受力,并分析生产生活中大量的力的事例,认识力的作用必须有两个物体,各种不同的力的现象,共同点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归纳出力的概念。体会归纳力的概念的过程,体会这种方法。关于力的相互性,通过学生拍桌子,同桌互推,以及各种生活实例,体会两个物体之间有力作用时,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而且这两个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关于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多个简单的形变小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用力压桌面,桌面发现形变了吗?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提示:压桌面的力从小不断变大,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有时我们看不到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只不过是这种形变很微小,但形变确实是存在的。关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是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去感受概括出来。
这节课以学生亲身体验的课堂小实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大量的生产、生活事例,分析归纳结论,使学生感受物理来自生活,生活处处有物理,从生活中掌握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感到遗憾的是,课堂机智还是不够,学生使用物理语言表述问题不够清楚,以后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训练。
课堂中有少部分学生学习不够投入,在讨论交流中不够积极,没有真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观注学习不主动的学生,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提高学习信心。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果。总之,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物理力教学反思2
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七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节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并准确、如实地记录,再通过讨论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辨别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回顾以前的教学,我很少注重实验课。通常是做做演示实验或者纸上谈兵,学生的感受不深刻,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不应是教师直接讲授,而应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于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而主动获得,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学生的知识。
物理力教学反思3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习不紧是一堂课所学内容,更重要是打开学生的视野,实验敢于改造创新,书中实验与改造实验的对比找出改造后的实验的'优越性,使学生更易懂,我觉得这是成功的一个亮点。学以致用,迅速结合前一单元弹簧测力计挂一物体为什么读数就是此物重,用本节课知识让学生来解答,前后知识整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题,环环相扣加深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这也是我觉得成功的第二个亮点。但不足之处也很多,试举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班上学生尽管分成了学习小组,但要想采用“兵教兵”,仅靠别组同学说一遍就达到会解题的目的显然不够。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总是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部分内容。
但是由于与学生磨练不够,学生展现自己的表现不够自然,活力不够开放,这些也是今后还要多加锻炼和强化的。
物理力教学反思4
今天,我怀着愧疚和懊悔给您写下这份检讨书,以向您表示我对不尊重老师的不良行为,深刻认识改正错误的决心。
我非常羞愧,老师费尽心机教育我们,为我们操心劳累,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知识分子,懂道德,讲文明的人!而我的态度让我现在感觉真是惭愧。竟然做出如此荒.唐的行为。平时对这件事的认识不深,导致这件事的发生,在写这份检讨的同时,我真正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和我的'错误,违犯了学校规定,再次,我这种行为还在学校同学之间造成了极其坏的影响,破坏了学校的形象。做为学生本应该听从老师教导,服从老师的安排,尊师重教。而我这种表现,给同学们带了一个坏头,不利于学校学风建设老师是多么关心我们。爱护我们!而我却给老师找烦恼,添麻烦,所以我今后要遵守学校规定,听老师的话,充分领会理解老师对我的要求,并保证以后尊师重教.希望老师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这件事情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师对我这种败坏学风的行为心情,使我心理感到非常的愧疚,我太感谢老师对我这次深刻的教育。
我保证以后尊敬师长,不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我真诚地接受批评,并愿意接受处理。对于这一切我还将进一步深入总结,深刻反省,恳请老师相信我能够记取教训、改正错误!
物理力教学反思5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在此我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一.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亿万青少年儿童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决定于他们,而决定他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体等方面素质的,是今天对他们施加的教育。振兴国家,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懂事开始,通过反复不断的记忆、积累、辨别和比较,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逐步形成一些粗浅的看法,这就是最初的"概念"。进入小学阶段后,这一过程逐步深入。在跨入初中阶段后,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相对严密地接受到科学概念观的教育。这样将面临一个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而当他们初步掌握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概念之后,他们能从微微张开的科学大门的门缝中初步窥视到科学王宫的宏大深邃,精彩纷呈。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二.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棗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世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当务之急,是要逐步实现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实质上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革命,它首先要求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同时还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的现代化。初中阶段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希望今后培养出的人才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衡量?从智力结构来说,就是要求这样的人能准确地把各种实际问题抽象为典范的物理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清晰的概念实为关键。培养人才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握好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当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力教学反思6
“力的分解”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也是对今后对矢量分析的基础。
一、课堂设计思路
本次课堂设计,我的思路源于“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将“情景设置”引入教学中,辅以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增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让学生融入一个“情,景,理”的思考与钻研的过程,将以往的学生适应课堂的模式转化为课堂适应学生的模式,以期达到学而有趣,知识固化的目的。
二、课堂进行过程
在上课之初,我先设置一个通俗易见的实验,即如图(1)所示,这个实验学生也可以自己试着做,而且实验效果明显,即让学生自己分析出:重物的重力效果有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绳子对手指有拉的作用效果;二是使轻杆对手掌掌心有压的作用效果。在这个探索的情景里,学生有了知识的准备以及兴趣的激发,给整节课的学习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然后我们回顾了力的合成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从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和三维视频模拟,以及师生的讨论,总结出,在不设限制条件下,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之后,近一步重点分析力的分解只有惟一情况的两种情形,而后给出拓展思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情绪下区钻研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
而后,我给出了两个巩固练习,题目设计由分析物块放在平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到分析物块放在斜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两个练习难度递次增大且有着严格的逻辑性和统一性,典型具有代表性,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充分发挥师生间互动,鼓励并抽取学生上台与教师共同解题,在知识上始终强调“按需分解”以及“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原则,并解释“力的分解最终目的是力的合成”,让学生及时将新学知识在应用中固化。
最后,对课堂进行小结。
三,课堂实施效果
本堂课完整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整堂课志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在兴趣驱使下对物理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掌握新学知识。本堂课的实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由情景实验入手,表现了极大的学习兴趣,给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氛围基调。
在课上,黑板的板书辅以适当的多媒体动画模拟和三维视频模拟,表现了较高的教学效率,充分解放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快接受物理情景,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物理问题思考。
知识与巩固练习均环环紧扣,难度递增,有代表性,使整堂课虽氛围轻松却知识紧凑,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掌握过程,体现了国家对于高中教育新课改的指导思想。
课堂上教师在授课方式上的激情投入和引导,也在一定程度感染了学生;师生间的互动,也使学生了有学习的“主人翁”精神,并从中提出了创新的思维,如学生罗树菖在课上大胆的提出非常规的利用合力中点作并行四边形的方法,可以说是本节课的亮点。
课后学生反映以及作业练习情况均表现出本堂课在知识的授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大体上掌握了“力的分解”方法,并“按需分解”。
四,课堂教学反思
课后,几天的观察和反思,总结以下几点尚需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应更简洁,把时间尽量留给课堂教学重点,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2、课堂上的知识点要及时小结,在课堂最后来一次总结,使课堂教学更富层次感,也能使知识能在学生心中逐步固化;
3、课堂上研究问题的提出要精练且有条理,不宜给出难度过大,覆盖面过广的问题,善于把大的问题分成几个小的问题解决,否则学生易失去学习信心及兴趣;
4、拓展思维点到为止;
a) 板书必须有条理,作图必须认真严谨规范,且禁止在同一个图上多次作图。本次上课这个环节是我最大的疏忽的缺陷,鉴于此,今后应携带三角尺作图;
b) 课堂教学要前后呼应,如总结的时候可以重新提一下课前的情景实验;
c) 课堂教学要善于联系旧知识,如本次课的授课时不应脱离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的内容;
d) 鉴于学生基础参差,课堂内容的编排和难度的取舍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本次课堂内容编排略为过大,巩固联系最后一题难度过高,基础差或精力稍微不足的学生恐难跟上;
e)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授课时须时时注意用词的精辟性,言多必失,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表率。
《力的分解》的一点想法
“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说是高中物理所遇到的第一个重点与难点,也是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第一个台阶,其丰富的教学内容正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发展物理能力的有效载体,尤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承接力的合成,又为数学向量的运算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本人认为可从如下几点对其教学功效进行挖掘。
1、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课堂上的再现。此部分的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为:教师举例,学生想象,教师点拨。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用拇指和中指顶住一端削尖的铅笔,笔的中部吊一小重物。让学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2、渗透“等效替代”的思考方法。力的分解是当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可以用几个力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这种等效替代的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思考方法。
3、加强作图训练,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高中阶段作图法(或图象法)是许多物理问题解决的手段之一,且要求很高。因此在力的分解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加强作图的训练,在此处不但能在习题中找到许多作图的素材,而且在新课的教学中也有许多相关的内容。在作图中涉及到平行四边形、圆、 垂线 、 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不但能训练学生的作图基本功,为今后的物理作图打下基础,而且能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数、物”知识的综合应用中提高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4、精选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习题往往涉及多种解法,通过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此外不少习题还涉及较深的数学问题,特别是一些极值问题与三角函数和几何知识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训练能有较地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力的分解与合成互为逆运算(对立性),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统一性),利用这一规律向学生渗透矛盾对立统一的世界观教育。
物理力教学反思7
1、传统物理教学的反思
传统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重教师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节好课;(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5)重继承而不重创新;(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接受”、“适应”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们具有改造和发展现存社会及现存自我的能力。弘扬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民主,强调自我激励,强调学会学习,将使学生获益终身。
2、物理学习中的“思”与“问”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物理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物理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物理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物理题型灵活多变,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物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3、投影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静态变动态,提高学习兴趣
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是静止的,若用动态投影辅助教学,效果较好。如在讲杠杆的力臂概念时,老师在黑板上怎么画都是静止的,学生印象不深。用可动的投影片,力臂会随力的作用方向改变而改变,学生看起来十分鲜明,兴趣高涨。在较短的时间内绝大多数学生都理解了力臂的概念.
二、师生共同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利用投影进行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处在主导地位,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在投影片上题目的展示下,教师让学生轮流在投影仪上将答案打出来,答对了的学生受到鼓舞,如果答错了,其他学生给予纠正。形成了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学生有误区时便于及时点拨。知识传输畅通,反馈及时.
三、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证明,学生在消化知识时,只有不断地向大脑中传输信息才能引起记忆和理解的连续发展,利用投仪教学,贮存信息多、传输信息快、直观连续,使学生得到不断练习、消化、理解知识的机会,提高了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做练习时采用手写题目或小黑板展示,也不过7~8道,用投影展示可达10~20道,教学效率提高明显.
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已不适应大面积、快速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用投影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而且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
4、培养差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差生转化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以为不仅要教好物理,还要关心、热爱差生,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学习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物理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起始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推动力量.所以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为了巩固差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不同类型差生获得程度不同的学习上的成功,以此保证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各类差生尝试到成功学习的喜悦.成功教学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优生们对学习物理有浓厚兴趣,甚至让入着谜的主要原因大多源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强烈吸引力,而差生对物理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则取决于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所以,转化差生的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教师本人是否热爱物理、对物理学教学是否投入、教师对科学的价值体系是否信仰、教师教学观念、教师是否能从物理知识及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等,这些对差生学好物理课程,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5、听课评课教学反思
1.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2.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物理力教学反思8
本学期本人带了两个理科班和一个文科班,期中的一个理科班本人还兼任班主任。就期末成绩来看,效果不好,本人总结思考,可能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物理力教学反思9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举例子,既要举能够反映微观世界的还要保证这个例子能使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特征长期有印象。
2、由于本课属于微观世界,所以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义,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我在进行这堂课之前必须好好思量的。当然经过实际教学,仍有一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理解物质的.宏观和微观。
3、在教授本课时,我觉得还应加大实验力度,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大胆猜想。例如除了书上品红的实验外,还可以做红墨水在水中运动的实验、蔗糖溶解的实验、将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4、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应该化难为易,让学生们热爱化学,懂得如何学习化学。
物理力教学反思10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与弹力地位等同,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对这节内容的教学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将它放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来对待。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又似乎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与传统教材相比,本节教材在处理摩擦力的教学内容上有所调整,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的。教科书首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认识摩擦力的规律;接着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因此在教科书提供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验装置,使实验效果达到最佳尤为重要。
对于摩擦力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但要上升到力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却感到很困难,因此本节课在考虑到探究的难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并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同时要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引下,转变自己陈旧的观念,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
物理力教学反思11
《力》一课是取自农村中学的一堂课,该课未经任何修饰,没有作秀的成份,朴实求真,简洁明了,依托农村中学的实际条件,紧贴新课标,是一堂典型的农村中学创新型的物理课。该课的创新及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创新型全方位情景导学
以前的物理课,多以简单的实验室器材作单一演示为主,但在本堂课中,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从不同侧面以情境来导学。例如课堂一开始,就精选了一个踢足球的片段,选择这个片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多数学生特别是男生喜欢足球;二是多数学生喜欢观看周星驰的电影;三是这个片段能典型的突出力对足球的作用。这样学生在观看后一是迅速对本堂课有了兴趣,二是从情景中感受到了力的存在及其体现出来的效果。又如教师以引导学生分析力使物体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时,采用了学生熟悉的电吹风,使下落中的泡沫块改变了运动方向,在这个情景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力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还使学生体会到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施力的物体与受力的物体不一定要互相接触。其它诸如力的几个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都有目的的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典型的情景,通过这些情景的导学,一是符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学生极易接受,三是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了物理课标中的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色。
2、创新型自制探究实验
以前的物理课,在处理力的三要素时,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多以"推门"为例,从而得出力的三要素,学生也能勉强接受。但这只能定性的得出这些结论,缺乏实际论证,更重要的是没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只是象征性的告诉了学生结果。在本节课中,教师首先通过一个情景来定性的得出力的大小与力的作用效果有关,即弯"健身棒",女同学没能使之变弯,男同学能使之变弯,从而顺利的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但是还有两个问题没解决,一是如何出实验数据中得出力的大小与力的效果有关,二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因素?此时一个自制器材被推到了前台,这是一个自制长方体木盒,在木盒的朝上一面有三个不同的点钉有线圈,侧面有一面涂有黄颜色。课堂进行到完成力的大小的'定性关系后,教师提出了探究实验: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利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木盒,如何得出结论。同时告诉学生拉木盒的结果是要让涂有黄颜色的一面朝上。然后进行学生实验。从学生实验的过程来看,有的在证明力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的先对力的要素进行了猜想,再去验证,有的在通地实验中不断总结力的要素。最后由两名学生的总结得出正确答案,而且两个小组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但第二个小组的实验更完整更科学。
除探究力的三个要素,本课后面还利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探究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器材简单,采用的方法是让一个弹簧测力计不动,用另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前者,读出两测力计的示数,并观察方向、作用点的关系。这样就从实验中得出了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异体这三个关系。
在农村中学,多数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是严重不足的,许多学校的物理课均未进行实验,多以"讲实验"为主,像这样能自制器材同时探究出力的三个要素的实验非常之少。
3、创新型学生互助协作
以前的物理课,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极易忘记所学知识,而且往往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喂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到的情况。在本课中,学生在多个地方都有了互助协作的机会,如在学生力的相互作用时,分别分组讨论分析了滑旱冰鞋现象、火箭起飞原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拔河问题等。不仅仅让学生理解了物理知识,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除以上三个方向的创新之外,本课还具有以下亮点:
1、多次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对比法、模型法、控制变量法等。例如在情景力使物体速度变慢这个实验中,采用了一个自制器材,底部铺有两段不同粗糙程度的表面,让小车从斜面上滚下,通过对比分析小车的速度得出受力的效果,又如对比分析泡沫块自由下落和水平受力后的下落。在学习力的示意图时,总结出模型法的应用。在实验中抓住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用当前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讨论拔河问题时,没有去涉及到摩擦力、平衡力等后面的内容,而是紧紧抓住"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讨论、争论,最后教师作指导性总结。
3、处处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如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都是从生活中的情景中得出,又如讨论拔河现象,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案例。
4、注意了物理课与高科技相结合。如引力力的相互作用时,由长征2号视频引入,一方面通过视频放松学习气氛,另一方面了解我国最新科技动态,最后思考火箭升空涉及到了物理问题。
5、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独立思考、情景导学等多方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这是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堂涉及到力学的课。通过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其达成了以下三个主要目的,一是了解并熟练运用力的基础知识,二是巩固并突出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三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力学部分的兴趣和热情,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理力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
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
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
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
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摩擦力概念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过课件和课本插图以及游戏:让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学比较拉力的大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引导总结: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变因素变化因素摩擦力实验结论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运动速度
接触面积的大小
3)实验探究、搜集证据
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后由教师演示压力大小对摩擦的影响,由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全班讨论写出结论,然后由不同学生小组(每组4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其他因素对摩擦的影响(其中一人专门作讲解,一人记录)小
组讨论后由一人将结论写进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问题和将粉笔横放与竖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课本上观察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巩固和提高
1)如下图中汽车正在水平向右运动,当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向中部滑动时箱子和地面____(有或无)摩擦力,箱子和车厢____(有或无)若有则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那条措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3)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握杠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师生共同研究自行车(教师把儿童自行车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构造,自主提问,解释加深知识理解)
六、交流、评估与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与分类。
2)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业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运油时总是将油桶放倒向前滚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自行车气不足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3)写一篇科学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物理力教学反思13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摩擦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③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实验设计、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从实验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②理解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难点: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中是接触面之间压力而不是重力和质量大小。
五、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方形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等
六、教学程序:
㈠引入新课:
1、播放汽车陷入泥中,车轮打滑;渔民用手捉鱼捉不住;学生想和杯里的水,却拧不开杯盖这三段录象。问:假如你遇到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吗?
2、学生观察并发表意见。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做一做:你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制造出一种摩擦吗?你能交流一下在摩擦实验过程中你的感受吗?学生两手互相搓动,感受摩擦。
你们想了解摩擦力一些秘密吗?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吧!
(点评:)课堂一开始,就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此时的角色就成了教师的帮助者,他们热情而又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各种方案.接着让他们自己做实验来产生出摩擦并初步感知一下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力,在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充分地调动,内部教育基因被激活,这对学生的发展也就更加有利。
㈡进行新课 :
1、 摩擦力的概念:
(点评:)对摩擦现象,学生一般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并不困难,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回忆生活现象,如用橡皮檫檫字;或亲身的体验,如用手旋开瓶盖.但无论采取那种方法都难以表述抽象的概念。例如: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突出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突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更不能让学生意识到摩擦还存在静摩擦、滑动摩擦及滚动摩擦三种情况。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引入摩擦的:
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①水平桌面放置一个重物,物体受到了几个力?(重力与支持力)
问:此时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吗?(学生思考)
②用螺旋弹簧水平拉物体,观察到弹簧拉长了,重物没有移动.为什么?(分析:弹簧伸长了,证明了对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而物体却并没有移动,说明在重物与桌面间有一个“隐身的力”在与我“拔河”,不让我拉着重物走,这个调皮的的力就是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物体想要运动但又没有运动的时候产生的,就叫静摩擦力。)
③继续用弹簧拉着物体在桌子上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吗?这种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
④在重物下垫几只圆铅笔,拉动重物前进,引出滚动摩擦力。
教师提问:物体间具备了什么条件才能产生摩擦?
学生总结:①物体间相互接触、挤压;
②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③接触面不光滑。
由此得出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板书)
教师:根据上面例子,我们把摩擦大致分为动摩擦和静摩擦,动摩擦又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在初中阶段我们重点研究日常接触最多的,也是最简单的滑动摩擦。
播放用刷子沿着水平桌面运动录像,让学生注意观察刷毛倒的方向和刷子运动的方向的关系。并结合用弹簧拉木块拉不动实验,自己总结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创设情景:让学生做两个小实验:
①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保持压力相同,手在桌面和桌子得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从实验感受并结合日常生活体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所依据的事实。
⑴学生猜想:
① 与压力大小有关;
(说明:学生可能猜与物重有关,教师要给予及时纠正,例如擦黑板时板擦对黑板的摩擦力与黑板擦的重力无关,引导到压力问题上。)
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④与运动方向有关;
⑤与运动速度有关;
⑥与拉力大小有关。
……
⑵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
教师说明:对于后三个学生提出的猜想简单的作出说明。还有没有别的因素会影响摩擦力,课后请大家继续讨论,这节课我们只讨论前三个因素。
如何来改变这些因素,在研究其中一个量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讨论)
待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回答出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怎样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
提醒学生注意要如何拉动弹簧测力计?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要求学生注意,用弹簧测力计拉的时候,一定要沿着水平方向。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时,木块做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各研究一个猜想。自己的研究完后可任选其他猜想进行实验。并把收集数据的数据填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⑶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动手实验,并完成表格。
学生按照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⑷分析论证: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看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物体的速度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⑸得出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无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摩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还是有害的?(学生自由辨论,两分钟时间)摩擦力,让人欢喜让人忧!对于有益摩擦,要想方设法增大它,对于有害摩擦,要想方设法减少它,有什么方法呢?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进行讨论、总结。
增大有益摩擦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使接触面彼此离开。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学生展开想象,讨论回答。
5、课堂小结(略)
作业:观察自行车的结构,找出与摩擦有关的地方。
物理力教学反思14
本节课采用预习、展示合二为一,把本节知识分成五个知识点:知识点一是平衡力的概念;知识点二是二力平衡的条件;知识点三是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四、知识五分别是二力平衡的应用。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一是学生能事先预习,完成学案;二是学生能敢于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三是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风采,能在小组内组长的带领下,自行分配任务,组长教会组员,起到兵教兵的目的。四是学生乐于参与,几乎全员参与展示。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自行讨论,总结观察结果,归纳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不足之处也很多,试举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学生刚刚采用“三三四”教学模式,学生在展示时显得拘谨、生涩,语言不很流畅。而且有的学生怕忘记自己的分配任务,事先写好稿,而在展示时不能脱稿展示。
二是学生尽管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但要想采用“兵教兵”,仅靠别组同学说一遍就达到会解题的目的显然不够。所以,没有达到小组帮扶、结对子的作用。当别组同学展示完某个知识点时,帮扶小对子没有重新讲解巩固的过程,这样印象不深刻。
三是没有学生质疑的过程。三三四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能够质疑,但在讲课中发现,很少有同学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在某小组在展示时,其他组的同学很少提出疑问。
物理力教学反思15
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是广大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的粗浅经验介绍如下:
(一)树立教师的威信,争取学生的配合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较高威信。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辉煌介绍给学生;
2、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
3、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有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4、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征服学生;
5、借助他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通过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甚至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和赞扬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当老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学生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老师调动起来。
(二)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你所教的这门功课了。
(三)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成绩没有提高的话,热情更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得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功感能够不断地得以强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调动学生学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上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向老师提问的技巧等),如何运筹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的分布,中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多提宝贵意见。
【物理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力的教学反思06-19
物理教学反思01-23
物理教学反思02-15
大班力的教学反思01-03
《密度》物理教学反思10-27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2-05
物理《磁场》教学反思12-02
物理的电路教学反思11-05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