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热】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反思1
《田忌赛马》一文故事性强,在故事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的对话深刻地突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针对此文,我着力调动学生探究故事内容,在语文实践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对人物的体验来深化教学目的。
1.激趣导入
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非来自对课程性质及其价值的认识,吸引他们的是故事学习动机是否有趣。这个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故事,和学生相差太久远,要先调动其兴趣。游戏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而它引起相关的学习兴趣的迁移,导入学习。
2.在语文实践中学习,深化。
(1)讲演
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大多数小学生难以持久。要保持学习材料的兴趣,有赖于教学手段的学习方式的恰当运用,学习产生一种情趣活动。《田忌赛马》这个故事思维性很强,最好的学习方法莫过于边讲故事边演练,把隐藏于故事内部的思维性表现出来。请学生上台讲两次比赛的故事,并排出比赛阵容,给学生深刻的感悟。其他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边读边演,把两千多年前的比赛展现在眼前,其中的道理自然深入简出。
(2)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手段。要让学生用心用情感去体验和提高。文中4__12小节是人物的.对话,感情色彩最浓重,最适合分角色朗读表演。把第一节比赛后人物的的神态,内心活动,动作适当地表演出来,在这样的体验实践中明白人物的性格才智,深入文章的中心。
(3)读写结合
读写有效结合是理想的语文学习。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想表达愿表达的兴趣。学习完《田忌赛马》文章后,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孙膑肯定相当敬佩,想向他学习,想了解有关他更多的故事,请用入手中的笔给孙膑封信。或者如齐威王想再赛一次,会怎样?续写故事。让学生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培养其创新思维,这个不是我们一直所努力的吗?在《田忌赛马》一文的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全身心地体验学习,发展全面素质。
语文教学反思2
《草原》一课是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上课伊始,我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歌曲结束,让学生再次受到美的熏陶。第二步,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三步,选精彩段落感悟人情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整体来看,本课完成的较为理想。
不足之处:学生放手不够,教师点拨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语文教学反思3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制定了相关的备考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教学,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已能有意学习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不断的培养自己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下面,我主要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反思:
1、夯实基础,训练学生自己习得知识的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在课后的辅导课注重强化训练,教师针对学生出错的字音、字形进行订正,以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习惯也就养成了。其他如词语的理解及运用、病句的修改、仿写、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引读等基础知识在平时的教学及训练中也都稳扎稳打,强化记忆,强化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
2、强化文言文阅读理解
在复习文言文时让学生认真掌握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学习文言实词,注意区别词的古今意义,积累实词的一词多义,学会识别通假字,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而且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学会对比分析,且动手翻译。我要求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基本要理解记住。课内文章的落实后,然后再让学生见识课外文言文,引导学生把课内字词意思和形成的.理解技巧迁移到课外。从而使课内与课外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3、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有规律有技巧地进行答题
新教材淡化了文体的编排,但并未降低对文体的要求,学生一时感到摸不着头脑,所以我在教学中交给学生基本的答题方法,写人或叙事的散文尽量地往情上靠;写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议论和抒情答题就简单化了,写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问题不笼统回答而用条理分割的办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赢取得分机会。
我在向学生讲清文体特点的同时,选择典型的篇章,并配以典型的阅读练习,通过反复演练,使学生掌握阅读题的基本答题技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4、加强写作指导
为了使学生形成写作知识系统,在学期初给学生讲授写作知识要点,并对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进行专项讲解,争取使学生学作文的命题、立意、构思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写作时还要争取做到深、新、美,深即立意要有深度,新即构思要巧妙,形式和选材都能进行创新,美即语言、行文都要给人以美感。同时让学生训练在华丽语言掩盖下尽量撩拨评卷老师的情,让他在枯燥而雍长的评卷过程中怦然心动,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讳的是他不动情。所以我在让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充满感情的写,要求学生先打动自己,然后才有可能打动别人。
语文教学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教师从平时的工作中就要点滴渗透,让我们努力吧!
语文教学反思4
前两天读了王松舟《诗意语文》,很受启发,我发现我爱上了语文,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语文素养、底蕴有待提高、自己的语文课堂没有魅力、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所以我决定本学期开始挑战自己的语文课堂,——古诗教学。我在细读文本《游园不值》,因没有整理好就想了《春日》。感觉今天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很喜欢,我上的也很轻松。
1、没有在单纯的”解释”古诗
古诗的美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是品出来的。但在品中理解了词语、诗句的意思。如万紫千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建立意象的基础上理解了词语,我们联系朱自清的《春》,结合李叔同的《游春》诗句拓展学生的理解。
2、指导学生“吟”诗,不再是读诗
古诗本来是吟的、诵的,课学生很好能投入进去,看了窦桂梅的《游园不值》教学视频后,我才发现语文教师必须带着学生吟咏古诗词。我学着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根据平仄的规律指导学生吟诗(当然做的不好),但学生很喜欢,看着学生摇头晃脑,自吟自赏的表情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
3、牵一发动全身,找到读诗的切入点”寻“
古诗不能串讲,但还要在品读中理解诗意,走进诗的意境。课前我想是抓住作者的感受切入,还是抓住”寻“的景色切入?没有全面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无处生发,可又不能串讲。最后我决定从”寻“字切入文本的阅读。一个寻,你寻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被带到了文本,: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春风、胜日。学生寻到后,引导学生建立意象,由万紫千红想到百花齐放、想到朱自清、李叔同,由春风想到“春风拂面杨柳风”,由一时新想到很多很多……学生在诗的字里行间穿行,补充了字里行间的空白之处。学生建立意象的同时解决了词语的.理解问题,享受着春光。然后又一个问题“作者的心情怎样”,孩子们再一次走进文本,走进字里行间,品读,把自己真正的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不再是单调的理解。
4、读出诗背后的含义“劝学诗”
走进作者,我们会发现作者不可能有机会到“泗水滨”去“寻芳”,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5、古诗教学课前热身“词语句子对对碰”使学生们走进春天
一节课的容量有多大,至少不单单是一篇课文。授课之前我们从春字组词到说四字词语到说诗句,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在文字间游玩的同时走进了春天。
古诗、语文教学可以很有趣,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把乐趣“挤”走了。
语文教学反思5
教学本文,主要想引导学生在熟悉剧情的基础上,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欣赏戏曲语言,体会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学习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深层探究,正确理解水上漂的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通过课堂实践,实现了大部分教学目标,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了解了川剧的一些基本常识,比如,变脸艺术、戏曲种类等知识,起到了戏剧审美的教育作用。
第二、通过反复阅读,结合多媒体,学生了解《变脸》的基本剧情。
第三、最重要的是理解了人物的形象美、剧情美,在此基础上赏析了剧本的语言美,最终达到了本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当然,利用几段关键唱词组织学生讨论情节,讨论人物性格,课堂气氛积极活跃。也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这是本次教学的亮点。
同时,也深感不足,一些课件的设计过于复杂,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对戏剧常识讲解太多,冲淡了课文学习重点。另外,剧中的帮腔人的作用学生了解不甚清楚。
语文教学反思6
课件展示池塘里的荷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满池的荷花千姿百态,生机蓬勃,在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形态之美。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
生:我看到荷花,真想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飞到荷花池中。
生:荷花太美了,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朵荷花。
……
师:课文哪一段具体地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答第2自然段)
(出示段,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抓住挨挨挤挤读懂了荷叶很多。
生:明明是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
生:荷花在绿叶衬托下会显得更美。
生:我一边读知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荷花的形态很多很美。
师:荷花那么美,你能读出它的美来吗
生:我还会加上动作呢。(生一边读一边加动作,非常生动,形象)
生:老师,冒可以换成伸吗
师:你真会读书。你们说说冒换成伸,好不好
生:伸的意思是舒展开;冒是向外透,往上升。我觉得在这里用伸不够恰当。
生:我觉得用冒字好。因为冒写出荷花的动态美,还让人感受到荷花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师:荷花如此娇艳动人,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呢
生:我想用笔把它画下来。
生:我想配着音乐美美地朗读。
……
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如,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你读懂了什么,冒换成伸,好不好等等。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
教师引导学生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学生的创造热情空前高涨,画画,朗读……创造力得以充分的挖掘。《新大纲》指出:语文应当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在中创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无疑,这是课堂实施素质应追求的目标。
语文教学反思7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自读自悟,由学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质疑、解疑,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我提出疑问引起兴趣,导入新课,学生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拼读;然后由我检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这期间,我参与到具体的小组学习中,重点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
二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预习课文,读准字音,到小组合作认读生字,在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低年级学生是有能力自动化地自学课文,扫除阅读的障碍的。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我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好的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习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习。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加强朗读训练,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思考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悟。营造了书声琅琅的教学氛围,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
进行角色朗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它们争论得很激烈吧?我们怎样才能读好?我们分角色朗读,想想怎样读才读得好?”孩子们纷纷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态度积极认真,有的为了读好角色,练习读了好几次,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在本环节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还体会到要有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我组织孩子们分组进行练习,但我发现孩子们练习时,往往就练习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还有的孩子,因为怕读不好角色,就单挑旁白来读。积极的孩子,朗读水平较好的孩子就“走进”角色,朗读水平较弱的就“永远”旁白,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我就创设情景,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要求孩子再研究时进行多次的练习,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复,要轮换角色。这样利于孩子们整体综合发展.
寓言故事的教学,到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我在教学寓意这一部分时,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引入的,而不是纯粹的说教。“如果有人说你是坐井观天,你明白他在说你什么吗?你想对坐井观天的人说些什么?”或者让学生出点子帮助小青蛙:“你们愿意像小青蛙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吗?你们能出出点子让小青蛙也能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吗?”这样就更能从学生的角度悟出寓言中的道理了。接着教师可补充归纳“坐井观天”的寓意:我们看问题或者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样一来,又加深了学生的体会。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由此突破。我不难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有多大,真的难以想象呀。但是课堂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经验,把教育教学质量走向新台阶。
语文教学反思8
《掌声》一文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小英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样一篇感人致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为此,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堂情意交融,开放、扎实而有效的语文课,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首先,我关注了学生多种方式的阅读。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读课文、引读、齐读等多层次多角度地读,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在阅读中感知课文大意。
一、课件出示,品味重点语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通过出示重点语段,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读中体会情感,并将关键字词下面点上圆点,让学生于细微处体味细腻的感情,领会其中包含的深刻内涵。如出示小英在那次演讲前后变化的语段时,抓住“总是默默地”、“一角”来感受小英因身体缺陷而表现出的自卑忧郁,通过掌声给小英带来的变化之大,不但不再忧郁,而是更加乐观自信了。再如出示小英上讲台之前的表现一段时,抓住了“把头低了下去”、“犹豫”、“慢吞吞”、“眼圈儿红了”这些词语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小英当时痛苦无奈的心情和矛盾心理,也更突显出紧接着那骤然间响起的掌声的重要!这当中尤以表现小英神态变化的词语为重,使学生由表及里,感受小英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而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全心投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如今的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它标志着语文教学不再是单调地传授文本知识,而是注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人格。《掌声》一课情文并茂,加上我动情的讲述,感染打动学生则是必然的事情。我在研读教材时,首先被贯穿全文的“情”打动,课堂上我带着这样的“情”全身心地投入,带领学生产生共鸣,达到移情效果,教会做人的道理。就在学生还沉浸其中时,我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再次响起:“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就这样,以情激情,情中悟理,给人美的享受,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不光是上了一节语文课,更是上了一节思想品德课。在这里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思想境界得以提升,课堂气氛和谐而美好!
在理解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过程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小英同学,自己体会怎样说,这样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了。而且,当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整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课堂教学“唱响了爱的旋律”。初读课文感知“爱”,细读课文体验“爱”,生活拓展抒发“爱”。使我们感受到,不仅是在学习一篇课文,读懂一个故事,而且在发现人间的真情,呼唤爱的奉献。
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已真实的感受,才能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技巧。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三、妙设情境,把“小英”请进课堂。
把“此时此刻,小英有太多的话想说,她想说……她想说……”改成“此时此刻,你就是小英,你有太多的话想说,你想说……你想说……”我想: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灵魂,是课堂教学中闪亮的一笔!
语文掌声教学反思9
吴老师所执教的这堂习作指导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指导习作上有了较大地突破。
第一,关注情感的激发。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要让学生写出好文章,首先就要让学生乐于动笔。本堂课的教学,教者注意通过交流课件演示、片断引导、语言激励等手段激发学生习作欲望,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习作训练之中。
第二,关注思路的开拓。叶圣陶曾经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一篇习作的完成必须经历从思维到表达的过程,想好是写好的前提。据此,课上,吴老师努力在引导学生“写法”上下了功夫: 1,先是让学生回忆过去有关“趣”事,触发习作兴奋点,让学生浮想联翩;接着通过片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引发,并且通过“温馨小提示”启发学生把想要写的情节说具体。2,采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欣赏,指导写景、写人的先后顺序,这样一步一步地展开学生的思路,放飞的思想。
第三,关注引导自由、有创意地表达。课上,老师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以童心、童趣对待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努力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这样做学生愿意打开思维和语言的闸门,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语文教学反思9
20xx年6月,本人参与了学校精品课程小组的精品课活动,执教《太阳》一课。在教学本课时,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以期让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
一、人磨课
《太阳》既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又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还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说明文与说明方法。说明文、说明方法的教学是比较枯燥的。科普文本教学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如何激趣、如何拓展是我在磨课过程不断地进行着思考与改进的难题。
本课的教学内容很多:太阳的知识、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说明方法的运用、句段中的语用等,在最初的上课时,我力求面面俱,结果导致课堂太满、满堂学、但学生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重难点——说明方法的学习也没有很好地突破。因此,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
1、讲解的顺序为重难点让路:
由最开始的从总结段(第8自然段)的讲解,总结出“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世界”——进而讲解到太阳和我们的密切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4—7自然段)——最后到因为太阳有如下哪些特点才能与我们关系密切
(1——3自然段)的倒叙讲解,变为现在的顺叙讲解。现在的教学主线更突出、明确,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
2、讲解详略合理安排:详细讲解的是太阳的特点(1—3自然段)。课前收集好预习单,整理好预习效果数据后,我就发现了学生对于对于文本的重点部分——说明方法的运用,只看预习单上的说明方法介绍、还是不太能理解什么样的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于是我以学定教,在教学中必须巧妙的设计了图文并茂的课件,以文本为基础、一个说明方法一个说明方法地落实教学,在教学“太阳的特点”这一部分时、我让四人小组选择一个喜欢的特点声情并茂地朗读,并以学生喜欢的顺序进行教学。本节课中,学生顺序是从太阳的“大”到“远”再到“热”,在讲解“大”这一特点时顺势学习“作比较、打比方”两种说明方法;从为什么太阳“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因为太阳离我们很远,过渡到讲解太阳“远”这一特点,在这段的教学中学习“列数字、举例子”两种说明方法,让学生用“——”划出“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一句话、并写上“举例子”三个字、以这一句为例子学习作批注的方法;从“就算太阳离我们不远箭也不能射到它,因为太阳很热”,自然过渡到讲“热”,有了“大”和“远”的学习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四种说明方法,在讲解“热”这一段中让学生给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作批注,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从易到难,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扎扎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地进行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趣、更轻松,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与老师的主体作用。非重点部分太阳和人类的关系(4—7自然段)告诉学生这是说明方法“举例子”的运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说这一部分列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进行充分的说的训练,教师相机进行概括——太阳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体现在:万物生存、自然现象、杀菌能力方面。继而从用关联词语“有了……才……”、“如果……就……”说明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过渡到“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世界”。总结全文。
3、有效拓展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这篇课文后,尝试做运用说明方法的练习题。
再设计小练笔:用上本文中学到的四种说明方法来写一段介绍仙人球的话。教师设计的小练笔让学生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四种说明方法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扎扎实实的写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简而言之,教学过程实行“一课一得”的策略,巧抓文本的轴心问题重点——说明方法进行高效学习,其他语用、语法不作详细讲解,
二、课磨人
经过了本次精品课的磨课,我有不少的感触:
1、教学要落到实处,
2、语言要干脆,不要啰嗦,
3、不管什么文体的文本教学都要有激情,有趣,教师要热情高涨,学生才能学得兴趣盎然。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课堂的最终立脚点应该是“实”,课堂应该是真实的、变化的、生成的。唯“有实效”的课堂才是一节真正精品课!
语文教学反思10
本次全市统测的语文试卷,试题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内容比重加大,考查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广大教师反应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及课内外阅读能力,是一份比较不错的试题。针对我班考试情况,下面对本次考试的收获与失误做一个小结。
一、命题目的、范围及特点。
通观五年级的语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其命题目的、范围及特点。命题人员希望通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试卷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同时整份试卷还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成绩统计:
我所教学的五年级语文,此次考试:18人,总分:1482.5分,平均分:82.36分,及格:18人,及格率:100%,优生:8人,优秀率:44%,最高分:95分,最低分:63分。
三、学生答题情况。
1、答卷情况。
通过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掌握较好的是基本知识题:看拼音写汉字、辨字组词、错的.较多的是多音字“率”的注音。灵活性较小的基础知识题,学生掌握得较好,各题得分率平均可达95%.对于一些较规范的题目答得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学生积累课内知识,积累语言的情况还是较为可喜的。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回答较差。第四题第4小题给学生留下了一定自由空间,且答案多元;要求学生“找近义词、反义词”,既考察了对每个词语的正确理解,又考察了学生对词语间逻辑联系的正确把握如第五题第
(3)小题这学期你读的一部文学作品是
书中的主要人物是
你最喜欢的人物是
喜欢的理由是
第六题“阅读”部分:第3小题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全班全做错,非常遗憾。对于灵活性强,学生回答更差。如(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体会,请写下来。学生有的体会不合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让写知道哪些有关名人的故事,学生没写出详细的事来,只是一点而过。第七题作文部分,让学生写心中喜爱的小动物,语文来源于生活,必须回归生活,必须服务于生活。作文虽然人人都能写,但是个别学生写不深,写不出新意,条理不太清,得分率较低。
2、从考卷中发现的问题。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略大,但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纵观这次质量检测,可以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1)词语积累不够。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学生平时缺乏大量的阅读、积累、欣赏、感悟,遇到一些较灵活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
(2)综合能力薄弱。
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拼音、近义词反义词、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准确理解能力及平时积累词语的能力。由于我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归类、整理及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失分较多。由于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对学生的综合训练见效慢,收效不明显,以至于学生审题能力较差。有的不读题乱写一气,有的没能真正领会句子含义,更缺乏理解的深度。
(3)逻辑思维能力欠佳。
本次质量检测作文素材虽都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但由于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逻辑思维训练太少,所写作文语序散乱,我班学生还是较为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我以后将本着一颗积极探索、努力钻研的心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行。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11
由于学生对农民劳动的情景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如何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这是教学的难点。而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于是我特地设计了农民在烈日下除草的动画,以及粮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农民伯伯在粮食的生长过程中,还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会如何克服?既让学生体会了劳动的辛苦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注重吟诵,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一年级学生读古诗,一般都是做到读正确就行,在本课教学中,我除了教给学生划分节奏和重音的方法,同时还配上悲缓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锄禾》古诗的思想教育意义,在于要求学生树立“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的美德。在教学中未能联系学生平常生活中喜欢浪费的表现,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对农民锄禾的辛苦,粮食珍贵铭刻于心。其次,学生写字时间在课堂上没有得到保证。
语文教学反思12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语文教学反思13
教学《画》一课,我选定集中识字、感悟古诗为教学目标,通过对重点字和重点偏旁进行字理分析,对古诗进行想象感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以及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重点指导学生利用前面学习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材和教案都烂熟于胸,自认为胸有成竹,但是,在课堂上自身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堂常规都出现了一些想不到的问题。
讲课过程中,看到孩子们在有老师听课的情况下,还是有孩子在不断的动,有的坐不住,有的.不举手就发言,我站在讲台上,还要随时提醒他们,真是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很是担心乱了课堂纪律,完不成教学任务,但在担心之余,我也在分析其原因。 课堂上对孩子的即时性评价,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鼓励和表扬,实效性不强。如果在课堂上对守纪律的孩子我及时给予一个实物苹果图片或一朵漂亮的花朵,对举手发言的孩子给予“文明守纪标兵”的牌子,可以想象是怎样的课堂情景。试想,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保障,怎样来完成教学目标呢?在课上,听到孩子们放书噼里啪啦,课桌椅丁冬丁冬的声音,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深入地反思后,我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细节。不管你的课设计的再好,学生出现这样的常规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显得特别浮躁,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要多学习、多讨论、多反思,虚心学习,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提高。
语文教学反思14
《燕子》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内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这堂课气氛较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然后我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厚。教学时要不断地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学反思15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 、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0-15
语文《穷人》教学反思02-12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8-23
语文《荷花》教学反思11-29
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2-06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12-18
语文教学反思08-27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10-02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11-02
中考语文的教学反思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