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1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
一、掌握问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掌握问的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a:创设悬念。教师提问时,要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去学习。例如,在讲解《比例尺》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拿一张地图,量一量建德到杭州的图上距离有多长?学生量出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建德到杭州的距离是否就是你所量的这样长呢?此刻,学生有一种“追下去”的悬念心理,从而跳动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b:相机诱导。抓住时机,采取循循善诱、点拨启迪的方法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解决问题。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现停滞、阻塞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来诱导学生调整思路。使思维活动能顺利开展。c:变换角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要从不同角度提问,做到深文浅问,浅问深究,引导学生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从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二、把握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的时机有关。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采用不同方式提问。例如,在课的开始,学生的'思维由平静趋向活泼状态,这是可采用激发式提问,多提一些回忆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重视答问评价,鼓励学生质疑。
对学生的答问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双响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回答后急切想知道对错,其余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一样。因此,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对答问进行评价。同时在评价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2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由谁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我翻阅了大量的优秀教案,并观看了许多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来控制着的。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什么没有强烈的提问意识呢?是他们没有疑难需要教师帮助,还是有其他阻碍提问的因素?我在学校进行调查,找出的原因如下:1、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差;2、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题;3、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提问,怕被同学们看不起,等等。这其中既有教师的问题,又有学生自身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中心(教学主体)的问题。我发现,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名教师,问题是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的,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
我们成天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为什么不让学生去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问,老师答呢?课堂提问双方为什么不能倒换一个位置呢?长期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积习甚深,在课堂提问上已是“病入膏肓”了。
首先,“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去发现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即使有一个”“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重大问题已由教师提出并解决了。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了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需再费心思。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的'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纠缠”。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离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教师提问为主导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老师看来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第三,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是应该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教学反思《反思课堂提问》一文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3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我对这个问题有一点粗浅的体会,把它概括为“课堂提问六要”说来大家共议。
一.要有价值
从思维角度看,问题类型概括起来有三类,即:浮现记忆性,如:“是什麽”之类的问题;有效思维性,如:“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提问时要主意,问题设置要有目的,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心中有数;二是问题的本身要有启发性。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学生以任何方式去处理(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信息,或者说不加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问那些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有效思维性的问题,他能敦促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在课堂上提出“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自然环境会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提的有价值,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要有梯度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如提问“为什么说西亚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学生受各方面能力的限制一时作答困难,我提的问题是⑴西亚位于哪两洋五海三洲之地⑵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海联系了哪两大洋⑶土耳其海峡连接了哪两海?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三.要有对象
教师提问中的偏爱现象,对课堂负面影响很大。由于以前,我在提问中,对较好的学生提问较多较难的问题,忽视了另一部分学生。使前一部分学生自以为是,高人一等,傲气凌人。使后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疏远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之后虽把易题送给后一部分学生回答,只是暂时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但弊端又很快凸现出来,我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判断出让谁来回答,造成部分学生“事不管己,高高挂起”态度冷漠,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阻碍了思维的发展。现在我非常注意提问对象,面向全体学生,采取轮答、抢答、抽签回答、分组辩答、记分等方式。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智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四.要瞅时机
瞅时机是指把握“期待时间”。“期待时间”指提出问题到回答这个问题之间的时间,或回答完毕与下一次讲话之间度过的时间,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实践表明,若“期待时间”过短,教师就提问别的同学或别的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立即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路趣于完善的机会。我将“期待时间”增长到4---6秒,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主动发问。
五.要巧点拨
1.面对回答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可直接奉送答案,要做到:
(1)投石激浪,点拨导引
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点拨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如“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是什麽”我点出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即纬度、海陆、地形、洋流四个方面分析,则学生恍然大悟则顺利回答。
(2)巧设路标,寻求思路
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我分化瓦解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设路标,让学生去探讨。如:“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能直接指出错误。要:
(1)顺水推舟,设谬质疑,教师采取将错就错,使生主动发现错误。如:“学生说‘越向北气温越低’好越向南气温越高,到南极呢?”学生立即发现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
(2)切中要害,温故答疑:学生的错答是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温故所学知识,错误自己发现。如:学生说:“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只要学生复习一下课本立即知错。
(3)相互讨论,争辩答疑。让学生对错误答案相互启发、讨论、反驳、补充,教师合理操作,使学生在论中长见识,在论中辩正误,主动纠正错误,
3.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将问题推向深入。
(1)步步紧逼,穷追不舍。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
(2)扼要简化,归纳完善。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复杂的简明化,深奥的直观化,浮浅的纵深化,使学生的回答完善化。
六、要有评价。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有评价,要科学的评价。即:评价标准个别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角度多元化,师生角色求转化。
1.评价标准个别化: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就。
2.评价方式多样化:评语要丰富多彩。如:‘好’‘不错’‘真棒’‘了不起’等。适时用体态语,点头,微笑,竖大拇指。对后进生有出色表现或有独特见解的,提议为之鼓掌,使每位学生受到鼓舞和鞭策。
3.评价角度多元化:不仅评价结果,还要评价思维过程,回答方法。
4.师生角色求转化: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评。如:‘你认为怎样’互评。如:‘为什麽好’‘有何不足’也可‘角色反串’如:某一问题教师故意答错,引导学生评价正误,说明理由,改进答案。使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更深更透,回答更精彩。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4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出色的课堂提问可起到引起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实现教学目标等功能。换言之即提高课堂效益。出色的课堂提问可以把“一潭死水,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闹场面。.新颖性课堂提问最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所以提问时,首先应考虑的是每个问题的趣味性和触发性,产生一种如焊枪接触,所以教师之第一任务,在于研究之问题上唤起普通之好奇心,且在问题特别之处,亦宜唤起特别之好奇心也。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就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根据初中英语教学的需要,课堂提问的题型可灵活变换。如选择型、判断型、改错型、配伍型、填空型、简答型等。提问的内容也可随时变换,或引趣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内容;或迁移性,把所学的新内容与已学相关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可起到以旧带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或激疑性,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
提问要有针对性,在提问时,英语教师必须要明确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英语水平和英语接受能力。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从而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于偏难或过易。这样才能使问题的难易面向全体,适当兼顾“两头”和某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此外,英语课堂提问还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现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
提问要有顺序性,即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到远,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地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从而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也就是说先提几个回忆性的检查知识的问题,再抛出一些理解、运用、分析性的创造知识的问题,从而达到从低级认知问题向高级认知问题的过渡,不仅使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了他们攀登的勇气。
提问的.关键是启发诱导,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提问的内容是否有启发性,这是提问能否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同样道理,高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也不可过浅,学生无须动脑;不可过深,学生无从动脑;也不可过淡,学生无意动脑;切忌提不经思考就能随口回答的是非对错的问题。那些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提问,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学生智能的素质教育是不相适应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有效地促进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问的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总之,只要是启发学生用英语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问题,都是英语教学中启发式的好问题。从更长远看,启发诱导得好,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了思维的方法,最终形成质疑,提问的能力和习惯,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5
一、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量。
设计问题要明确目的,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像能力等几方面入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使学生有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锻炼自己“意志”的体验。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你能想办法验证吗?这样的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说明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比如用滚动法,两个直径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发现直径长的圆周长就长,直径短的圆周长就短。还有的'用绕绳法来证明直径与周长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二、问题要有恰当的思维空间。
大家都知道,问题越大,解决问题就会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越大;问题越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简单,当然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课堂生成就少。我们提倡提“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问题“大”和“小”的关系,处理好问题“多”和“少”的关系,才能使数学课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促进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有利于健康情感的培养。
三、问题要有数学味。
数学课堂问题要围绕数学课的教育目标,应该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漫无边际。在预设数学问题时,往往与我们创设的数学问题情景有关,数学情景的创设就应该服从于问题设计。我们必须处理好问题情景和问题的关系。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6
课堂提问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是通过师生相互交流,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课堂提问是一种刺激,课堂提问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好的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强烈刺激信息,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它使学生定向思考,促使学生注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它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联系教学步骤,加快教学过程。
一、精心设计,触动分析的"神经"
传统的教学是注意课堂提问的,但提问的目的只是把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神经"。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突出基础,围绕规律设计提问
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知,从而在不断的复现和深化中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三、目标指向学生,以调动学习主动性
设计问题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自己要尽可能少讲一些,循序渐进地运用具有本质意义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注意那些虽然认识但从未深入研究的现象,并用问题引导他们自己作出教师想作出的.结论。
四.提问的语言语气,要温和有些挑战性
以前的有这么些问题,语气比较生硬,没有什么引导性,学生站起来之后就是有些害怕,大脑转动的不是到回答问题上去的,以后要学习其他老师提问的技巧性,生动性,让学生主动大胆的回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应该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有时,需要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留心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留心那些表情困惑的学生。还应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课堂环境。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7
针对上一次教研时提出的课堂提问问题,我们交流探讨出几点课堂提问的相关方法,具体说来如下:
一、备课时一定要明确课堂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从哪确定,其实就是备课时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再结合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提出相应的有难有易的问题,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提问的内容要问学生有难度的问题。如果我们课堂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提问就会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刺激学生思维的效果。如果问题太难,又会使课堂陷入死寂的状态,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们的问题设计一定要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反复思量,必须难易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二、上课时一定要区分提问的对象。
课标要求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和层次,提问的对象要有所选择,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根据我带的两个班的情况,我更需要精心思考如何把程度很不一致的学生思维都调动起来,要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可以是个别回答或小组代表回答,或学生抢答;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对我们的“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问题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对于“中等生”的提问可以逐步升级,层层推进,对于学困生则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如基础的生字词等。具有引导性问题要多问程度好一点的学生,锻炼性问题要照顾中等生,鼓励性问题要选择程度不太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课堂才能变成学生主动学习,展现自我的一个舞台,从而使课堂提问发挥其应有的最大的效用。
三、上课时要抓住提问的时机。
初一的孩子还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很多孩子年龄都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这种情况在我带的第一个月的时候,这两个班尤为明显。后来,一当我发现他们走神时我就适时地提问,同时把问题设计到学习内容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这样才能把其飘远的思绪带回来,学生也才能再次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提问时要有适当的态度。
在教学中我们的态度也很重要,过于严肃学生则会有畏惧的心理,不利于全力思考;过于随意学生则会有松散的心理,不利于注意力的集中。所以,教师的态度、表情在课堂提问中也至关重要。我觉得我们上课提问时表情应当亲切、和蔼一些,让学生感到平易近人,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注意运用身体语言,尤其是用眼神、微笑,亲切自然地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论回答正确与否,都不予批评。如果学生答对了,我便用“好,非常好”等进行表扬。如果答错了,我便提示再仔细想想,或者让他们坐下在思考一下,尽力改变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拘谨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积极举手是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不会因为回答错会带来什么不好影响等等。
总之,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我们要不断地发现研究,使课堂提问达到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8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设疑、质疑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已屡见不鲜,但是“问答法”往往容易被贴上“启发式”的标签,误入乱“启”乱“发”或“启”而不“发”的歧途。君不见,许多课堂成了简单的“问答课”:层层设问,处处设问,时时设问,教师反反复复地提问,学生忙忙碌碌地问答,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思考活动的空间能有多少?这类课堂的误点为:一是随意问,口语式、判断式的设问,对不对,是不是,有没有……引来异口同声的回答,造成一种轰轰烈烈的课堂“效应”;二是笼统问,过深、过宽、过泛地设问。如:《本命年的回想》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之间是何顺序?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蓝蓝的威尼斯》: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种美最重要,才使得威尼斯名扬天下?学生难于回答,只好教师“主导”了:想方设法地激励,想方设法地暗示,想方设法地搜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谁是举手答问人?寥寥无几,又况且你的答案,还得符合我的思路,其实这种请君入瓮法并不高明;三是低效问,不乏技巧和难度的设问,学生竟能在第一时间圆满答出,无点拨之功夫,无阅读之耗时,反应之迅速,语言之娴熟,神态之从容,答案之标准,令人叹为观止。自然引来一番夸奖,你好、我好,全都好了。问题是,让学生做不假思索的表面文章,教师不给予阅读上的导引、方法上的指点、思维上的点拨,而乐于舞弊式的暗示,即使能蒙出来,这样的设问又有何益?至于精彩的答问,某些公开课上并不少见。试想,标准式的答问似乎太标准、太流利,难免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纵使学生基础好,头脑聪明,但这无须思考的瞬时答问之功底,真使人不难想到,你这一幕,莫非是一番如此这般“预习”排练后精心策划的表演,送给听课者看个分明,博得几片掌声,赢得一点荣誉,不让人发感想也难啊!假如这番推测有失公允,该又替学生鸣不平了:既然能迅速答出的问题,老师还煞有介事地设问,岂非浪费时间?说穿了,就是用设问的手段,“主导”学生围着你兜圈,好方便教者把自己准备好的货色匆匆灌给学生。究其实质,还是割舍不了老师的'主体地位,用启发式的新瓶,灌装注入式的旧酒,这就是“满堂问”——“满堂灌”的翻版。
我并不反对问答法,相反,精巧的提问是点亮学生智慧之花的火种。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它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确定导向、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为了克服以前“满堂问”的现象,真正发挥提问的语言效应,我们必须切实弄清课堂提问的要求,讲究教学提问策略。这主要有以下三个
方面:
一、从理解课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简化提问。
要把语文阅读课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须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须,弃之不行。因此,需深钻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并使提问体现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回环,发挥理解课文内容
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
课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1、关键点。大致包括:
(1)、教材的重点。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
(2)、文章的点睛点。也即课文内容和中心的聚焦点。这种点睛之笔,往往有窥视中心、统帅全文的艺术功用,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意义脉络贯通。因而于此处设置问点,自然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
(3)、作者的动情点。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
2、疑难点。对课文的疑点设问,自然无需多说。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
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
3、模糊点。这是指造成学生理解时似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9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其核心是设疑提问。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提问,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思想,使所设之疑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我今天从以下两方面谈起。
一、在导入新课时设问
有经验的老师非常重视导入新课的`艺术性,他们往往用设问的方法,照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例如:在《杠杆》一节课的导入时,我引用的是阿基米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一个支撑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然后我提出问题:你支持阿基米德这种说法吗?这种设问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的心里,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抓住模糊点设疑
所谓模糊点,就是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信息反馈,准确地扑捉学生认识上模糊的地方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不同物理量的不同含义。例如:在区分效率和功率这两个物理量时,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这样设问:“效率高的机械做功一定快吗?”然后通过学生的不同回答结合讲过的知识点帮学生分析清楚两个物理量的区别。通过这样的设问,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识别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疑,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10
教学过程:
师: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师:哪位同学起来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生:我想到我们同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生:我想到了我们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生:我想到了我们应该谦虚,不能像铁罐一样傲慢无礼。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成语、谚语或格言来概括你的`想法吗?
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师:一起说!(生齐) 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师:一起说!(生齐)
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师:一起说!
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师:老师也来送给大家一句格言“用左眼看自己的短处,右眼看别人的长处。”谁来重复?
生:(重复!)
师: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写在书上以此来勉励自己。
教学反思:
以上片段是本课将要结束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我不失时机地渗透了积累的训练,并且特别注重训练的实效,学生每说一句就让全体学生跟读。即使老师送学生的格言也不放弃让学生重复的机会,最后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写到书上激励自己。从生说到跟读到写到书上,积累的训练步步深入,扎实有效。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又让学生积累了语言,指导了行为。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11
克服满堂问,就需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所谓的实效性,就是要求问题要有一定深度,让生有思考的空间。同时,问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备课时,真正能走进教材,从而再走出教材,有方向的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实效性。
在听过的一节余应潮老先生所教授的说明文《说“屏”》一课中,他的教学主要环节相当的简单,第一步:让学生自由选词积累,教师给出建议掌握的词。第二步:教师提出本课所设计的核心问题“假如没有这一段。。。”,让生就此话题展开讨论,看似平常的问题,却把说明文的四要素和文章的`内容及其作用,完全融入其中,教学的重点和突破点显而易见。第三步:余老师还与学生共同研读了课文的第一段,以此真正向学生授之以渔。最后,简单的收束了全文。余老师的课,过程看起来很简单,所提问题却少而精练,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阅读指导课,相信是新课改后学生和老师都希望看到的。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12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的知识,掌握生活中的数学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学习的主人。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的策略,是引导学生思维和学生交流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提问的运用的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走向。因此,在教学中,有效的提问手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针对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提问的一些问题:
(1)提问随意性大;
(2)提问不面对学生,自问自答;
(3)提问不给学生思考,匆匆过场;
(4)提问只求唯一答案,不交流学生的想法;
(5)提问只是某些优生专利,多数学生冷场等问题。下面浅谈我对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提问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材内容进行,要课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问题,正确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的提问要做到该什么时候提,提的目的是什么,提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不能随意提那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错误的引导。如在教学《百分率》中提问:我们班的出勤率能不能是百分之百?能不能超过百分之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情况下百分数能不能超百分之百。在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让学生去判断,去理解在生活中的一些百分率的能不能超出百分之百情况。如:种树的成活率问题,花生的出油率问题,经济的增长率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发展,引向生活实践中去,实现数学学习的任务——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问要及时,引导要及时。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及时,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及时让学生思考,由浅入深,层层引导,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不能提早或不给学生思考时间而讲出了答案再提问,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与时间。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往问题的答案方向进行思考,把握好知识点。在教《圆的面积》中,在通过实验的演示后,把圆形变成了近似长方形后及时提问:把圆形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请同学们思考: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哪呢?相当于圆的什么?这样提问及时,再及时进行,学生就能理解圆形的周长的一半等于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长方形的宽,面积就等于S=∏R*R。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圆形面积公式的来源,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提问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难易度要把握。
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的时候方法要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问题要有浅有深,更要由浅入深,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在提问的问题是需要全班回答时,应是绝大部分的学生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会懂的,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提问个别学生的问题,就要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注意到这位学生的数学水平。所提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个人数学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既要不难,无法回答,又要有给他一定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他的`思考,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具体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交流。
课标指出,小学的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中,教师要认识到,提问后回答问题不是某些优秀学生的专利。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特别要对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培养他们勇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能力,对他们回答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评价,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的组织交流,多种意见应归总,形成统一的意见,不能视学生的回答而不见,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信心。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它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进行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是每一位教师要具备的一种能力。提问的方法可以多样,但要精心设计,把握好问题的知识深度和学生的水平程度,及时引导,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13
“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去发现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对于学生来说也已经习惯了“老师问,我回答”的模式。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须再费心思。或许学生还认为一堂课中老师不提问是件奇怪的事,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有些老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解释。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要”。所以,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回答变主动提问,从没有问题变成有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堂课中由教师一个人提问比全班学生都参与提问的教学效果,哪者更佳呢?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14
本期课程《初中语文提问的设计与生成》,主讲教师杨美俊,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教师。听了杨老师的课后,我颇有收获。
正如杨老师所讲,教师在备课时,主问题的设计是不可少的,而课堂问题的设计首先要求老师正确解读文本。教师把文本读懂读透,教师尽可能去揣摩学生在课堂里可能会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胸中有“丘壑”,课堂就活了。
今年春天,县教研室杜主任要求我去龙泉中学讲示范课,我选择讲《那树》。我当时特意把文章多读了几遍,力求读懂读透。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1.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我还要求学生用“那是一棵的树,因为课文第段中说。”的句式回答。这是一个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学生不可能用“是”或“不是”来做简单作答。
这样,学生就必须在全文中搜索答案,要么用原文回答,要么简单概括作答。我认为,学生认真做完本题之后,会对大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事实也确是如此。
主问题:2.人们对不同时期的大树态度如何?
要求学生用“我认为人们××(感激……)大树,因为课文第段中说。”的句式作答。这也需要学生逐段看课文,学生认真回答本题之后,会把人们分成赞成砍伐、漠视(也就是无所谓)、不赞成砍伐三类。
在那次示范课上,这两个主问题让学生观点得以表现、情感得以流露、表达能力得以锻炼。从这个意义上讲,好的`课堂提问对语文教学而言,真的是功不可没。
是啊,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15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提问,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心智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通过设疑,解疑和反馈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的课堂提问艺术,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一,简明精练地提问,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简明精炼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能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二,难度适宜,逐层推进,点面结合的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1提问的难度要适宜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不能是简单的让学生简简单单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于“非”的判断中必然的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
2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逐层推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3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点面结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是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堂的教学反思03-15
教学课堂教学反思03-06
课堂教学反思04-25
课堂《春雨》教学反思07-21
课堂音乐教学反思11-12
《颐和园》课堂教学反思11-29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10-13
背影课堂教学反思09-27
课堂的教学反思(15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