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8 18:01: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白杨》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杨》教学反思集锦15篇

《白杨》教学反思1

  一、注意采用,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方法。

  出示课题后,师:预习了课文,同学们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边出示课件――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边说:这就是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情境的创设,将白杨与它生长的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让学生对白杨有个初步的印象,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课文的重点。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让师生在上课之始,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二、把重点、难点用直观的图例展现出来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白杨》教学反思2

  要说曾经教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我想说说曾经一次教《白杨礼赞》,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逐段的阅读,逐段的讲解,从句到段,层层分析,基本上能分析上的,都关注了,感觉课堂满满的,学生的笔记应该是记了一大堆。心想,不管考哪里,我该教的都教了。现在想想,觉得好笑,这应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吧。有时候语文的教学不是“教了什么”“教会了什么”。

  如果要我重教,我可能会很偷懒:1、除了读还是读;2、从题目入手提问,“题目的中心词是哪个?(礼赞)礼赞是怎样的一种赞?是什么让作者忍不住给这样高度的赞扬?那是怎样的白杨?仅是在赞白杨吗?这是在言怎样的一份情,表怎么样一份意?这是怎么样手法呢?”通过围绕一个“赞”字来串讲全文,用时15分钟,多余的时间,再读课文,再读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情感等。3、赏读背诵你喜欢的'句子。也许这样的方法,不能面面俱到,但保护的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也解放老师吧。

《白杨》教学反思3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实际的联系。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回顾《白杨》一课的教学,我作了一番反思。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其次,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先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仅在于甄别选拔学生,更在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努力地思考,更大胆地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再次,注重朗读的指导与合作学习。在处理课文难点部分,我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去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分组合作学习,文章难点慢慢地化解了。例如,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的'方式。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很快能提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在学完这一自然段时,一学生又提出一个疑问:前面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时,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从学生的提问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读书,在思考问题。通过朗读、熟读、反复读,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自主学生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悟了文章的主旨。

  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1自然段中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以至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能够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白杨》教学反思4

  《白杨》从课题看,这似乎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其实作者是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先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突出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想象它“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白杨》教学反思5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突出的亮点有三个:

  一、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对建设者产生内心的敬佩。

  (1)课前搜集大量丰富的资料和图片为理解课文做铺垫。首先让学生查询戈壁滩环境恶劣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有所了解。如,大戈壁的气候差,水资源缺乏,蚊子多,建设者们住在地窝子里等等,学生能够充分地运用好这些资料为学习白杨和建设者们的精神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其次让学生搜集关于建设者们的资料,如开采克拉玛依石油、修建新疆水渠、孔繁森、王进喜以及太多建设者们感人事迹的资料和图片,在第二课时的拓展中,孩子们均能联系新疆环境恶劣以及建设者们无私奉献去体会,内心对建设们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2)音乐的渲染、照片的升华,感情的朗读为深入感悟课文做基石。特别是在最后升华的时候,我播放的一组大西北今夕对比的照片让学生来欣赏,非常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因为有了建设者们用辛勤汗水默默无私的奉献和浇灌,曾经荒凉的茫茫大戈壁,如今才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让学生心灵受到了震撼和启迪,很多学生举手纷纷表达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如,有的学生这样说:“建设者们,没有你们夜以继日的忘我劳动,新疆也不会那么繁荣,你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青春。我由衷地感谢你,敬佩你。”

  二、开放式拓展阅读开启学生丰富的思维。

  当前语文教学提倡主题阅读,在这一节课中,因为白杨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故此我也给学生在课堂上推荐阅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艾青的《帐篷》,另外一篇是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帐篷》采用集体阅读,分别发表自己见解的方式,这首小诗歌我改变了以往的拓展阅读方式,我没有给学生固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习,而是让学生看着大屏幕自己阅读后进行交流,交流的主题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我没有想到的'是,反而在老师没有设定大问题下,学生自由表达的思想更是深入,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像帐篷一样的建设工人,他们随时顺应祖国的需要,修筑铁路,建筑楼房、开垦大坝等等,为国家的建设甘心情愿地付出。而另外一篇《松树的风格》我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式学习,阅读效果也非常好。所以,我就是在想,我们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想让学生喜欢阅读,用自己的方法学会阅读、爱上阅读。那么,只要我们老师在阅读中努力地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语言充分地表达出来,学生能在老师课堂语言魅力的引领下养成一种阅读的好习惯,又何必局限于为学生拓展什么样题材的文章更适合呢?写人、写景、写事,哪怕是小说、散文又有何妨?

  三、等待孩子的发言,相信孩子的能力。

  学生小组到前面汇报交流的时候,雷霆小队的李博同学在谈及第十五自然段中爸爸的神态变化“微笑”一词,他体会到爸爸的心愿是“为了让孩子感受新疆的艰苦,从而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当他这样回答的时候,我就一愣,李博同学跑偏了,爸爸的心愿根本不是他说的这样,而是他相信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所以爸爸微笑。这个时候,我并没有打断孩子的发言来往正确答案上引导,而是继续倾听孩子们的继续发言,又两个学生又补充后,突然坐在第一个座位上的王伟琦同学又提到了爸爸“微笑”这个词语,这下他的感受是完全正确的,我感到很欣慰,于是我让王伟琦同学把自己的书放下,回过头再把自己说的重复一遍,之后我走近了李博同学,问他:“李博,这回你明白爸爸为什么微笑了吗?爸爸的微笑真正目的不是让孩子们感受新疆有多苦,而珍惜他们拥有的幸福的生活,而是爸爸自信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一定可以为新疆贡献自己的力量……”李博点点头,这回他明白了。

  在课堂中,我们教师真的不能轻易打断孩子的发言,哪怕他的发言是错误的,我们教师也应该学会耐心地等待孩子,让孩子和孩子之间发现问题,产生分歧,当问题引起争执的时候,不正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刻吗?给孩子们一个积极去探索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孩子们铭记知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课中我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前积累关于赞美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小主持人只领读了一遍,而且出现了读音上的错误,我只纠正过来,没有让学生自己再练习朗读和巩固,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准确并记住。

  2、切入研讨主题之前做的铺垫过多,花的时间过长。我先以白杨特点入手,让学生回忆,之后指导朗读描写白杨那一段话,又引导:“爸爸仅仅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最后才引到爸爸的心愿这个主题上。教学时可以将复习那段文字,并指导朗读省略掉。

  2、教师依然不能充分放手。学生四人前面汇报时,学生在交流第一个心愿的时候已经补充交流很到位了,而我为了不冷场,还想重复学生的话,老师完全可以只说让学生继续交流即可,充分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多给孩子们空间进行表达。

  3、教学机智不够。当学生相互补充完“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这一部分时,我说:“孩子们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你们都搜集了哪些建设者的感人事迹呢?”虽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我拽到了交流建设者感人事迹上,但是我的问题问得特别愣,似乎没有给学生一个思维的转折,其实当时我的过渡语本来是“孩子们不知道诶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但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更会知道,在戈壁滩这片土地上,原来有那么多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默默无私地奉献着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你们知道哪些建设者的感人事迹呢?”如果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机智能再灵活一些,可能无需老师紧靠着备课时的台词去引导学生,而是能够做到随机应变。

  4、评价语言偏激。王傲同学在我出示建设者挖水渠图片后,主动站起来又补充了了好多他所查阅的建设者建水渠的资料,说明了建设者的艰辛,我当时很激动这个孩子居然知道这么多知识,随口评价他:“你懂得知识真丰富,爱动脑,爱思考,你真是一个完美的孩子!”当时我就觉得这样的评价真的很偏激,一方面孩子怎么可能是完美的,另一方面,在王傲身上真的存在着字迹潦草,落实到书面上不用心,句子都不通顺的现象,所以我那样的评价真的是不够正确的。当时如果这样评价:“王傲同学的发言总是这样精彩、准确,如果落实到笔头上也能这样的精彩和准确,那样你就更完美了。”

  总之,教学无止境,只有不断成长,才可以让自己的课堂更完善。坚持自己的有点,改进不足,继续努力!

《白杨》教学反思6

  《白杨》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热情歌颂他们不但把自己奉献给新疆,还为边疆培育下一代建设者的精神。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心,进而学习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学生在学习《白杨》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写景状物文章和写人记事性文章,能过通过抓住景物描写领悟景物特点,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但是,对于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学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文本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所以还没有相应的概念和学习方法。此外,这篇课文歌颂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对于当今生活无忧无虑的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对“爸爸妈妈”为什么自愿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可能会留有疑问,也就很难对“建设者”产生赞美和敬佩之情。要做到语文教学的“彼时彼地彼人”,所以我带领学生把当时的背景做了补充。

  纵观本教学设计并结合实际操作,细细反思,发现在实际操作的预设上还有些需要弥补。首先,我在本教学设计中力求做到,切实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但实际的细节设计中,我却没有反应出具体的引导和操作方法。我想针对此问题,我还应在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前提下,更多的预设出一些形成性评价的语言,其实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会产生飞跃。利用形成性评价语言,师生就文本学习进行和谐而平等的对话,教师顺学而导,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最终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此外,在让学生自主结合资料理解15自然段,进而处理“爸爸的心”这一部分时,我的考虑还不够细致。《白杨》这一课的写作时代离学生很遥远,其背景资料也很多很复杂,而就文本自身而言又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它是作家对当时社会乃至国家的一种挚诚关注。对于这样的一篇文本,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就很难,要准确地运用其帮助深入理解对文本就更难,那么,教师在预设中就应事先根据学生情况,预测到学生收集运用资料解读文本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由教师预设一些问题或给予一些资料的补充,让他们的探索之船在教师不着痕迹的保驾护航中,驶向胜利的彼岸。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还需要时时地提醒自己,以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为己任,精心预设,上下求索,努力缔造生动和谐、平等对话的优质课堂。

《白杨》教学反思7

  1.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主要包括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情感变化,欲扬先抑;借助背景,总结升华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环环相扣,符合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尤其是主问题的设计,更能促进学生的探究和思考。比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个主问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从文中找到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对白杨树有了整体认知,白杨树的形象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再体会开头的境美,对黄土高原下的'白杨树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前后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2.注重朗读与品味语言的结合。本课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必须注重朗读的训练。朗读不仅是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体会白杨树外形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词语重读,比如“力争”“绝无”“一律”“绝不”等。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休会到白杨树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外形特征。学生在体会白杨树神美的环节,让学生抓住四个反问句反复朗读,学生的情感迸发出来,深刻体会到白杨树的精神和意志。朗读带动了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朗读中触摸语言、赏析语言、涵咏语言,在朗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师生的语言呈现出螺旋式地上升,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素养,达到“师生一心,教学相长”的理想

《白杨》教学反思8

  本次微课教学时间9分钟,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借白杨歌颂像白杨一样不择环境、不惧困难,坚强执着、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情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四年级课文《落花生》出现过,孩子们对“借物喻人”有所了解,但大多只能只言片语的道出个大概,并不熟知。鉴于此,在本节微课中通过回顾学习、精读文本、归纳方法、拓展练习等方法,去帮助孩子们更好掌握理解这种写作手法。

  1、复习导入,揭示主题。通过回顾《落花生》这篇课文中作者借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像花生一样,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想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明确:“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一种人的品格。这样的导入既能直接进入主题,使学生明确本次微课的学习内容,又对“借物喻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精读文本,感悟“借物喻人”。微课中,通过品读三个重点句去感悟整篇课文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归纳方法,小结运用“借物喻人”的要点:

  (1)抓住所描写的“物”的特点;

  (2)分析“物”的形象本质;

  (3)找出“物”与人的相似处;

  (4)感悟“物”与人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感情。通过归纳梳理,学生明白在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时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么样的人。

  4、拓展练习,加强巩固。这个片段挖掘生活中有象征意义的.自然物,让学生着眼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莲花、蜜蜂、青松等,训练学生养成行文前思考的习惯,思考事物背后的象征意义,学会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

  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孩子们将对这一手法将不再陌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手法,相信如果能做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身边事物,发掘其象征意义,叙事中逐步揭示事物深意的话,就能熟练将“借物喻人”运用于作文中。

《白杨》教学反思9

  经过一天的准备,怀着紧张的心情终于结束了这堂课,课程结束,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一堂课下来感觉很不顺畅,从没有这么失败的体会,回顾整堂课,听着王老师和杨主任的点评,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成长中自然有坎坷和荆棘,时常反思,努力改变,不断进步。反思如下:

  一、课堂形式是为课程服务的,灵活掌握。听着杨主任的这句话,我突然有所感触,课改后,有些内容不需要过多的交流和展示,很多时候变成了为了形式而展示,本末倒置,特别是在识字教学部分,怎样掌控好时间,怎样进行有效的展示,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二、讲究方法并落到实处由于时间关系,本课的学习重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处理很仓促,没有落到实处。王老师特别提醒我:你一定要给学生以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有几种方法,你要解析给学生,并让学生将这一训练点落到实处,同样第一课时既然主要是让学生读,那就要在课堂最后环节进行总结时告诉学生读的方法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语文教学要抓住训练点,讲究方法并落到实处,比如朗读如何做到流利?流利的`标准是什么?

  三、规范并指导学生交流、展示、板书的各个环节。交流时规范用语,板书时如何把字写得又快又好,每一个细节都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一堂课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但是却收获很大;虽然很失败,但是却是一种磨砺;虽然感觉很遗憾,但是却让自己成长;虽然没有给学校争脸,但是却得到了校长和主任的安慰和鼓励。很温暖,很幸福。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很喜欢这句话,以此勉励自己。

《白杨》教学反思10

  案例背景:

  通过学习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孩子们理解白杨具有高大挺秀、无私奉献、顽强不屈的精神;通过剖析父亲的表白,知道父亲就是一位像白杨那样为祖国西部建设奉献所有力量的西部建设者。接下来的片段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西部建设者的伟大。他们的伟大不仅仅只体现在奉献自己上,还体现在奉献自己的子孙上,这是本文最感人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情感宣泄口。

  教学片段:

  大屏幕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爸爸为什么笑?

  生:看见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这有什么好笑的?有特别的原因吗?

  生:在他的眼里那些小树就是他的孩子。

  生:对,他的孩子在风沙里成长起来。风沙指的应该是新疆,那里的环境很恶劣。

  生:哦,难怪爸爸要让自己的孩子那新疆读书呢?原来他是想让他的孩子也为新疆做贡献呢!

  师:那那棵高大的白杨呢?那又代表谁呢?

  生异口同声:爸爸!……哦,还有妈妈!

  师:孩子们,再想想。西部建设者只有课文里提到的爸爸、妈妈吗?

  生恍然大悟:应该是所有的西部建设者。

  师:请同学们把语言组织一下,把大树、小树、小树在风沙里成长起来所代表的含义都给说一遍。

  生:大树应该是所有的西部建设者,而小树就是所有西部建设者的孩子啦!

  生:原来,爸爸想让他的孩子也为西部建设做贡献哪!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白杨就是千千万万西部建设者的化影,他们为着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着自己的一生,甚至奉献了他们的子孙。曾有作家写下这样的话语(大屏幕出是示:奉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了终身献子孙。)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吧!

  很明显的,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声音里透露出了感动,许多女孩子的眼里,露出了闪闪的泪花。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鼻子酸酸的,我被西部建设者的伟大精神感动了。

  生2:我仿佛看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他的儿女却仍然在为西藏的建设而努力着。

  ……

  师:那么,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吧!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有“沙沙沙”的写字声,偶尔还有轻轻的啜泣声。我知道,他们沉浸在感动中,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这次的随文小练笔,篇幅不长,却是孩子们最真的情感。我所期待的“情到深处文自流”的美好境界居然就这样产生了!)

  学生练笔集锦:

  敬爱的西部建设者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荒凉的戈壁在你们的努力下,散发着勃勃生机。你们的无私奉献让我感动,你们那“奉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将一直鼓励着我,好好学习,将来也为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杨子豪 12岁 五(2)班)

  西部建设者们,我想您的孩子肯定也会像您一样,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让戈壁不再荒凉,你们的愿望会实现的。

  -----(王雪玉12岁五(2)班)

  我的小姨就是一位支援西部的教师,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很多大学校都抢着要她,但小姨却报名去了西部,所有的家人都反对,我也觉得她很傻。学了《白杨》后,我才明白了小姨的心愿,小姨的行动不是傻,而是伟大,我觉得自己好惭愧,以后我再也不说小姨傻了。

  ------(张丰群12岁五(2)班)

  看着这句话,我仿佛看见了上一辈的建设者们慢慢地老去了,他们的孩子慢慢地成长起来,有的挥动锄头,开垦着荒地;有的埋头研究,创造了许多奇迹;还有的辛勤耕耘,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想着想着,鼻子一酸,我感动得哭了。

  --------(蔡福猛12岁五(2)班)

  看着这句话,我忽然想到了他们的.父母。我想他们的父母肯定已经白发苍苍了,肯定希望可以天天看见自己的儿子、孙子。可为了西部的建设,父母们牺牲自己共享天伦的机会,甘愿承受思念亲人的痛苦!西部建设者的父母同样很伟大。

  ——(李 静13岁五(2)班)

  反思: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丁有宽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经常会组织这样的随文练笔,以期待“相得益彰“的美好境界。但令人遗憾的是,写出来的片段总是不能拨动我心里的那根弦,而这次却轻而易举地达到了。

  于是,我又一次回顾着这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从导入到理解父亲的话,从理解父亲的心到明白所有西部建设者的伟大志愿,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看见高大的白杨,孩子们感动了;看见伟大的父亲,孩子们又感动了,看见西部建设者的无私,孩子们更感动了。一次一次地感动,排山倒海般涌向了孩子,孩子们的情感之弦不断地被拨动着,表达的愿望不断被激发,“情到深处文自流”也就无可厚非了。通过反思,关于随文练笔,我形成了以下想法:

  一、找准训练点,“点点生花”

  找准训练点是一次成功的随文练笔的前提。语文教材内涵丰富,只要教师认真地研究,细心地挖掘,总可以从课文中寻找出随文练笔的有效结合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为语文老师提供了许多的空白点,如《白杨》中可利用的空白点就有很多。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我们可以充实文本内容;理解文中的三个“只知道”,我们就可以拓展文本的内涵;理解“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时又可以顺势延伸学生的情感。我们应该“潜心会文”,根据文本的思路,寻找课文中能激发学生倾吐欲望的矛盾点、空白点、悬念点,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化、对学生情感进行延伸,对课文重点段落进行仿写……我相信只要找准练笔的训练点,就不难“点点生花”了。

  二、品位课文语言,积淀情感

  随文练笔的重要前提是先品位课文语言,从文本的语言中提炼出情感。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品位语言,提炼情感,都得从文本出发,用自己独特的感悟,从文本中寻求共鸣,寻求情感的归宿。这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步步内化的过程,所以随文练笔之前的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因而,课前的挖掘教材,就成了重中之重了。案例中我的意外收获,正是因为有了练笔之前,环环相扣的阅读理解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台阶,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到高峰时,随文练笔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宣泄自我情感,厚积薄发

  “为文者,情动而辞发。”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随文练笔也应该符合这个要求,那么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呢?就从孩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中来,而孩子们的理解与感悟却少不了老师的引领与导航。学生的情绪一次次被调动,心灵一次次被撞击,共鸣之花也就瞬间开放,在内心澎湃已久的情感瞬间爆发,喷薄而出。于是乎,奋笔疾书,化情感为文字。于是,文字也有了呼吸、有了色彩、有了生命。

  总而言之,进行随文练笔时,必须抓住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必须做好练笔之前的铺垫工作,必须激发出学生最质朴的情感,只有这样,随文练笔才能为我们内涵深远的语文课堂穿上一件质朴的外衣,才能让学生笔下生花!

《白杨》教学反思11

  《白杨》一课,系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美丽的西部》主题的第3篇课文,文章主要表达了对扎根在西部边疆的白杨的热情赞美,以及对扎根西部边疆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们的深情歌颂。文章通过父亲与子女的语言对话描写,层层提示了白杨的高贵品质,让年幼的子女了解到白杨的生长特点,并且暗示启迪孩子们甘愿做白杨精神的人,不软弱不动摇,坚强无畏地在西部扎根、成长!

  为更好地完成课文教学目标,在授课中我首先安排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前调查白杨的一些资料,并在课始让学生做了充分的交流,学生说得比较笼统,大都是高大、笔直等特点。我又迅即在课件中展示了白杨的部分图片,让他们了解到了白杨在西北荒漠地区还具有抵挡风沙、保护环境的作用。直观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直到了鲜明的教学效果。

  为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思想与内容,课堂中我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感知朗读领会课文梗概,如配乐深情朗读理解爸爸赞扬白杨的'一段话,更加成功的是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模拟扮演爸爸和可爱的子女,让学生入情入境感悟式的读,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在指导朗读上爸爸的话要深沉,要充满期望,子女的语气要满含着好奇与疑问,要体现出孩子们的天真与可爱。

  本堂课真正上出了语文味!课文的末段刻画了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为此这让学生充分朗读后,设计了一个问题:“从这段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张宇航同学一向才思敏捷,他郑重的回答到:“老师,通过这段话,我感受到了爸爸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儿女!”我转得也快,立即忙问:“说说看,怎么会读出疼爱呢?”宇航说:“那高大的白杨象征着爸爸,几棵小树依在大树旁边,多么让人感动!这是爸爸对子女的爱,不管风沙多大,爸爸总会与子女们在一起!”未等话音落下,全班响起阵阵掌声!

  本课还值得一提的是写法的领悟,作者袁鹰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歌颂了西北边疆默默无闻的建设者们,为此课外作业我设计了让同学们学习这一写法,借物喻人去描写一种事物以此歌颂一部分可歌可泣的人物。

《白杨》教学反思12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

  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

  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

  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白杨》教学反思13

  《白杨》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的介绍,通篇没有出现一个类似“建设者”的字眼,但是字里行间无不是在写边疆建设者,无不流露出对那些抛弃大城市优越生活,义无反顾奔赴荒凉之地开垦者的赞美。远离那个特定的年代的现在孩子能理解这些吗?能透过这些文字的表面去挖掘其潜藏的`内涵吗?为了让孩子们不是硬生生的把“托物言志”等相关字眼写下来,在课堂上便紧紧抓住白杨和爸爸等人生活的共同环境不放。白杨的生长环境文中都有交代,孩子们也能很快就能概括出“荒凉、气候恶劣、不毛之地、人迹罕至”等特点,再根据文中相关词语轻而易举就能得出白杨树生命力强、不惧灾害等品质。在此基础上,再把话题引到爸爸及其同事身上,他们和白杨有着相同的生存环境,自然也就和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切也就水到渠成。

《白杨》教学反思14

  《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以下几点:

  一、抓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中,应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采用“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心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再次应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要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即找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等到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这段文字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让学生用这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可放手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白杨》教学反思15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典型课文,讲课时,我先让同学们回忆前段学的课文《落花生》。回忆后再学习这篇课文,这样,孩子们对借物喻人的写法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白杨》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援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

  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并用一两句话评价边疆建设者。学生通过交流资料,对边疆建设者有了初步了解,让同学了解了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到了建设者们开发西部的豪情壮志。在学习课文中,作者借白杨特点喻边疆建设者就降低了难度。

  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设身处地心领神会。针对这一难点,应引导学生抓联系,合作探究文体,让学生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以学生读、悟、问、议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先自读自悟,再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最后小组合作交流心得。老师做适当的点拨。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重视了学生的读,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学习课文,切忌把课文上成品德课。

  最后,我给学生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等借物喻人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中,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白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反思04-03

《白杨》教学反思03-29

白杨教学反思06-05

白杨教学反思06-14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11-02

人教版《白杨》教学反思11-02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03-26

白杨教学反思 [推荐]07-05

白杨教学反思(精选3篇)04-02

白杨教学反思15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