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9 19:34: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晏子使楚》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集锦15篇)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晏子使楚教学反思。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运用自己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争辩,不但维护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反而将了楚王一军,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一、成功之处

  1.注重体验,读中感悟

  文中三次斗智,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了第二次斗智上。为了引领孩子感悟晏子机智、勇敢的品质,我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地品读句子。让孩子理解“神情句子”。告诉孩子们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2.切身体验,有感而读

  请孩子们抓住晏子的神情描写以及楚王“不怀好意”的笑,体会晏子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视。

  3.创设情境,再感而读

  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多层次地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剧,为学生营造一个角色体验的言语场景,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话语情景中学习表达技巧,领悟表达智慧,教学反思《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4.渗透学习方法,并贯穿课堂始终

  首先,初读课文后我给学生提供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目的是渗透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运用。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看板书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时就能水到渠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能用课文的句子来解释词语,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都引导学生尝试去找可以理解词语的句子,尽量让学生感到学习古文不是那么的枯燥,且让学生饶有兴趣。

  二、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我只做了侧重处理,并没有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自学第二次练习眼力,也没有让学生去比较感悟的设计,如果把这两段在学生学完重点语段之后呈现,并进行比较,学生应该不难感悟其表达上的特点。这样,语文味就更浓了。

  三、改进措施

  1.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兴盛使用工具书、资料库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探索发现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3.在教学方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4.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是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总之,这节课我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感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课堂的朗读依然少了点声音,少了点感觉,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要力求多多实践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研究和探索。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会写18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区分“乘机”和“趁机”,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通过补充、比较等形式品读晏子语言的巧妙之处,感受他的能言善辩和爱国热情。

  3.关注提示语,揣摩人物的内心,读好晏子和楚王的对话。

  4.渗透古文,了解“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3个成语的出处和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指名读;强调“子”的读音,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读准“晏子”;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请你简单介绍(齐国、大夫),再来读一读“晏子”。

  2.“晏子使楚”指得是?(晏子出使楚国)齐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理清脉络

  1.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打开课本读一读,读准字音,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给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2.交流

  1)检查词语

  春秋 临淄 敝国 大夫 大臣

  乘机 侮辱 规矩 淮南 枳 柑橘

  读准字音;质疑问难,强调“乘机、趁机”的区别;齐读

  2) 起因(1、2)

  经过(3、4、5)

  结果(6)

  三、概括起因、结果

  1、媒体出示,指名读“起因”,强调“乘机”的读音。浓缩成一个词表达(侮辱)

  2、指名读“结果”,也浓缩成一个词表达(尊重)

  3、侮辱和尊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内楚王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故事的经过部分。

  四、研读晏子的话语

  1.自由读3、4、5自然段,楚王三次分别怎样侮辱晏子的?随机指导朗读楚王的话

  2.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身为齐国大夫的晏子又是如何应对,如何反驳的呢?找出晏子说的话,媒体出示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3.自由读一读,请你用一个字来评价一下晏子的这些语言?妙、棒……

  4.这些话到底妙在哪里呢?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一翻。

  1)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l指名读,说说妙在何处?

  l我们把晏子的言下之意补充完整的话: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如果 ,那么 。

  l晏子为什么不把话说透呢?(作为大使说话既显得彬彬有礼,又让楚王不得不打开城门迎接,绵里藏针……)

  l感情朗读这句话。谁来当当晏子再读读这句话?

  2)“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l第一句话告诉楚王齐国人多,比较一下省略中间部分后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晏子一次次举例夸张的手法,更加说明齐国人多,让楚王信服。有感情读。

  l第二句话为自己最后的.反击准备了一条退路

  l第三句话通过先贬低自己贬低楚国

  l出示提示语体会

  l感情朗读整段话

  l只好陪着笑,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四、总结拓展

  1.通过上两次的较量,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进一步体会晏子说话之中的妙。

  2.古今联系

  《晏子使楚》是根据《晏子春秋》改写成的,本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录的,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才把它翻译成白话文。现在老师摘录了其中的一句来考考大家,出示: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1)师读,

  2)你会读吗?理解,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3)找一找文中相对应的语句。三个成语相对应的意思说一说。“比肩继踵”也说“摩肩接踵”,讲解3个成语的出处,来自文言文。

  4)写在文中相对的地方。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3

  今天,学校高年级组推门听课活动在我们班进行。上午的第一节课,我执教了课文《晏子使楚》。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课前备课时,通过反复研读课文,我发现课文中主要围绕两个词语来说的:侮辱和尊重。在此基础上,一个问题随之诞生: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侮辱晏子,但最终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呢?循着这个思路,我再挖掘课文,知道其实这是因为晏子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和他的爱国情怀征服了楚王,让楚王对这个身高只有五尺的齐国大夫刮目相看。那么,我们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一点的.呢?晏子的话为我们揭示了答案。思路清晰以后,我就按着这个思路设计了我的导学案,并制作了相关课件。

  课上,依据导学案,我引导学生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了解了晏子,知道了课题的意思;接着,学生对课题质疑,其中拎出两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即:晏子为什么出使楚国?晏子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既让学生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检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并由此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去读晏子的语言,体会晏子语言的特点。此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品,自己悟,自己说。本以为学生说不出所以然,哪知,是我低估了他们,他们分析得头头是道,还有许多地方是我课前所未想到的,预习相当到位,真是惊喜。而且,课上学生们居然是妙语连珠,看来,平时的阅读积累工夫没白瞎,收获还蛮大的。

  当然,惊喜之余,课下再次反思这堂课,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比如:方老师给我指出的,如果在学生汇报对晏子的话的感悟时,教师能用自己的话小结一下晏子语言的特点,就能为学生后来总评晏子语言的特点提供一个拐杖:还有本节课上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教学之路很漫长,但只要不断学习,就会进步。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4

  “同上一节课”,同样的教材,不同的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无定法”的教育原则,可谓异曲同工,百家争鸣,给我们每一位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借助这次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契机。

  这一次我们四年级同上的是《晏子使楚》这一课,我觉得人人在课文的处理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落脚点,我从中获益匪浅。张宗芳、毕夕红、邹向荣老师的课,围绕重点、提纲挈领,体现了老教师驾驭教材的柔韧有余;许芳、宋修美老师的课,层次清楚、直奔主题、语言朴实,给人的感觉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孙秀丽老师的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学当中注重了读的训练;谷芳菲老师的课,注重了课内知识向课外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音乐的'魅力。

  回顾我在教授《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采用了整体把握──思考领悟──深入探究──迁移运用四步进行,教学中紧紧抓住“侮辱”和“尊严”两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体会晏子作为齐国大使“谦而有礼”“据理巧驳”的的聪慧和机智,同时利用朗读、模仿有关楚王的语言、动作、表情上的被动和尴尬进一步反衬出晏子的针锋相对中的游刃有余。

  但回过头重新审视这堂课,我觉得自己有些地方做得不是很得当:在学习晏子和楚王的三次针锋相对中只是注重了晏子机智灵活的辩论和反击技巧,忽视了晏子不卑不亢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使晏子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高大,使课堂的教学环节衔接的不够自然和谐。

  学习对比之余,我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总是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是不是平时墨守成规多于虚心求教?是不是经常守着一方浅洼忽视了要多方疏通渠道引进源头活水?结论是兼而有之,我不禁汗颜了。特级教师于绮老师曾身有体会地说“教师每天都在吐出知识,如果不及及时吃进新知识是不行的。只要处处做有心人,抱谦虚的认真的态度,不但看书时可学,即使走路、交谈也无所不学。”这不正是针对我所说的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还能执迷不悟吗?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5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计策,一一加以反驳,从而有力地回击了楚王,维护了个人和国家的尊严。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驳,构成了整篇文章的三个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驳,合乎逻辑,言辞有力,同时也鲜明地展现了晏子智勇双全、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的形象。每一次交锋都以楚王失败告终。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从学生学情来看,《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遥远,但是学生对历史故事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文章中的思辩之美,仍给我们留下了亲切自然的感觉。

  但本课的学习光是兴趣是不够的.,学生感兴趣的仅是精彩的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对10岁的孩子来说,故事深远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的特征却不好把握和理解。

  因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晏子所处的历史背景,关于晏子其人的各种情况作一些了解。学生的交流也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提高的过程。从课堂上学生交流的情况看,学生收集的资料还是比较全面的,这为后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我认为,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经过引导及发兴趣,多数学生读得较好,而且读得入情入境,特别是“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读得比较传神。

  在本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有针对性,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兴趣,比较成功。这其实是我在语文课上一直追求的状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尽可能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会坚持做下去。

  在这节课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片断想象的环节,请学生想象齐王给晏子设下庆功宴的情景。使学生受到启发。思维得到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所以我让他们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齐国小记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我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6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篇课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体会语言的魅力。文章中晏子的话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晏子的语言的.巧妙,并从中体会晏子的人物特点。

  我觉得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楚,抓住课文主线统领全篇教学。在狂妄自大,咄咄逼人的楚王面前,晏子是如何赢得楚王尊重的这一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展开学习。

  2、设计问题精简,突出重点。学生能根据学习提示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画出重点句段,通过品读句子并进行深入的理解,从中明白晏子说的话的意思,从而理解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3、 注重对重点词、句的挖掘。如晏子说齐国人多的那一段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教学时出示古文让学生把古文中的三条成语带到原文中分清各指哪句话。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积累了语言。

  二、教学中的不足:

  1、 在文章的写法上应该加强指导,文章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好在哪里应该组织学生讨论或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2、学生的朗读不到位,好的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所以没有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自己没有做好引导示范的作用,当学生的读体现不出人物品质时,明知问题出在哪,但我还是蜻蜓点水的提出了朗读建议便匆匆而过,如果此时我大胆的施展范读技巧,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欲望,学生也会大胆尝试,朗读效果也会转好。

  我想,教与学的经验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的在教学中总结自己的收获,逐步地改变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的教学才能够日趋完善,才能真正做到有效。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7

  上周五,我和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到孙桥小学参加区里的教研活动,听了两位教师的展示课,收获还是很大的。

  为了让教师更完整更全面地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此次活动特意请两位教师在同一班级进行《晏子使楚》的第一第二课时的教学活动。

  从此次活动中可以学习的有:

  一、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重点是学习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针锋相对,智斗楚王的过程。老师新授时在总体了解了课文后,就直奔主题,问:楚王几次侮辱晏子,分别在什么时候?然后请学生读课文,抓重点问题“楚王是怎么做的?晏子是怎么做的?”展开教学。学生学习的思路清晰,学得明白。

  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教学楚王和晏子的三次交锋中,教师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教师抓住了这个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一声冷笑,一个眼神,学生学得不亦乐乎。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地去读课文,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相信这时候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语文学习中的。因此学生们能读出楚王的趾高气扬、骄傲自大及对齐国的蔑视和嘲讽;能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聪明、不卑不亢。通过朗读,通过表演,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

  三、引导学生理解言外之意

  在三次交锋中,晏子和楚王的话都有言外之意,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重点句子,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能抓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通过学生读、再读,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如两个“水土不同”。前一个指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而后一个指人成长的人文环境。课堂上学生很好地体会出来了,这个练习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四、增加历史文化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很注重历史文化知识的渗透。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告诉学生晏子的“子”不是真名,而是指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敝人”,在文中是指自谦,而往往越有学问的人,越发谦虚。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晏子使楚的原文呈现给学生看,将古代真实的记载告诉学生,并让学生在古文中积累成语:“张袂成阴”、“挥汗如雨”和“比肩继踵”。这样的语文课让孩子兴趣盎然,让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非常向往,也许这就是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了。

  出去听课,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积极反思,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打开思路,不失为自身学习提高的一条捷径。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8

  人总是在实践中成长,在学习中感悟,在反思中收获。《晏子使楚》这篇课文的讲授,让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又有了一定的收获。在此作以下几点反思:

  第一,反思课文内容需要让孩子们掌握什么?

  《晏子使楚》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重点在于体会人物语言的魅力。为此,本文应重点体会晏子的语言魅力,课堂上引导孩子们理解“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派到这里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等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说话注意分寸。

  在朗读中体会人物语言的精妙,感受人物特点。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句子;反复朗读,读懂句中含义;抓重点词,深度品读句意;适当想象,合理分析,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几个教学环节,与学生共同探讨,了解人物语言精妙之处。

  第二,反思备课中不充足的地方。

  本节课在备课中充分关注了课文中的重点部分是什么,并在教学环节中着重侧重晏子语言的.教学环节。但对学生的预设仍旧不是特别充分,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思维空间的局限性,如在品读“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对提炼关联词“只有……才……”的理解并不深刻。所以教学环节有些地方还是有所欠缺。

  第三,反思课上的不足之处。

  1、语文课应以读促悟,本节课读书的环节也不少,但学生们读书的效果并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大部分读书的环节更像是为了读而读,没有清晰的读书目标,作为教师对学生读书后的评价给予的并不及时。

  2、作为教师,课上话太多,抢占了孩子们的思考空间,教师急于让学生学习到东西,忽视了教师给的与学生学的是有差异的。

  3、教师要学会倾听,作为教师,我太年轻了,年轻的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环节,疏忽了学生上课的反映,忽视了学生的精彩点,从而使得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有所欠缺。这就是课堂驾驭能力,自己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对课堂的生成不能够准确把握,今后仍需继续努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9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品味晏子回击楚王的话”。在教学中,晏子的争辩如果仅仅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效果肯定很差;而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争论,就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顿时就活跃起来了。我尽量让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去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就使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

  本文记叙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读晏子的语言,让学生透过文字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分析,再结合他们的神态动作,使学生懂得了:楚王是多么目空一切、傲慢无礼,而晏子的沉着冷静和聪明才智又是那么令人拍手称快。对这些精彩的句子,我让学生表情朗读,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还拍手称快,拍案叫绝。同时,对楚王有了愤恨之感,以至于分角色朗读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不愿当楚王了。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拂袖成云、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改成四字词语,你根据这篇课文还可以联想到哪些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0

  终于上完了,作为上课教师的我却没有得到预想中的那份释然。久久不愿提笔,甚至不愿回忆之前的整个过程!一直想让自己“跳”出来,多角度地回顾、品味整个的备课、上课过程,理性地分拣出收获与不足。20xx就要挥手作别,特此反思《晏子使楚》中的得与失。

  《晏子使楚》是一篇异常生动、精彩的历史故事。课文节选自《晏子春秋》,是由几篇关于晏子出使楚国的小故事,根据小学生阅读特点融合而成的一篇课文。课文给孩子们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却受到楚王的多次侮辱,晏子面对侮辱巧辩、诡辩、智辩应对,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最终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尊重齐国。在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中,晏子的言行举止张弛有度,向生活在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传递了他的智慧、雄辩的口才和爱国的热情,难怪司马迁称他是“雄辩四方,不辱使命”。

  在《晏子使楚》的备课初期,我们也在不断提醒自己要落实年段学习目标,要在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但随着备课的深入,对课文理解的加深,各种资料的仔细研读,我们备课小组的教师们不约而同地发现这篇课文虽然不长,却有很多可以发掘的知识点。大家各抒己见,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态势,假使我们站在研读教材的角度,这样的集体备课有益于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解析。但要把这些知识点通过一节课集中展示出来,在本课的整体设计上难免顾此失彼。什么都想呈现出来却什么都没有呈现好。没有处理好“舍”,期望中的“得”自然就不理想。

  《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中,高年级写字教学的指导应该是一个亮点,我们将本课中要求会写的汉字进行分类,集中找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日常书写的'误区和容易遗漏的地方,教会学生通过几个字发现一类字的书写规律,或者说写字技巧。例如:学生写左右结构的汉字时,很容易习惯性地认为处理好左窄右宽就可以了,其实左右结构的汉字还有左右两部分位置高低的变化,还有笔画之间的避让以及笔画的穿插等问题。我们紧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想努力体现高年级也要把写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的思想。但是可惜的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掌控好时间,使得这一本该出彩的环节没有机会展示。原因在于课堂前期过于冗长和琐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没有合理地舍去,“得”就无从谈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人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晏子使楚》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摒弃了高年级多采用的灵活多样的小练笔,而大胆地着力于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努力丰富学生的语汇,发展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的表达能力。为此我们设计了多种口语交际内容,专门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调查问卷、摸底和筛选,在异彩纷呈的口语交际话题面前,我们又一次难以取舍,将重点放在了话题的选择上,而不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结合生活事例交流,这一点我们是不成功的。可见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要落实到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中还有一段路要走。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我们难以取舍的犹豫和偏离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呈现,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靠学生亲历亲为的语言实践,在本课中变成了一句空话。在整理课堂实录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过于强势,给学生较少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捉出困惑和问题。学生缺乏真读、真思、真议、真练的时间,本该让学生经历的真实学习过程被教师取代了。教师舍不得放手、舍不得时间、舍不得将展示自己的时间让给学生,故此:不得。不舍,不得!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1

  《晏子使楚》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历史故事。它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却受到仗势欺人的楚王的三次侮辱,每一次晏子都予以有力的反驳,维护了自己与齐国的尊严,最终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在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中,晏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超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和爱国的热情,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又极具个性魅力的人物及他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内心。因为有了这种切夫之爱,所以有了上好这篇课文的激情与动力。

  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

  本课教学能让学生较充分地自悟,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在角色体验中感受言语的艺术。“不浸润心灵的说教是苍白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进课文,走进文本角色,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就会产生震撼心灵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多层次地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角色体验的言语场景,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话语情境中学习表达技巧,领悟表达智慧。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不足之处是:在实施教学中因学生有些回答没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自己的引导便显得有些过急,并因此挤掉了对一些字词的体会还应当再深入一些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理解。

  教学之路漫漫长,我还得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力争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较圆满的成功。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2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本文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来说,我认为通过反复的研读,读懂楚王对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驳,在此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人物的个性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节课,我以教材为依托,带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中感悟人物的品质。

  1、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以学定教:

  本课教学能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带着学生还想继续了解的问题,让学生认真读书,品读文字。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2、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需要教师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理解文章内容。特别是让学生在感触深刻的地方学习批注,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生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语气。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推理时知道应使用关联词语,这一训练,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最为突出。

  当我们分析晏子说的每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时,我出示了多媒体的几张幻灯片,激发学生兴趣。多次训练,多人次的提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比一次流畅的发言足以证明这样的训练是有效的。

  二、领悟到了晏子语言的巧妙

  学生理解了晏子的话的意思后,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晏子不采用书上的这种方式,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好不好,为什么?”生答:“采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说会伤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会杀了他,也决不会和齐国友好相处。而这样说让人感到晏子很有礼貌。晏子委婉的语言,不会伤楚王的尊严,而且也让楚王感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学生的话,说:“晏子的语言就巧妙在这。”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了:礼貌、委婉的语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语言才叫真正的语言艺术。

  三、感悟到了尊严来自实力

  我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进行提问: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口才)

  2、晏子身上还有什么让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智慧、礼节)

  然后,通过理解晏子话中的意思、晏子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看了看”、“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爱国的品质;

  四、感悟到晏子的尊严来自他背后有一个实力雄厚国家。

  这一环节,我用《狼和小羊》这篇学生都熟悉的童话比较,说明:只有有理有节,不卑不亢是不够的,其结果会和可怜的小羊一样;晏子出使楚国成功,赢得楚王的尊重,不单单是他本身有实力,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五、懂得做人要有尊严

  为了让学生懂得做人要有尊严,我抓住“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中的“晏子”继续提问:“为什么不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刘人玮同学答得十分精彩:“齐国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好的也有坏的,总之,这次是晏子把楚王反驳了,所以就尊重晏子了。”“好极了。”我兴奋地说,继续补充道:“先尊重晏子,然后再谈尊重齐国。这叫爱屋及乌。如果我们每个人,努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才能谈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国家的——(学生齐答)尊严!”

  六、懂得尊重别人

  在体会晏子的语言,感受晏子的聪明智慧之后,我又让学生回过头来看楚王:“你们看看这一国之君,在大庭广众面前啊,给晏子赔不是,落到这种地步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小结: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只有你留住了自己的尊严和别人的尊严,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我想,学生该把“规圆矩方”记在心里,应该知道做人要做到“规圆矩方”。感情朗读不到位,对晏子的语言巧妙印象不深“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反复朗读,能加深印象,形成语感,这样学生有了积累,才能更好地运用。然而,我却匆匆而过,错过了让学生记忆这种智慧语言的最好时机。恐怕学生学过课文后,只知道晏子的语言巧妙,而记不清晏子究竟说了什么。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4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思路清晰,行文紧凑,故事情节有起有落。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句子,体会楚王这个人物的特点,再找出三次侮辱的结果,从而引出晏子三次反击楚王的话。通过晏子的机智回答来体会他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爱国情怀和高超的语言艺术。设计教学环节较为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整篇文章的人物对话比较多,原想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但因在课堂上时间分配不均,导致该环节没有进行。如果能进行,将更利于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而且整节课的朗读都有些欠缺,形式比较单一。应充分重视课堂上的有效朗读。

  2、授课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没有很好地体现,而是过多的'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使学生对晏子的聪明才智、能言善辩和维护国家尊严体会比较浅显,不够深刻。

  3、在请学生上台表演晏子进城一幕时,若进行一些指导后再让学生演,效果后更好,能使学生对人物形象体会更到位。

  总之,讲完这节课,收获很多,发现了很多自身教育方面有待提升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我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到以学定教,顺势而导,随时捕捉学生的信息,做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5

  《晏子使楚》是一篇老课文,教学中我力争把老课文上出新意来。引导学生把以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通过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设计上,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了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为自己和齐国赢得尊重的故事。

  我觉得本课成功之处在于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和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台词,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表演后让演员和观看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体会和感受,再评一评哪一组表演好。

  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后,对课文再加工编导,演一演课文剧,用身体语言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看的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使获取的知识不只是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文字记忆,而是形成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一种潜质。

  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了解得淋漓尽致。看来,情景教学的`作用不可估量啊!

  我觉得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6-27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6-16

语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3-05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5篇04-15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精选3篇)09-25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5篇06-16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5篇)07-21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集锦15篇04-02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通用15篇04-20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