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8 09:24: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热]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地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1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忙碌了几年的08届学生终有了满意的归宿。综观高考试题及学生考试结果,虽有得意之处,但也留有些许遗憾。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地理原理的考察。我们地理从高二接手文班就开始注重基础知识积累,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地理能力的提高要依赖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离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能力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地理学科来看,知识比较庞杂,自然、人文两大类下包含众多知识点,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等原因,认为高三地理学习枯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能力是根本原则。而能力的积累一是平时需要紧紧抓住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是提高高考考前复习过程的合理科学性。

  一、地理课堂的教学实施的调整

  1、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较多的学生认为:地理和文综的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背背书就行,其实不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探索意识,把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才能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目的。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形成、每个原理的推导、每种物质的运动的规律,几乎都经历了前人长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创造的漫长进程。由于教材知识点的衔接不足,很多知识忽略了知识的探索过程,以至于学生只会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严重扼杀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原理、公式、运动规律等,要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地理知识,不仅给学生以启迪,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得到创造的体验,增强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风”时,我们遵循以下步骤:概念----成因(气压差、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冷热不均(温差)----太阳辐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用丰富知识、高亢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如何课程改革怎样创新,只要学校教育、班级教学的制度存在,课堂讲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在课堂上,要有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知识,其次则需要激情。知识渊博就能驾轻就熟,有激情就能产生共鸣。做到这些必须潜心钻研,研究历年高考题型,随时快速准确解答学生问题。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融合教师的人格魅力,把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内驱力,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台风、沙尘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时,要结合时事,用详实的资料、清晰的图像、优美的语言、气势磅礴的激情以及对人类的无限的怜惜之情,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3、夯实基础,突出能力训练和培养,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要求

  高考目标是选拔人才,考察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上课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教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要引导学生重视地图知识的复习,养成经常看图和分析图表的.习惯,而不要只注意课本的复习;还要注意把高、初中地理以及自然、人文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分专题将相关内容相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复习,而不要各自为阵。20xx高考5-7考察产业转移,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三内容,但只要我们把握我国产业布局的变化,此题则可迎刃而解。

  4、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高考在题目创设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平时注意收集的信息和材料的质和量,必须是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方向相吻合,必须与世界的发展主流相一致,必须能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为一体;还应在提供信息资料时,帮助学生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帮助他们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xx年高考卷Ⅰ39题材料就是电视剧“东归英雄”就是充分体现人们关注生活,平时稍稍留意,答题就应当很顺利。

  5、加强课堂限时训练,重视阶段考试

  习题训练时,要注意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限定答题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即学科重点、主干内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

  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突出,前后呼应。课堂上及时反馈,协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出二级结论,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训练目标。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熟悉地图,巩固主干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读懂各种图表资料,如今年高考题从坐标图、柱状图、图表、区域地图等类型较多,都需要平时课堂精讲精练,从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考试较多,试题一定要精选,既要检测成绩,又要考出学生自信。

  二、二轮复习阶段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1、回归教材。

  通过回想教材内容,理清思路,适应高考。回想的方法主要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回想要目标明确,有计划性,要将任务分解到每一天、每一节课。不仅教师要自己明白复习的目的与复习计划,更要让学生明白,便于师生配合进行复习。另外,还要让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尽可能多地回想以前复习的内容,形成知识块。如从"降水"出发,想到其成因、影响因素及该因素对天气、气候、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还要想一些相关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零乱,但往往对应着考题,实用性强,可作为前种方法的补充。通过回想不仅能查漏补缺,便于知识的迁移,而且学生会感到自己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够适应高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对调整临考状态很有好处。

  2、重基础,抓热点

  高考前的学习,要根据自身各科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一方面可以夯实自己的强项,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的薄弱科目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不要处理过多的高难度习题,而应把自己模糊的知识点回归课本,确保每个基础点都过关。比如20xx年高考伊犁河谷的水草充足等等,无一不是在基础知识上做文章。热点问题不可避免,这要求教师课后必须做大量工作,针对热点,我做了以下专题:粮食问题、西气东输、雪灾、地震、南水北调、北煤南运、交通等。为考前稳定军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

  在教学中,往往不是教师的忽视,而是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学生认为等到临近高考或高考时注意就行了,实际这种不良习惯已养成,在高考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这种不良习惯会不知不觉地"复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的做法有:第一,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如20xx年高考卷Ⅰ1--4题,图中很多信息(油菜、中年人口比重)是题的答案的关键。对于新题型,教师应该讲透,还要提醒学生重视。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在此基础上,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教师要切准高考的脉搏,切实落实双基,培养学生解题的策略意识,形成良好的考试心理,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严格按高考要求规范学生行动,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2

  经过省单科质检后,对即将开始的文综考试,在复习中指导学生注意如下问题:

  1.重视主干知识教学,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复习中主要抓住地球运动和经纬网,大气运动和天气、气候、世界和中国地理,各种地图和统计图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等。

  2.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加强读图能力培养。

  区域空间定位是地理学习中的重点,今后要有意识地强化区域地图的训练,包括填图、绘图、分析地图三种方式。要多了解近几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变化特点,并结合最新材料,预测今年的考查重点,指导高三的学生进行复习。

  省单科质检的结果已经出来,这次省质检的题目出的非常好,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总的来说,这次学生考的不好,反映了过去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基础知识强调的还不够。本次考试有些题目材料来自课本,但学生却无法做答,反映了该记忆的东西很多学生没有很认真地完成,在到第二次省质检要再强调。

  二、学生分析材料和运用材料的能力需要老师再进一步指导,今后在分析题目时,侧重点应放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这一方面。

  三、学生回答不够规范。接下来的任务应该强调学生答题要规范。有些问题的回答模式需要在上课时板书出来,以便加深同学的记忆。

  翁雪征:本月的省质检和期末考试给我带来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要夯实学生的双基,题目上不求新,备课组今后要尽量选择一些基础较强的题目,训练夯实双基。

  二、强化学生和综合思维能力。

  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高三课堂也可采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同学构建自己复习模式。

  三、指导学生规范答题。

  本次所教的十五班成绩比起上次考试有关较明显的进步,但仍存在不足。好的方面如上课检查练习完成情况,对一些常考知识点要多提问等,这一些需继续保持下来,但还有不足的地方,这需进一步改进,如学生答题思路混乱,应用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解题,在今后要多指导他们,给予学法上的指导,提高综合解题能力,多和本备课组的老师一起讨论教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三月份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3

  高三地理备课组总结

  组长:杨凤华 20xx年6月 光阴飞逝,转眼一学期已近尾声。高三地理组在学校领导和教务处教研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始终坚持以"教研带动教学"的理念,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

  认真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部署,要求每个教师"功夫花在备课上、力量用在课堂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能力提高上",全面完成了本学期的高考二轮复习教学工作。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好、更有效的开展今后的教研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的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备课组概况:

  本备课组虽然只有两位老师,但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每一个成员都能在第一时间里高质量、高效率地完各项工作, 充分体现了本组成员的水平和素质。

  二、扎实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1、重视对教情、学情的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针对我校高三学生的实际,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出发,组织开展教情、学情研究活动。全组每周确定一个集备主题,确定一名主要发言人,分组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研究学生,研究问题,最终形成共识。通过这些活动,提升了全组教师的理论认识水平。

  2、大力开展听课调研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与高一高二合作)组织教师经常深入班级听课,听老教师的示范课,新教师的汇报课。组织的形式多样,采用集体组织与个人行动相结合。通过听课调研活动中,老教师多出主意,年轻教师虚心好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全面落实二轮复习教学常规,深入开展教研工作

  1、加强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本组教师严格遵守学校教学常规。在上课、备课、听课、作业等方面要落实各项考核与检查。教案定期检查,作业批改要求及时、准确,学生的作业订正需有反馈。以此来规范本组教师的从教行为,使组内教师养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2、全面落实教学常规,提高业务水平。

  配合高中部教务处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活动,检查全组成员的教案,通过教学常规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全组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全组教师业务水平。

  3、定期集中备课。

  我组坚持定期集中备课制度,一起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在备课过程中,我组教师都有一个习惯,都十分注重资料的积累,把报刊杂志上有用的信息以剪报形式收集起来,作为备课资料。平时,又注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走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备课能紧密联系实际,为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并重视每次课后写好教后感,总结每次课的得失。

  4、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鼓励本组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要求本组教师每节课后都要有教学反思或教学札记。在总结反思中促进本组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理论学习需要进一步加强。新课程在我校各年级全面实施,对我们的教师在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在新课程方面进一步的加强学习与研究,提升自身的认识水平。

  2、课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当前课题研究存在着认识不深,热情不高,参与不多的状况,缺少经费保障等问题。。

  六、今后工作的打算

  1、加强理论学习,鼓励学习再提高。将学习新课程、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下学期全组工作的重点之一,让他们全面掌握新课程、现代教育技术。

  2、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向学校争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组织教师参加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4

  从近年海南高考试卷分析,基本保持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命题原则,注重对地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尤其突出对地理思维能力和应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同时我明显感觉到进几年海南高考另一特点是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的内容减少,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减少,侧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考查,侧重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侧重对学生是否能应用已有知识综合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如围绕现实问题,情境设置新颖,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尤其社会生产或生活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设问,以地理知识为载体和依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要落实以上知识与能力,必须针对性设计教学课件,加强训练,积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综合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

  1、掌握读图的方法,常见的`图表类型有:坐标图、统计图表、示意图、日照图、区域图、景观图、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等,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应选择上述典型的图表,引导学生如何读图,使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

  2、养成良好的读图析图习惯,如在读坐标图,要求学生必须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读区域图中,要求学生要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图中典型的地理景观、图中的区域轮廓特征等判断出区域的具体位置,在等值线图中要判断是什么等值线,等值线递增或递减的规律,如果出现异常,必须思考产生异常的原因等。

  3、要引导学生结合试题的设问,尽量思考图中哪些信息是与试题的设问有关,或者思考要解决试题的设问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或必须要具备什么理论或原理,或者必须要具备什么知识,而这些条件、理论、知识是否能从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材料(包括图像和文字等)中,得到呢?

  要达到上述教学要求,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包括课件内容,典型例题选用,模拟训练题的编写等教学资源。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5

  20xx年的高考已经过去,但作为一名送过这一届高三学生的地理教师而言,我的工作并没有完成,还有好多东西是我必须反思的。比如,认真总结今年高考试卷的特点和思路,分析自己在复习中的不足之处,为明年的高考提出一些参考意见,并反思自己在新一年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做得更好。

  总体看来,今年高考地理卷比较平稳,基础知识考得比去年多,粗看不难,但得高分却不易。试卷在难度上比去年略有增加,主要表现在人文地理的试题内容大幅减少,而自然地理的考察内容显著增加,最后五个大题中,有四道是涉及自然地理的。试卷的特点为,首先,整张试卷强调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比如海洋航线,海水的盐度,气候,铁路线等,这些都是书本中的主干知识,尤其是试卷的最后一题,太阳高度的计算与运用,主要就是考查能力与学生的双基。第二,试卷更关注社会生活,体现出开放性渗透性,重视探索性与联系实际。今年高考地理卷的几道综合题都是如此,一道关于西部大开发的题目,要求考生分析东经108度以西农业以及基础设施;一道江苏海洋开发的题目,要求学生从中拓展开来,谈谈海洋资源,滩涂,港口等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一道红色旅游的题目考的更是今年的热点,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第三,充分体现出地理的学科特点,强调图文并茂,地图知识考得较多,符合地理学科特点,这对于基础扎实,有较强的地图分析能力,特别是各大洲经纬度意识强的考生比较有利;第四是新题比较多,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新。以往关于地球运动等都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但今年却都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尽管内容相差不大,但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再比如红色旅游,这个内容教材里并没有完整答案,其涉及选修教材,必修教材,初中地理等,知识面比较广。在今年的地理考试中,还出现了空间定位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有此类试题的考前专项训练,是属于教材没有明确要求但考生应该掌握的高要求试题。第五,江苏地方地理知识考题不多,只有一道试题涉及到江苏海洋资源内容。

  从我们学生的高考分数来讲,缺少高分,大部分集中在60-80分之间,虽然比几次模拟考试都有了进步,但与我的期望还差了一些。由于试卷在难度上比去年略有增加,人文地理的试题内容大幅减少,而自然地理的考察内容显著增加,这对我们学生来讲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和综合能力都不占优势。比如,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一直以来是难点,以往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占分值不大,而今年作为最后一道综合题,就有12分。而这道题的得分情况在我估计是极低的。气候内容也是难点,今年考的也比较多。选择题除外,综合题就占19分。但由于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平时也练了很多,估计得分情况比上述一题要好得多。当然,学生的考试情况与教师的复习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综合题第34题是有关海洋资源的,虽然我们在复习基础知识时一一过关,但平时缺少综合练习,也没有引起重视,所以这道题中第一小题海洋开发利用的这张图表填起来有些费劲。另外,我们关注了,红色旅游就考到了,而我们复习时反复地绘制了铁路分布图,这应该给学生答题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的复习思路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地理考点何其多,出题又千变万化,抓基础还是最根本的。

  认真研究今年地理高考试卷的命题特点与思路,对指引新高三的地理复习有重大的意义。

  重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印度的陆上邻国、我国的重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海洋资源的分布与开发等。基础知识是形成地理能力的基石,千万不能忽视。高考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在今后的高三复习中,夯实基础永远是地理复习的"主旋律"之一。

  突出地图的考查功能,是历年地理试卷的特色之一,今年也不例外,且对地图的精确认读有了更高的要求。如第2题要求学生对六大板块的边界范围有准确的把握;第3、4、10、11、12、26、27题,需要学生能用直接或间接给予的经纬度大致判断出所在的区域,从而结合该区域的地理特点解答各地理问题。面对高考,读图训练必须常抓不懈,比如等值线图、示意图、区域地图的阅读等都要掌握其阅读的方法与步骤。特别重视各类变式地图的判读,熟悉世界和中国区域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线)等。学好用好地图是复习地理的基础,经常动手画图填图可以帮助你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把重要的地图变成"心图"、"脑图"。因此加强地图的教学,强化地图的精确记忆,形成较为清晰的"心理地图",是提高地理能力的关键之一。

  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创新思维,是今年试卷的一大特点。如第15题,常规思维认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其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塔里木河的最大径流量应在7月,因为7月气温最高,冰雪融化量最大。但实际上,考虑到冰雪融水汇入河流有一个时间的过程,因此塔里木河的径流量应在8月。再如第32题中的第(2)小题,要求表述a城市的气候特点。由于该城为地中海气候,因此答案极容易写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也是一种过分拘泥于模式或思维定势的结果。实际上从题中所给的7月平均气温图中,不难读出a城7月的均温低于20℃,因此a城夏季气温特点应写成"凉爽或温和"而不能是"炎热"。这两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复习过程中学生既要能掌握基本的原理与规律,又要能在实际运用中对原理与规律进行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死搬硬套。

  关心社会现实、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地理知识与所具有的地理能力自觉地尝试发现问题、评价问题与解决问题,是新课改革的方向之一,在今年的'地理试题中有所体现。如世界能源问题、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用手表定方向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又需要引导学生参加一定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新的一学年又来到了,应该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开始新的教学工作,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做好地理教学工作。

  首先,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探究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其次,强化地图教学。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应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第三,注重活动教学。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活动精心设计组织,力图每一项活动都培养了学生相应的能力,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等等。

  第四,教学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地理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等。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6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三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反思这两个多月来的地理教学,本人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认真研讨考纲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分析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切不可盲目追求进度,要稳扎稳打,注重立足课本、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辨析和认识与人类生存或环境相关的具体问题。

  三、重视图表教学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但地理图像繁多、庞杂,在教学中教师应对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地理特色的'地图,如: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日照图、经纬网图、(中国和世界)区域图、地质构造图等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指导考生进行图文互换、变换角度,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从而提高考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当然,对地理图表的分析、简图的绘制也应该成为考生经常性的练习。

  四、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7

  细细分析今年高考广东卷地理试题,高考地理卷体现了新课标下新高考的新要求,是一份质量较高的高考试卷。具体来说有以下特色:

  1、试题新颖,图表、文字素材多,信息量大。全卷共有图25幅,表格7个,其中选择题超过2/3的题都有图,综合题每题都有几幅图或表;

  2、加大了对地理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重视考查主干知识,试题综合性强,反映地理的有用性;

  3、相比往年,地理语言更丰富多样;

  4、各种解题信息在题干图表中清楚体现,没有多余的信息;

  5、减少记忆知识的再现和要求,重点考查能力,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读图能力,审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表述能力等;

  6、依据课程标准出题巧妙解决了一标多本之间的问题;

  7、首次设计“二选一”的选做题,是一大亮点;

  8、注重对“有用的地理”的考查,吻合新课标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全卷也有些不足之处,如:

  1、全卷(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对“变化趋势”的考查有些过多,如选择题的第14、15、16、17、29题,综合题的第34题的第(1)、(2)、(3)小题,第35题的第(1)小题,第37题的第(1)小题。

  2、综合题中的选择题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多,不过幸亏题目不是太难,否则这些不定项选择题会增加难度。

  3、第35题似乎也属于“环境保护”的问题,与选做题“环境保护”加在一起,有些过多的味道,换成考其他的调查,可能会更好些。

  4、第36题本属“旅游地理”的题目,但感觉上第(2)、(4)小题不像旅游地理的题目,当然,这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只不过与预计有差别。

  5、答案中如果写上评分标准就更好。

  总之,今年的广东卷地理试题比较简洁、明了,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更突出了对学生地理理性逻辑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思维能力的考查由浅入深,难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反思这一学年来的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在今后的高三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钻研考纲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重点研究近两年高考地理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标,夯实双基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切不可盲目追求进度,要稳扎稳打,注重立足课标、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辨析和认识与人类生存或环境相关的具体问题。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则要以专题复习的形式进行知识的重组,突出知识点的联系和迁移,力求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图表教学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但地理图像繁多、庞杂,在教学中教师应对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地理特色的地图,如: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日照图、经纬网图、(中国和世界)区域图、地质构造图等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指导考生进行图文互换、变换角度,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从而提高考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当然,对地理图表的分析、简图的绘制也应该成为考生经常性的练习。

  四.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适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影响较大的事件以及长期以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倾注较多的关注,要指导考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加以思考和辨析。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扩大考生的视野,但不宜过多过早地追逐热点。

  六.值得注意的几点问题

  1、后期的模拟题特别多,应该加强选题,不搞偏、难、怪的题目;

  2、注重综合训练,注重融会贯通,加大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3、注重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融合,切不可孤立地去对待;

  4、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

  5、提高学生的阅卷速度,规范学生的II卷答题;

  6、认真出好后期的每日一练题,并抓好学生的落实,全批全改,做好讲评。

  ……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8

  经过一周左右的准备,我完满的完成了本学期高三年公开课的教学,可以说这对我又是一次锻炼,我没有浪费这次机会。它既是对我平时上课的一种升华,同时也是我对自己教学的一种重新体验和尝试,虽然公开课结束了,但是它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回味,同时在教法和学法上,都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现在我们年段已经进入高考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我这次上公开课的内容是《地球和地图》这个专题中的有关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这一部分。有关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等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及自主命题省份高考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识点。随着人类交往的密切,国与国之间联系也越来越来密切,使得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成为近几年来高考重点考核的内容。该类题重点考察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应用及迁移能力,图形设计新颖、设问灵活、综合程度高,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在平时及高三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对于这节公开课我是这样这样进行设计的:课前用五分钟左右把前一节课复习过的有关地图这一部分内容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一下,然后用三十分钟左右以讲练结合的形式讲清以下四方面内容,①经线和中央经线,②0点和12点,③晨线和昏线,④时间和空间日界线等来复习本专题内容,最后留五分钟左右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但课后发现实际教学过程与最初的教学设计并不完全一只。细细一想,我觉得主要是这样的原因,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或者对教学实践反思得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准备得不充分,因而也就难以使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过程相一致。因此在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外,还要备我们这边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环节,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优化教和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复习,从而取得最佳的第二轮专题复习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结合我上的这节公开课的内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进行的:

  1。认识实质: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其实质可从四方面理解。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东早西晚(定性);地球自转周期→1个太阳日→15°/小时(定量);日地空间关系→确定时刻→矫正时刻(定标);东西时差计算→东加西减→东早西晚(定法)。因此时间计算(包括区时计算)本质上就是地方时的计算。

  2。理解概念:地方时是指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线同时);区时是指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同区同时);日界线有两条,①空间(人文)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②时间(自然)日界线即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所在的经线。

  3。掌握方法:(1)地方时。地球上的地方时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确定,某地的.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点,与12点相对的地方时为0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的地方时不同,越往东时刻越早,即东早西晚(大早小晚),每隔15度,相差1个小时。(2)区时。时区的划分:每隔15度划分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都是15的倍数,据此可以求出任一条经线所在的时区。特别注意零时区(中时区)和12时区的划分。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同区同时(国际标准时间,一般是指零时区的区时;美国东部时间一般是西五区的区时;西部时间一般是指西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区时的计算:①确定经线所在的时区,并判断两时区的东西位置关系,东早西晚;②分析已知与未知条件,计算时区序号差及区时;③根据时区序号之差于区时之差,算出结果,认真计算,并仔细检查。(3)日界线:性质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期。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同的;在时间上,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的;②运动性──人文日界线相对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随地球一起自西向东);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的(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向西移动),相对于太阳而言则是静止的。

  以上是本人对自己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我发现这节公开课在内容上有些偏多,在力求使知识系统完整的同时,有些地方却出现了流于形式的弊端,甚至没有把典型例题讲解透彻,课堂练习的层次也不够,再加上本部分专题内容本来就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难点,因此学生掌握起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复习中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

  (四)对课后作业的反思

  在本节公开课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外作业。通过批改,使得我及时发现了自己在课堂上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在复习这部分专题内容存在的问题。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在进行专题复习时,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有利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进行培养。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要多多反思,及时改正自己在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才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课后学校教研室领导和同行诚恳指出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收获颇多。真心感谢五中的领导,为我们教师提供这么好的教学平台进行锻炼。今后如果还有类似的机会,我会更努力准备和积极参与,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9

  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似乎在重复劳动,其实不然。因为教育对象是鲜活的,教育的目标是随时代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要求新求变。我们全体高三地理教师对去年一年的教学进行了一下反思小结,一致认为收获是巨大的,但不足之处又是极其明显的。为了更好的调整今后的工作,促进明年的地理教学工作,现将20xx--20xx学年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高考地理复习的成功经验

  1、目标明确,计划性强

  像大多数学科一样,地理复习策略为三轮复习,在高三工作开展之前,全体高三地理教师共同计划每一轮复习的工作重点,结束时间,并对平时试卷的编制做了详细的分工,所以说这一年的地理教学准备是充分的。分工是明确的,工作是有序的。

  2、加强了集体备课,钻研高考方向

  今年高三地理在孙主任的带领下,认真进行每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我们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讨论,有时因备课需要,高三的集体备课每周是两次、三次,遇到难题我们进行热烈的讨论,集体备课对青年教师帮助是巨大的,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让新上高三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另外集体备课中我们经常围绕历年高考题,讨论今年的命题方向。多年在高三从事教学工作的孙主任在把握高考方向上有令人佩服的胆识和预见性。如今年地理高考试题,在多次集体备课中,孙主任指明地理复习的重点是:人口资源环境的结合部。近几年环境问题经常考,去年考温室效应一道大题,前年考了酸雨一道大题,所以今年臭氧很重要,结果表明这种推断是正确的。在今年高考6道选择题中有4道选择题是关于臭氧问题,可以说这4道题孙主任押到了,而剩下的两道选择题是板块学说的内容,这在平时也是我们做重点复习的。而大题部分果然考的人与资源问题,一道是能源消费构成,另一道是人口与资源问题。这两道大题的模式在平日我们有过相关练习。所以,可以说今年地理备考方向把握非常准确。从学生反映回来的信息也是非常好的。

  3、复习战略定位要准

  经过集体备课讨论决定,去年地理复习战略定位是这样的:

  ①基础知识要活

  在第一轮复习中,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扎实,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等于死记,更重要的是理解和灵活运用,以变求新。通过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层次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我们知道高考特点是考思维,考核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及深刻性。所以基础知识光扎实是不够的,还应会灵活应用。这对于学生适应以能力立意的高考是非常有益的。

  ②建立空间概念提高识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的学科特色,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均突出了对图表的考查,考的形式常见有:无图考图、图表分析、区域识别三种。地理本身属边缘学科,文理兼顾,所以是综合命题很好的切入点,地理大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易得高分的,难就难在地理有图表,这需要学生能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平时复习地理时,教师一定要重点进行图的训练,要活化地图,通过典型题,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如何用地理思维加工信息,以及如何规范答题。

  ③关注初高中的结合部

  初中重视事实,高中重视原理,而高考往往以初中地理的`区域为载体去考查高中地理的原理、规律,所以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加强与初中内容的结合。

  ④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

  现在高考,已不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而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在第三轮复习中更要突出主干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防止学生因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而答题要点不全。把课本由薄变厚,过渡到由厚变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⑤精讲巧练

  大综合考试由于学科多,所以课时少,任务重,这更加需要我们用巧字来解决这个问题。平日的练习要注意典型性,作业量不能太大,学生作业量虽减少,但教师的全批全改力度要加强。通过批改,讲评,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备考时存在的问题

  1、教材回归指导不到位

  在自由复习期间,有很多学生依旧就题问题,真正仔细复习教材的人很少,这在普通班中更加明显。学生感觉教材已看过多次,再回归教材似乎很空洞,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应重点看什么。所以希望今后高三地理复习中在回归教材方面给出更具体的指导。

  2、作业难度偏大

  虽然作业量少,但难度需进一步降低。

  3、平时模拟考与高考的难度偏差大

  事实上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平时的模拟考对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导向性,由于每次都要进行排名,所以任课教师、备课组均不敢将自己平时的训练难度降下来,但这与高考又是相矛盾的。所以这一问题应如何解决是值得我们全体大综合组成员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4、答题规范性训练不够

  以上就是我们高三地理备课组对这年工作的总结。从总体上讲,20xx-20xx年的备考指导是比较成功的。我们会将这些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在组内进行更深入的研讨,希望我们所总结的经验教训对明年高三地理教学能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10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情感价值观方面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具体说,学生的知识技能即文化课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甚至教师课上得很精彩,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老师课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进步不大,也是属于低效教学。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们这样说: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讲了N多次,学生还是不会,这就是无效教学的具体表现。

  怎样才能实现地理科的有效教学呢?我觉得关键是地理教师在课前的教学中的设计和在课堂上的教学实施,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通过充分利用人教版教材中的活动课内容和问题研究加强教学,促进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提高,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我们还将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非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探讨,在结束人教版地理1第一章教学时,我们利用其章末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国庆节假期通过上网收集有关资料,首先了解月球表面的自然状况,通过讨论分析收集的资料,分析月球基地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生命保障条件和人类可以开发哪些月球资源。其次通过收集的资料,了解人类目前在生物圈研究领域的'成就,进一步探讨哪些月球资源可利用于发展月球基地。最后分析总结出月球基地的基本功能,绘制出自己心目中的未来的月球基地。

  通过问题探究进行教学,是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地理知识和地理科学,比起间接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的知识,学生对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这样获得的知识掌握的牢,且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11

  一.教学反思:

  这次一模考试,我校学生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目标,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学生试卷上非选择题的32、33、37、38题答得较好。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分述如下:

  1.我们的学生选择题失分率较高,尤其是单选题部分,除了第3题粮食问题,12和13题太阳波长范围图,全市失分率均较高,我们第5题和第6题青藏地区城镇分布,青藏铁路线路题,第9题根据经纬度判断地形区,好多学生一看等高线地形图,也不看具体的经纬度就轻易选了四川盆地,第10题云贵高原的成因,也就跟着错。第15、16题风向、渔港2题错误率也很高。双选题21题——23题有关沃尔玛的知识,24——25题等温线、等压面,26题锋面气旋的题目,29题贸易比率等几题错误率也很高。

  2.平时讲题可能讲得不够透,比如选择题第15和16两题是上学期考过的,33题澳大利亚东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及其成因,我平时都讲过,但学生错误率很高。可见老师不应光看到自己讲了多少,而应看学生掌握了多少,力争做到试后100分。还有人文地理部分要讲到点子上,比如咸海附近种棉花的`有利条件是有一点是光照充足,我们学生有好多人只写到降水少,昼夜温差大更是很少有人想到,这和我平时没强调到点子上有关系。

  3.尾巴还是比较长,我们这次还有10人不及格,有几个恰恰认为应该及格的,反到没考及格。高分不多。看来平时应把眼光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关注一些中等学生,不应只注意一些后进的学生。

  二.复习计划和措施:

  1.先用前两个星期把专题复习进行完毕。平时插入几套综合练习。后两个星期多做些练习。讲题要讲透,不仅要注重量,还要注重质。要重视讲解考卷这一环节,尤其要注重选择题部分的讲解。

  2.进一步提优补差,争取把不及格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

  3.教会学生进一步学会审题,规范答题习惯,选择题部分要逐项做过去力争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

  4.进一步拾缺补漏,这一次34题印度半岛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原因,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等几个知识点我平时没有强调,学生失分率较高。争取在二模前尽量减少这种情况。

  出题意图:

  本份单元练习卷的命题范围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主要供高三单元复习教学使用,是学生的单元过关培训题目。因此本份练习卷难度系数在0。65左右。

  本份练习能级要求有识记,理解,应用,比如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台风属识记部分。三圈环流、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及对应的自然带就属于理解部分。亚欧大陆一题属实际运用题。

  本份练习卷考察的知识覆盖了整个章节应掌握的知识点的百分之八十。重点放在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判断四部分。难点是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部分。针对重点难点,我反复通过题目考察学生这部分知识点。比如气候类型的判断、位置、成因,我重点考察了学生对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四种气候的掌握情况,因此单选1——8题,综合1,2题都是考察学生这部分知识点。通过单选9、10两题考察学生对三圈环流的理解。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我通过台风考察学生这部分知识点。台风本身就是一个热带气旋,这样又可以和天气系统一节很好的联系起来。综合题16、17分别考察学生对我们居住的亚欧大陆及我们国家区域气候的分布及特征,及对应的自然带景观,使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对等值线的判读能力,是地理考试中最能够区分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我通过17题考察了学生这一部分知识。并能根据气压图判断风向、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性环境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我通过19题考察学生这一部分知识点。17题重点考察学生对对流层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12

  通过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高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们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

  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果还像讲授新课那样复习,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也提不起兴趣。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准确的天气预报而已。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类型。

  (2)为什么东亚能成为世界最为典型季风气候区?

  (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4)这个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欠东风”的现象?

  (5)孔明为什么又能够借来东风?

  (6)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复习了天气、气候、季风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上。记得有一年高考中就有让学生分析兰州化工厂布局是否合理的题目,当时就有同学只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化工厂的布局进行分析,忽视了环境效益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与标准答案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会选择一些有关材料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复习有关厂址选择的.问题。我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同学对照地图和资料,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同时强调:

  (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

  (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在随后进行的大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学生,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学生,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学生,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学生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4、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一节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植树造林并不一定能解决荒漠化的问题,因为树木生长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会造成进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变少,反面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这个观点与教材相反,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其实学生的思路也不是一点也没有道理。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既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但也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匡正。

  5、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与同学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平时上课也多从他们的能力角度讲解,以求答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13

  时光如梭,忙碌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工作已经结束,这一个学期我担任高三18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反思这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感觉收获很多,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教育理念等业务方面提高很多,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这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还需要克服,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年我的一些收获及其不足:

  这一年的教学收获:

  一、重视备课上课及作业的批改。我深知有付出就有收获,所以我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以求让学生具备地理解题能力。

  二、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准确、全面、灵活掌握考点基础知识往往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解题素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因此,能力源于基础。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考能力,考题是对知识点的“抽样”,通过能力“组装”去解决问题。不掌握知识,便谈不上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能力便成了空中楼阁,抛开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这一年来我时刻都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以此培养其能力。

  三、明确了高三三个阶段复习时间的安排。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是重点,一般在第二年的三月底前完成,要“扎扎实实”,不可盲目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时间为一个月左右,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四、注重了学生心理变化的引导和帮助。特别是文科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有一个恐惧心理,再加上高三压力比较大,一旦处理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就利用了多种途径,使他们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如多抓学生谈心,拉近师生距离;多表扬,多鼓励;多向学生宣传“一个人如果记性好,理解能力比较强,勤奋一些都能把地理学好”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消除恐惧。给学生减压减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一年的教学不足:

  新课标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方面我做得不好,课堂气氛不浓,学生提问者太少;再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得不好。

  以上就是我这一年中的收获和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审视这些反思,力求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得更好,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14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公式的时候,着实被吓了一跳!那时我还刚毕业不久。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是第二十个年头了,这个过程不止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借此期中考试教学反思征文活动机会,将我的高三地理教学反思做一小结。

  一、教学理念反思——符合课标

  新课标要求教学应该从单纯教授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教学活动。教师的讲解应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而让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

  例如:在讲授“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们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攀枝花、重庆、武汉、马鞍山、上海),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二、课堂教学反思——脚踏实地

  课堂教学反思也就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我的课堂反思有两个关键的环节:

  第一,反思问题情境是否得当,所选问题或例子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进程这部分内容时,分析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以英国伦敦为例)的原因时,看到部分学生无动于衷,感觉教学效果较差。我灵机一动,转入先结合黄埔(学校附近)分析发展中国家“城中村”现象出现的原因,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很多学生都能做出相应分析,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选例子和提问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感兴趣的事物。

  第二,反思难点是否解决,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讲解。

  例如:在讲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时,我先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紧接着列出一个公式即:H=90°-△δ(直射点的纬度与所求地的纬度之差),结果有很多同学不会做相关的试题。这时,我感觉可能是由于这个内容太抽象,学生还没理解,必须重新举例讲解。因此,我画了一幅夏至日光照图,先让学生找到正午12时的经线,并具体指导学生掌握绘图的技巧和关键点,思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和计算方法,这时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条正午12时经线上的太阳高度就是正午太阳高度。以此为基础,我在这幅图中12时经线上又取两点A(30°N)、B(30°S),通过“几何作图法”,最终得出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再推导出公式即:H=90°-△δ(直射点的纬度与所求地的纬度之差),此时学生就能理解了。重视从现象到规律的总结、点拨和提升,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接着,我再让学生计算学校所在地——广州(大约23°N)两分、两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学生都已经掌握。所以,上课时要尽量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所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难点存在“盲点”,那么就会对学习存在惧怕心理,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一般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提升才能做到应付自如,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总结,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行为反思——引以为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一节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认为植树造林并不一定能解决荒漠化的问题,因为树木生长过程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会造成进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变少,反而会导致荒漠化的加剧。”这个观点与教材相反,我当时作了批驳。在课后反思中我深感这样扼杀了该同学积极思考的兴趣、大胆创新的勇气,其实学生的思路也不是一点也没有道理。于是,在下一堂课中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了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教学中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既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但也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匡正。

  四、课后总结反思——总体突破

  著名地理特级教师王树声在总结教学经验时有“十年磨一课”的“精品”意识。我在课后主要针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1.反思教学中成功做法

  例如:我在讲全球性大气环流时,先引导学生画热力环流(单圈环流),并结合实例进行原理的透彻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原理规律,接着在黑板上画图分析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然后请几位同学板演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再请同学们判断正误,最后请同学们总结三圈环流的分布规律。经检验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判断正误时又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用这种方法教学的内容还有很多,如光照图、气旋图、反气旋图、洋流分布图等。

  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发展了学生,也提高了教师。

  例如: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如下问题:

  1.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中低纬的热量盈余与中高纬热量的亏损面积为何不相等?

  2.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图中,同样是向右偏,为什么反气旋的中心气流是下沉运动,形成晴朗天气?气旋的中心气流是上升运动,形成阴雨天气?

  3.为什么摩擦力越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会越大?总之学生的问题很多,针对学生的问题,经常注意积累总结,并对问题分类指导,引导他们“探索―总结―提升”。这样既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自己,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2.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记得有一次上“洋流”这一节课,我课前花了很多时间制作了一个课件,每页背景很鲜艳,有海水运动、有音乐,虽然声、文、图并茂,还有洋流运动的镜头,可整节课让人感觉很死板,信息整合不强,鲜艳的背景使学生分神,效果还不如没用课件,这节课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了教训。设计每节课,不管是用传统的粉笔画图,还是多媒体辅助教学,都要考虑课堂实效性;考虑究竟需不需要用课件,是整堂用课件好,还是有针对性地用好。

  每上完一节课之后,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过程是否合理,讲授内容是否清晰透彻,教学手段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的内容是否突出,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感觉是否愉快、是否感受到了成功,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想明白,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以教学后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避免了同类事情的发生,不断地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长期积累成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五、教学阶段反思——整体把握

  首先,系统梳理高中地理所学全部内容,分析每册、每单元、每节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反思每学年、学期教学内容的顺序是否合理,教学时间安排是否重点突出,详略是否得当。

  再次,研究教材内容的变化,高考考试大纲的变化,思考为什么教材考纲会修改、增删这部分内容,我的教学应如何做出相应的改变。

  最后,对高考试题的反思,主要从高考试题的特点、发展趋势的变化,难易程度的调整等方面进行。

  例如:通过对20xx年广东省地理高考试题的反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更多地关注教材之外的资料和信息,重视典型性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多联系动态发展变化的事物和现象,以期能够在课堂上把最精华、最有效的信息有计划、有层次、有总结地引导学生掌握程序性的知识,提升学生思维和能力。

  我常采用问卷或与学生谈心的方式来搜集信息和思考对策,通过各种方式让教学中存在的更多的问题暴露出来,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反复地锻炼和提升自己。另外向地理同行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学习,通过听其他老师的课或请他们听课、评课,与他们一起讨论教学的得失,并及时修正自己教学中的失误,借鉴他们教学中的优秀方法、成功经验以及教学技巧,在不断的听、评与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反思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我的教育之旅还很漫长,我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难题,但只要我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同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15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同时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往往是教学改革难以触动领域,在复习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自己为核心,将自己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细致地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十分“乐于”接受这种“填鸭式”的灌输。然而这样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学生学会的也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技能。这种技能既适应不了信息量大、灵活多变的高考形势,更谈不上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了。基于上述情况,我尝试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通过如下图四步骤来完成。

  高考典型例题展示 学生分析暴露问题教师归纳总结规律 教学反思教学相长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既能够有效地暴露学生在主干知识、重要知识点中的缺漏,让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又通过规律总结,举一反三,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环境下的高考。具体做法如下:

  (一)高考典型例题展示,引发求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因而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问题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而以近年来高考题型为案例设疑更能够激发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可能。由于近年高考试题不讲究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采取专题化考查方式,要求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有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命题的切入口小,纵向挖掘深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小专题复习的时候将近年来高考有关这个知识点的题型集合起来统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分析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时候,就把20xx年全国卷:

  (1)高考36题和20xx全国卷

  (2)36题展示出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二)学生分析,暴露问题高考题型的设计让学生思维活动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就会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暴露学生知识缺漏很好的方式。在具体的复习课堂中,暴露学生缺漏的方式也比较多样,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个别提问:让个别希望生起来回来问题,要求回答结论,得出结论的依据有哪些,比如题目中的材料,图表信息,运用的地理原理等,通过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分析,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分析优劣。

  (2)小组讨论:对于一些综合题目,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允许同桌之间,上下桌之间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时,每一位成员都需要提出自己解题过程中的方法或者出现的思维障碍,同时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将所有的观点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比较全面的综合性的结论。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学生获得了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一方面确保纪律,另一方面个别小组,对于要讨论的内容无从下手,白白的僵持着浪费时间,此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帮助他们打开思路,深入到讨论中来。

  (三)教师归纳总结规律,案例迁移,举一反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通过以点带面,表扬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分析总结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高考地理试题设计更加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判断、摄取、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这也要求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基础知识点缺漏,主要体现在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上;

  (2)地理规律、原理不会运用,没有做到《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3)不能有效地从题目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文字材料信息,统计图表信息,地图信息。

  (4)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描述不清楚。对于属于审题思路的问题,教师要对高考题型设计,题目切入口的位置、方向,以及跟书本基础知识点的联系做出深入的分析,以高考题型为案例将这种解题思路进行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对于属于地理知识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将知识要素化,努力使学生答题做到“点多、面广”以适应高考踩点给分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将工业、农业、城市等的区位因素分析,地形特征描述,影响气温和降水因素类似的地理特征、规律,成因渗透到分析高考典型试题上,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运用。探究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但教师千万不能掉入到就题论题,讲解练习当中去,一定要不断地归纳总结地理规律,进行地理知识迁移,努力使学生对同个知识点不同角度考查和同种角度考查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四)教学反思,教学相长教学反思是整个教学实践十分重要的一环,课后教师可以自我反思,回忆下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存在纰漏,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师生互动是否和谐,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阶段性地向希望生征询课堂教学意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接受情况和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将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三地理复习中,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尤其以高考题型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提高将地理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这些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灵活多变的高考,而且使学生提高其地理素养,今后更好地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03-25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04-03

【精选】高三地理教学反思07-05

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反思01-22

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反思04-22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推荐]07-05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精华)07-05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15篇)10-02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15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