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
离开不是背叛,而是爱国,是为了更好的支援祖国抗击沙俄。
这种情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对肖邦选择流亡海外的看法,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以及设身处地的从揣摩肖邦内心想发的角度思考,感受丰富,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时,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在此,我主要运用了语言理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与提升,应该说这样的理答是带有智慧的',有效地推进了教学的进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3
课题的教学往往容易被忽略。直觉告诉我课题教学值得思考与研究的空间也很广阔。
1.运用课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学伊始,学生的课本尚未打开,我就请学生说出课题。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一学生胸有成竹、清清楚楚地报出了课题;对于未举手的学生,他们的预习质量就值得怀疑了。板书课题后,请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一学生说,课题中的“我”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肖邦。也有学生对肖邦的生平资料进行了补充。发言出色的同学显然就是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
2.运用课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读着课题,让学生质疑问难: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他为什么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等等。学生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思维越活跃。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充满了阅读的期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高涨起来。
3.运用课题,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把握情感基调。从“把心脏带回祖国”这样的字眼,显然可以体会到肖邦深厚的爱国情感以及文章悲壮的情感色彩。
4.运用课题,对学生进行写字教学。教师端正规范的板书,是对学生的示范。课题中如有生字,抓住揭示课题的时机进行及时的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4
教学这一课时,我能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课文的重点掌握得较好。大致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自读课文,说说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能顺利地答出:年轻、杰出、爱国、音乐家。
二、从哪儿可以看出肖邦是个爱国的音乐家?
“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三、抓住课文最后一节——“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表达的欲望特别强烈,不少学生说得很动情、很在理。真让人觉得学生很懂事、很可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5
字字句句都是情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情在歌中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别情深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物寄相思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满目皆情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6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灰椋鸟》第一课时
[教学背景]
由于本地灰椋鸟很少,因此学生对灰椋鸟认识不够。而且本课上得有点匆忙,学生没有预习就开始上了,导致学生在课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
[现象白描]
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介绍徐秀娟(徐秀娟恰好是本班一个学生的阿姨,充分运用学生资源,让她介绍徐秀娟的事迹,学生听得很投入。)然后学生自学并交流自学感受:
师:同学们,在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
正当学生大谈自己的不解之处时,突然一个学生说:
老师,我觉得文中有一处写得是矛盾的。
师:哦?
生:课文前面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而后面却说“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我觉得这两句话是前后矛盾的:前面说灰椋鸟是灰灰的,而后面却说灰椋鸟是金红色的。
(这时让我想起了去年教这一课时的情景:
学生也提出了相类似的问题,可是我当时因为自己心中没数,竟当场楞在那,并且一时间还和学生有同感呢!还表扬了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挑战教材,还说:教材有点时候是会出现错误的!课后还饶有趣味地和同事谈起这件事,结果同事却反对我的看法,她说:你自己再读读课文哦!这半句意味深长的话让我低下了头,又重新认真读起了文章,结果……哎!真如同事所说,我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件事让我深思了许久,它让我了解了自己教学的薄弱,更让我懂得了要想使学生得“鱼”,必须自己先取得“渔”的方法,才能授之以渔而得鱼也!
因此从那以后,我每教一篇文章,必先把文章读三遍,尽量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考虑好,以备不时之需。特别是教这篇课文前,我更是细心又细心地读了又读,以免再出现同样的贻误学生的场面。)
此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因为我对此问题心中有数,而且知道这问题并不难解决,只是这为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不熟导致产生这样的疑问的,因此我并没有马上让其他学生帮她解决这一问题,而是对她说:你真善于思考!而且敢于把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可是如果你在把课文多读几遍,相信你自己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杨老师相信你的实力哦!
第二天上课,这位学生自己站起来说:
老师,昨天哪个问题我已经解决了
师:哦?你怎么解决的呀?
生:昨天回家我先读了一遍课文,可是我还是不懂,我又读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直到读到第五遍,我才弄懂了。
师;真会学习!(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鼓掌)说来听听。
生:课文前面说得灰椋鸟灰灰的,是它的羽毛颜色。而后面说它是金红色的,是因为那时是: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是晚霞把灰椋鸟映红了,所以变成了金红色的。
后续说到这儿我们都感觉很不错了,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满足,此时竟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我觉得作者说灰椋鸟金红色的,还带有自己的情感因素的。前面因为作者对灰椋鸟认识不深,认为它没什么好看的,所以说它是灰灰的,没什么好看。而后面作者看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内心里已经非常喜爱灰椋鸟了,他感觉灰椋鸟很美丽,所以把自己的喜爱之请就溢于言表,就说“灰椋鸟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
[教学反思]:
1、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善于从文中找出问题,并敢于表达心中的疑问,这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这位学生在读课文时发现了文章的矛盾之处,没有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是勇敢地提出来,或许这是每个同学心中相同的`疑问,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也因此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更为老师日后更好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当学生有不解时,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作用。第一次我就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因此让学生跟着我错误地理解了课文,假如我不在去深究一下,可能就此影响学生的一生。而第二次正是有了万全的准备,才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更让学生学到了怎样去解决问题。
3、言为心声,文章也是作者个性的载体。学生在学习每篇文章时,也理应做个性化的解读。而教师则应加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作反问,而后潜心探索,获得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在学生对教材自己的看法时,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年假如像我第一次那样,在不知道对错的情况下就随意对学生大肆表扬的话,或许就造就了学生的随意。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7
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即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及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前奏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这是备课时我看到的一段有关肖邦的资料,当时我被那些数字吸引着,立即从网上搜索他的.作品来听。真的,各种风格的都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抒情风格的钢琴曲,舒缓的乐曲让人沉醉。我不是一个音乐细胞很好的人,因此个人的喜好左右着欣赏水平。
在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我有过很多的感动。感动于肖邦对祖国那强烈的爱,惊诧于他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心中的那份深入每一个细胞的爱国之情。读了好几遍课文,每当读到他对姐姐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时,我都会停滞不前,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境,将那画面定格细细品味,不止一次地想用一段他的乐曲来映衬当时情境。试着选了几段,配了自己的读书,却发现不如没有。因为弥留之际的肖邦对姐姐是“喃喃地说”,那是一种低到几乎没有的声音,用任何底乐都显得有些多余,不如让学生闭目轻读体会吧。
学完课文布置学生去读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第三课时的时候有学生对我说肖邦和这三位一样爱国爱得很深,至死不渝,但很无奈,都有深深的遗憾。至此我觉得这篇课文可以结束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的是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
和学生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深信学生们和我一样,也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在讲课时我也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更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上课时,我首先抓住标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请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就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因此,我又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如果能进一步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效果会更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9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
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情在歌中
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别情深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物寄相思
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满目皆情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0
我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据题质疑。
据题了解是谁要把什么带回祖国,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3、深读课文抓重点词句。
4、讨论解疑,悟情。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忱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但是在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感受肖邦的爱国深情时,学生由于朗读不够多,句子找的.不完整,.再加上是一位新手,对课文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感受不是太深.此次不是教学不是很成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以肖邦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依次写肖邦被迫离开、告别亲人、思念祖国、临终请求四部分。
课始,我指导学生理解课题,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题就能获得许多信息,如: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解决,有些则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慢慢理解。
首先通过学生默读,说说文章大致讲了什么,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被迫离开,重点体会肖邦离开的原因,通过朗读读出肖邦的无奈,对“不得不”要重读。第二部分告别亲人,要指导学生理解埃斯内尔送泥土的原因。在教学中我有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了老师和同学们在路边咏唱后,我让一位学生起来说说老师又做了什么,学生开始读出了老师说的话,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说出了“讲埃斯内尔送给肖邦一只装满了祖国泥土的银杯”,这样讲就很好了。
教完这篇课文,我感觉效果还是不好,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老师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自己的阅读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大打发展,对学生是不利的。
如何把教材当成训练场,对学生进行扎实地阅读训练是很必要的。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课文,学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在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和爱国情怀的极致表现,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送行”这段文字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震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我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和理解的基础上熟读、领悟、背诵。背诵这段文字,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而且,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促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一是读中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二是音画激情。教学时,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三是表演抒情。“送别”的一段中,教师的“叮嘱、赠礼”部分感人至深,师生情浓,爱国情深。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体现出来,交流各自的`感受。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3
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课文要求背诵的,可见其在文中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肖邦与老师、同学告别的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为理解肖邦的强烈爱国之情和其不舍离开祖国的内心世界,我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第四自然段——这部分内容的结构是“总—分—总”,我仍然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及思念祖国的情感。
第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联系文章前面的内容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肖邦的爱国情感,之所以爱国,他才会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而且更能看出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无论是师友送行时赠送泥土的“特殊礼物”,还是身处异乡时肖邦忘我的音乐创作,以及弥留时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长眠祖国的地下,都突出了这条情感主线——炽热执着的爱国情!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精读训练时,我就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学生学习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习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很多细节都是注意到了。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在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回来的。’所以说,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要上好这堂课,必须设法拨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弦。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1、读中悟情: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2、音画激情: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3、表演抒情:“送别”的一段中,教师的“叮嘱、赠礼”部分感人至深,师生情浓,爱国情深。我让学生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体现出来,交流各自的感受。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3
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因此,我想到了陆游我想用他的爱国情怀去诠释肖帮的爱国思想。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这一尝试让我收获两点:其一是情感是没有国界的,就像音乐一样,那是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交流。我们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心灵,轻轻地打开孩子的心灵,为他们接纳心灵而准备。
其二,诗歌的积累是为了让孩子感受中华之文化瑰宝,增强孩子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需要我们理解的是,诗歌是情感的产物,精辟的语言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知识的积累,我们要使之“活起来”。让知识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用知识解释知识,让知识既成为最终目标,也成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4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学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
(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
三、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反思: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5
文本的语言特点是叙述中安排了许多抒情的词句。透过这些与事件紧密相连的抒情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流亡海外的肖邦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亡国的痛苦激发着他忘我工作,谱写出许多革命乐曲激励着祖国人民奋勇杀敌。可以说,从被迫离国到临终遗言主要人生经历都透露着肖邦强烈的拳拳爱国情感。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一些情节、一些细节去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在角色转换的交流互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能够找到具体的语句来谈感受,但部分学生仍不能从具体的语言入手体会这样一种情感,对文本的学习还停留在内容的了解上,没有很好地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高年级文本的学习绝不能蜻蜓点水,而应在重点故事的感悟、重要语句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从而提高感悟能力,受到文本所要表现出的故事美、人性美,构思美、语言美的熏陶。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国家危难时刻,肖邦选择流亡海外,而不是拿起武器从军杀敌?
(学生思考并同桌交流。)
生:他选择离开祖国是十分无奈的,从“不得不”这个词可以看出,他并不想离开自己的祖国。他肯定是经过了一番思考才决定选择离开的。
生:我觉得肖邦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是音乐家应该用音乐为武器去打击侵略者,比直接上战场杀敌要更合适,发挥的作用更大。
师:能再说明白一些吗?他怎么样用音乐作为武器呢?
生:他可以创作革命乐曲,来鼓舞军队的士气,士兵们就可以奋勇杀敌了。
师:有道理,革命乐曲不是枪炮子弹,但可以发挥比枪炮子弹更大的威力。
生:我觉得他选择离开也是正确的,他有那么出色的音乐才华,如果不能创作音乐了就太可惜了。再说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后他还会回来的。他在国外也可以联络爱国的.人士共同支援国内的战争,揭露沙俄的罪恶行径,唤起世界各国人民对沙俄的反对。
师:你太有才了,居然想到用社会舆论来打击侵略者。这是一条非常好的救国策略。
师:同学们的理解是深刻的,也许当时有人对肖邦的离开还会说三道四,认为他是想逃避,甚至是叛国。那么,肖邦只有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肖邦流亡海外的生活经历。
分析:离开不是背叛,而是爱国,是为了更好的支援祖国抗击沙俄。这种情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对肖邦选择流亡海外的看法,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以及设身处地的从揣摩肖邦内心想发的角度思考,感受丰富,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时,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在此,我主要运用了语言理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与提升,应该说这样的理答是带有智慧的,有效地推进了教学的进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06-29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06-1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03-25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04-21
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01-22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08-08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10-03
《我不能忘记祖国》教学反思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