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凤阳花鼓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凤阳花鼓的教学反思1
《凤阳花鼓》是安徽民歌,在导人新课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安徽地区的一些景物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新歌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随音乐拍节奏,找出较难唱的乐句反复练唱。在巩固歌曲时我拿出一些打击乐器和腰鼓、手鼓让学生去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和力度,然后我让学生自找伙伴为一小组,根据歌曲的内容自编简单的舞蹈。学生在反复练唱中学会演唱歌曲,在合作表演中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教学效果非常好。
凤阳花鼓是流传于安徽的一种民间歌舞曲,旧社会里淮河流域的人们在封建阶级的剥削和连年水患的下,迫于生活,向外逃荒,有的沿街卖唱。《凤阳花鼓》就是当时卖唱者的舞歌。表演时手拿花鼓小锣,配以简单动作,边唱边舞。清代《缀白裘》一书中记载:凤阳女花鼓敲,打锣的男子跟着跑。就是描写当时的演唱情况。这首歌的最后一句歌词:“身背着花鼓走四方”表现了当时逃荒卖唱的情景。歌词是八句为一段,词句精炼质朴,前四句直接指出明王朝统治下的饥荒情景,后四句叙述了人们的悲惨生活。这首歌前面有四小节锣鼓点做前奏:唱腔分为两个乐段,一段唱完又以有四小节锣鼓点为间奏,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反复,仅一、二句不同,曲调具有抒情叙事性,歌和舞互相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在整个教学中,我将新、旧两版的《凤阳花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聆听、演唱不同情绪的两种版本的凤阳花鼓,引导学生用颜色来表现歌曲情绪,帮助他们来了解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等对同一首乐曲的情绪所起的不同的作用。通过歌曲教学,引导孩子们深刻体会歌曲情绪,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境遇下的相同题材的`民歌,所反映的不同情绪,并能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不同的节奏型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经过学习向孩子们介绍了凤阳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被誉为“东方芭蕾”的凤阳花鼓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发展,整体了解凤阳的过去、现在;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为歌曲创编新歌词,来展望凤阳的未来!
在整个教学中,我注重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合作的能力和表演能力。
凤阳花鼓的教学反思2
《凤阳花鼓》是花城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的一首安徽民歌,是安徽地区有名的民间小调。它旋律优美流畅,节奏鲜明生动,曲调抒情具有叙事性,歌词朴实便于传唱,深受老百姓所喜爱,因凤阳流传最早而出名,富有浓郁的安徽花鼓的地方风格。所以称之为《凤阳花鼓》。歌曲4/4拍、从第十一小节开始以独特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歌与舞相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前10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富有韵味。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没有脱离主题。在导入新课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凤阳花鼓。《凤阳花鼓》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首安徽民歌,因在凤阳最为著名,它的曲调自然、质朴、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在演唱中加入了花鼓的演奏,使得歌曲更加的生动形象。
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又设计了简单的乐理知识,简谱调号、拍号、再通过曲谱,初步认识每一句的最后一个音符和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符是一样的。这种民歌的创作手法叫“鱼咬尾”。了解了“鱼咬尾”的这一音乐创作手法。又请同学们再听这首新《凤阳花鼓》,听听歌词有什么特点,这首歌的.唱词中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歌曲有不同的地方?从而了解“得儿铃铛飘一飘”是歌曲的衬词,衬词是民歌的一大特点。重点对最后一句教学。切分音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要掌握好节奏就必须唱准切分音,在教学中,我利用曲谱展示、通过曲谱模唱重点解决切分节奏的演唱问题。但在教学中我设计的内容太多,而忽视了演唱这一环节。
【凤阳花鼓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凤阳花鼓教学反思09-26
《凤阳花鼓》教学反思10-07
教学教学反思11-10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17
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05-24
教学及反思12-27
教学的反思05-17
教学反思03-05
经典教学反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