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教学反思1
《草原》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习伙伴的面前;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在学习蒙古族朋友的 热情好客时,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来体会。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多媒体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件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展开讨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自信。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我真切地感受到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单把知识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与知识牵手,将学生带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殿堂,为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草原》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可草原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农村孩子亲眼见的机会可以说不可能(我们老师也不一定人人见过),这就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借助文本的朗读来体会。因此,我借助网络准备了草原风光图及跟课文基本相符的视频资料。把学生带进情境,读中去感悟。
教学伊始,我先让孩子们在我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图片。这两次感知,一虚一实,前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后者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印象,缩短了草原和学生的距离。
贴近了草原,再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草原的美丽和热闹就不再是个难点。《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呀,从低年级就应该开始训练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这节课我就试着做了,结果让我收到了一份喜悦!如指导朗读“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我引导:“读了这句话,小朋友似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美丽的花儿醒了!”有的说:“草儿也醒了,伸了伸懒腰!”有的说:“我听见羊儿在羊圈里咩咩地叫着!”还有的说:“牛儿马儿也醒了,牧民们甩着鞭子准备去放牧。”……孩子们真棒,真正体会到醒来后的草原热闹的情景,我赶紧趁热打铁:“是呀,那你就读读你眼中刚醒来的草原吧!”孩子们自然把“醒来了”读得各有各的特色!
再如,当读“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这一句时时,孩子们好象知道该怎么读了,我说,当你读这句话时,就把你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读出来就行,练了一会,他们(包括中下生)读得还令我满意。问起他们为什么这样读时,他们兴奋极了,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我看见羊儿都往外挤,咩咩地叫,我知道小羊高兴,就这样读了!”“我想,羊儿一个晚上没吃东西了,肚子早就饿了,现在一定急着出圈门,到大草原上去吃鲜嫩可口的小草。”“我看见大草原了,小羊撒欢往外跑!”几个学生说完,真的象小羊一样,挤出教室门外,嘴里还咩咩地叫着!
第三自然段图文对照,找一找“羊群”与“白云”的相似点,认识这种打比方的方法。“回荡”一词理解有难度,我借鉴了“精彩片断”里老师的教学手法,借助音乐听中感受,从而理解,解决难点。
教完了这一课,我感受颇深: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真是不可低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还会继续尝试放手,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草原》教学反思3
《草原》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 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学反思4
《锡林郭勒大草原》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图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每每读到此文,我都会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怎样让我的学生也产生这样的感受呢?为此,我精心备课,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着我的这些从未见过草原的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感悟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一步步走进这沃野千里,绿草茵茵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展示色彩艳丽的图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学开始我播放草原色彩艳丽的图画,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带着这种感觉来从文字上来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使学生眼中有图,心中有话,并能激发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很快理解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能说出有哪些动物在活动,对草原的喜爱不言而喻。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二﹑抓住重点词,句来进行品读。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抓住“一直”“铺向”来理解草原的`广阔。
三﹑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
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课堂教学是难以完美的,本教学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1.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
2.在介绍欢腾的草原这一节,没有更深的理解“欢腾”的世界。
《草原》教学反思5
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草原》教学反思6
《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老舍先生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在这次教学中,学生读出草原的美及对草原的情是我的教学目标之一,将要进入朗读训练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羊群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师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音乐课件伴奏中,随着课件展示的草原美景,声情并貌地向学生描绘着草原的美丽景色。从学生们的脸上能看出他们对草原美景的迷恋,从他们的眼中能看出他们对草原生活的向往。我想,这时我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我要运用视觉、听觉的冲击及音乐感染的'多种方法,去挖掘学生发自肺腑的感情。让他们一次到位的爱上草原,只有爱上草原,才能对草原有情,只有对草原有情,才能真正读出草原的美,及对草原的情。图片展示完之后,孩子们的眼睛一直盯在最后一张图片上,久久不愿离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还在耳边飘着……这时,我轻轻的问着:“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这时才回过神来,将眼睛游到了我的脸上。“草原太美了!我一定要到草原那里去看一看!”“草原真是美极了,感觉像走进入了人间仙境。”“啊!老师,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仿佛已经闻到了草儿的清香,花的芬芳了!美!太美了!”
孩子们高兴的交流着,好象真正的游了一次草原。这时,我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们读一读课文,体会文章中的美,学生们忘情地读着,读书声在优美的旋律中飞扬。
反思:
如果在处理这一部分时,一上课就让学生干巴巴的读,那种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触及到文字层面的感受。而一旦创造出与课文境界相和谐的课堂教学意境,就一下子触及到文字的内在意蕴——作者、课文及草原的“心灵”。这里,用课件展示出草原的风光,加上老师在音乐伴奏下的范读,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草原的“心灵”相会。有了这心灵碰撞,就会擦出学生与草原间爱的火花,孩子们既然爱上了草原,那么读出草原美及对草原爱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草原》教学反思7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描写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课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的心情。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是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语言优美、获得阅读快乐的好课例。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低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多感官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加上草原对于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使学习本课有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适时创设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动、丰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课始就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对草原有了直观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宁静、新绿、回荡”等词语是难点,课件的视觉冲击加上老师语言的描述,使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风光美丽,体会牧民生活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xiaoxue.xuekeedu.com
识字教学时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快乐识字,感受汉字的魅力。在对学生的认知有了充分的估计上,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如:遍顺口溜记“原”(草原是个大工厂,里面出产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变迁;利用古文字记忆“牧”的字形、字义;从而引出“民”的组词,记忆“民”的笔顺等。这样做优化了学生主动识字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草原》教学反思8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小学音乐课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益处。
一、享受音乐,美化人生。
二、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欣赏《草原放牧》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欢快、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活泼、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到草原上放牧,高兴得蹦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三、通过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欣赏琵琶名曲,《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彝族舞曲》是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扩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我给学生做示范,学生欣赏。琵琶是我国民乐中的.瑰宝,学生通过欣赏,可以引起自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通过欣赏,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祖国、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
四、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
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是经过锤炼、考验的艺术生命力较强的精品。例如在欣赏柳琴、阮、三弦、筝、扬琴等等。学生欣赏后,可以开扩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草原》教学反思9
小学课文《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听歌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有(),有()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品读课文,抒发美的情怀
在教学中,我抓住对词句的欣赏、品味,应与朗读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对好词好句的欣赏,进一步入情入境,以至与最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用朗读来抒发美的情怀,达到我口诵我心的境地。
四、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五、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4、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草原》教学反思10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听王老师的课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其自然景观的无雕琢,蓝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太阳的七彩光芒,绿色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近,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按照王老师的思路,在我们班上了一节。 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并在学习野草时复习学习过的古诗《草》,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在编写歌词时变得轻松、自如,不觉得没话可写。
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草原》教学反思11
今天听徐建花老师执教了一年级的《草原》这一课,把我的思绪一下子又拉到了六年前——自己带一年级时候的情景:听着孩子们奶声奶气的朗读,看他们虽不精彩但却极力投入的上课,看他们为了老师一句简单的表扬一本正经努力地读书……不禁有些感慨——这些,是现在高年级课堂所缺少的一种生动和真实!
一年级的孩子,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他们是率真而勇敢的,答错了也不会怕听课的老师笑话,但同时,我们也从这堂课上可以想见徐老师平时是怎样让这些孩子如沐春风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是怎样努力地构建这民主和谐的课堂的。每一次表扬、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都是孩子举手勇气的,是他们自信心的基石,因此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低年级的课堂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是重难点,今天,徐老师采用了多种方法突破:图文结合,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个别读,学生齐读……恰当而巧妙。
对于江南水乡的学生来说,草原是相当陌生的,上课前,老师选择的歌曲、图片在不经意间就把学生带到了那辽阔的打草原上,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像的缺憾。在教学时,徐老师更是通过多媒体课件、通过歌曲创设情境、通过具体的语言描述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再次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可以说,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感知是深刻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恰到好处的。
低年级学课文要不要板书设计?如果要,怎样的板书才是合理的?怎样的板书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觉得教师在板书时不仅是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更是写字的“言传身教”——给学生示范,所以我觉得板书的设计更要少而精,要用足够短的时间写,却派到足够大的用场。如:理清条理、指导复述课文,背诵课文时候,关键的一个字、一个词等。
《草原》教学反思12
这次小百花课我选择的是《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在课的设计、试教的过程中非常感谢师傅和同事们帮助和指导,课后,我对本课的反思如下:
本节课的合理、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
1、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流畅,紧紧围绕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两个特点展开教学。
2、把思考的表达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朗读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丽和欢腾,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某处景物,找到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草原的欢腾景象,提升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教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能够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优点,用鼓励的语言指正学生缺点,让学生得到肯定,比如“你读出了你对话多的喜爱之情,咬字清楚、朗读有感情且流畅”“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等等,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能够得到肯定,激发学习兴趣。
4、课外拓展能够和课文的写作手法相统一起来,尝试运用“过渡段”写一写校园的特点,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5、过渡语衔接流畅,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清晰。
上完课后,我对本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由于时间安排不得当,在讲第二段时时间有些长,导致将“欢腾”这一特点时,时间不足,朗读较少,再找哪些词语体现草原欢腾时过于仓促,给学生的回答机会也少了,没有将透彻,感受不够深刻。
2、在讲解“过渡段”的含义和作用时,没有讲太透彻,由于是初次接触,应该再将详细一些。
3、在拓展写作之前,应该给一篇简短的运用“过渡段”写作手法的范文,领着学生再分析一下,感受怎样运用,然后在写之前再多找几个学生说说香怎样写,然后再动笔,效果会更好。
《草原》教学反思13
在假期里把教材通了一遍,重点研究第一单元教材。课文不陌生,但是怎样教好需要下功夫。《草原》一课是传统老课文,结合新课标和先学后教的模式,设计了流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开学初就去听课。在听了聂老师课后,感觉条理更清晰了,训练什么心中更有数了。在读熟练课文后,让学生理清条理,再一部分一部分学习。结合训练点,让学生随堂练习巩固。如第一段中几个比喻句的.训练,又如,把酒联欢部分,敬酒时他们会说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要求背诵的第一二段及时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本课生字按说不难,但是由于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记忆生字有些懒惰,导致听写时出错。只好再学习,再听写。刚开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草原》教学反思14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文章既写出了草原的独特风光;又写出了蒙古同胞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古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各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全篇文章文笔优美、语言清新流畅,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闹欢腾的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学生很难体会到草原那种一望无际、满眼都是绿色的.美。于是我准备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美,听一首描述草原美景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歌词想象那儿的景。
让学生爱上想象,为学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从此在智慧的天空自由翱翔。
《草原》教学反思15
本课程包括歌曲《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欣赏曲目《草原放牧》、《草原巡逻兵》等内容,需3-4个课时完成。我校三位老师分别上了唱歌课《草原上》、唱歌律动课《我是草原小牧民》及欣赏课《草原放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导入
《草原上》采用了听音乐律动击拍的方式导入,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歌曲学唱做好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我是草原小牧民》采用的是教师手风琴演奏导入,教师精彩的表演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求知的目光,可谓事半功倍。《草原放牧》采用了故事导入,教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精彩的故事讲述紧紧揪着孩子们的心。总的来说,三位老师的导入都非常成功。
二、教学方法
三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谓是形式多样、尽心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旋律的起伏变化,第一课时的王老师设计了随旋律蹲起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展示蒙古族的.歌舞特点,王老师现场舞了起来。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时的易老师设计了整首歌曲的律动。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第三课时的梁老师设计了集诗歌、绘画和舞蹈于一体的创编环节。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三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这对现在多媒体稍显泛滥的课堂更显珍贵。
三、教学建议
王老师的《草原上》前面的节奏击拍x x x-未能在歌曲教唱环节中运用略感可惜,后与之交流得知是因时间不够,则之前的歌词朗读环节似可删减。而手号引导歌谱视唱环节又似乎可以拓展为:个别学生手号打出歌曲的任意一句谱,其他同学唱出该句歌词,借以巩固对手号及音高的认识,并巩固歌词。易老师的《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内容安排稍显琐碎。其中歌曲教唱用时太少,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之后还可在歌曲的音准、节奏及歌唱的声音、情绪上再作要求并落实。梁老师的欣赏课《草原英雄小姐妹》开始的曲式结构“aba”环节似可不要,直接故事导入。梁老师的语言极富感染力,若脱稿讲述效果会更佳。第一遍欣赏时要学生听辨有几个乐段的目标太难,似乎应重新设定该环节教学目标,并进一步加强音乐主题的熟悉。
总的来看,三位老师在课堂上教态自然、教学语言运用恰当、具亲和力、课堂组织有序、备课认真充分,诸如这般的优点很多很多,值得本人认真学习。以上观点为本人听课所思,供大家参考。
【《草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反思02-13
《草原》教学反思09-30
《草原》的教学反思04-08
草原教学反思05-01
草原上教学反思02-22
藏北草原的教学反思03-06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8-30
《草原牧歌》教学反思06-16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7-24
草原教学反思(1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