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边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边形》教学设计1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感受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三、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
课件出示:
(1)提问:第②组是平行线吗?第⑤组呢?我们来看这三组平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件动态依次演示:
(2)师:认识这个四边形吗?
2.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旧知识复习,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自然由平行线过度到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本质,为后面平行四边形意义的教学做好思维上的.孕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1)提供感性材料
师: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①学生尝试举例。
②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
a.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课件实例中的平行四边形。
b.课件呈现:上面的各图中都有平行四边形。
(2)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①师:我们把刚才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来观察一下,结合我们对平行四边形初步的认识,谁能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预设: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在1号学具袋里的小篇子上也有这些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两人一组研究研究。
②学生小组合作,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学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③小组汇报交流:
预设:
量一量:发现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相等。
画一画:分别在对边之间画垂线段,经过测量发现垂线段的长度都一样。说明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在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说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也相等。教师要及时总结:就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概括能力。
(3)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①学生尝试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如果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你想怎么说?你们先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推荐一个你们组认为说的最好的,到前面来说给大家听,让大家一听就能明白是平行四边形。
②与书上的定义进行比较。
师:(刚才大家说了自己的看法,你们想不想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读,教师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4)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什么样?想好了吗?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开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的引领,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的给予点拨,以便于学生加以总结和概括。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用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时素材为例)
刚才同学们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时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语言: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的一条高。垂足所在的边就是底。
(2)还以这条边为底,还能再画一条高吗?可以作多少条高?这些高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练习:(课件出示)
①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
②从这点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原有素材引入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平行对边间的距离就相当于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在学习活动中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与理解。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第64页做一做
2.选择:(课件出示)
上图中相对应的底和高是( )。
A.6和1 B.5和4 C.2和4 D.3和1
3.说一说下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底和高的意义,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哪些实际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四边形》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讨论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级变形”的思想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理解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正确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与交流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
2、每个学生准备1把剪刀、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要和大家一块儿探讨怎样的数学问题呢?首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大家想听这个故事吗?从前有一个老财主,他感觉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了,就决定把自己最好的两块儿地分给他最疼爱的两个儿子。(课件)于是他把左边的这块儿地分给了第一个儿子,把右边的这块儿地分给了另一个儿子,可两个儿子分到地后都不满意。都说我那个老爹呀,真偏心把大的地分给了他,小的留给了我,老财主伤心的落泪了。谁能帮帮他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生:
现在老师把两个图形画在了方格纸上。(课件出示两个图形)师:左边的同学来数一数这块儿长方形的地,右边的同学来数一数平行四边形的地,看看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注意: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师:我们一块儿来数一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同学们,通过数方格你们发现了什么?(疑惑)哦,原来两块儿地的面积一样大。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对父母、对长辈要尊敬;与兄弟姐妹要和睦;就好比我们这个大家庭,我们同学之间要团结,不能为了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或发生矛盾,你们说是吗?)
师:看来图形的面积大小用眼睛看是不准确的,数方格又太麻烦了,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有公式,是不是就方便多了。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研究这个内容。(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导出公式:
1、猜想:
师:我们在来观察这两个图形,想一想,除了面积相等以外,它们还有什么关系呢?(提示:看看长和底,宽和高)
生:
师: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6米,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也都是4米,而且它们的面积也相等。那么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能不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呢?
生:
师:你们是怎么推导出这个公式的呢?
师:我们四人一组可以商量商量,也可以拿出我们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或平移,看能不能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一个图只能剪一次)
2、验证:
(1)学生动手操作
(2)小组演示
(3)师课件演示
边演示边说:我们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把它平移到右边,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完整的说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呢?
(4)推导过程:(课件显示)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平移把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拼成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
(5)师:刚才我们不仅验证我们的猜想,而且运用的“转化”的思想。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
师:下边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字母a和h分别表示底和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师板书:S=ah
3、面积公式的运用
课件出示例题: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田,底是85。8米,高是75米,这块麦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巩固发展、实际运用:
1、这时晶晶和贝贝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同学们来帮帮它们,你们愿意吗?它们在干什么呢?(课件)
2、一幅平行四边形的装饰画高5是分米,底是高的3。5倍,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课件)
四、课后延伸:
师拿出活动的长方形木架,沿对角一拉,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想想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还相等吗?它们的周长呢?请同学课后来讨论这个问题好吗?
五、反思与体会: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生)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只要大家勤动手,勤动脑,就能学到更多的、更有趣的数学知识,并且可以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吗?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四边形》教学设计3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点四边形的概念
2、灵活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研究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研究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关系;
2、难点:找出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形状的变化规律。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利用右图用几何语言表示
(二)、练习:
1.证明:顺次连结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简称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
求证:
2、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证明方法。
从以上的证明过程中可知:中点四边形的边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密切关系。
3、通过画图猜想:顺次连结矩形的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形状?
请证明你的结论。
4、回味刚才的证明过程,想一想:要使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原四边形一定要是矩形吗?
由此可得:只要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 ,就能使中点四边形是菱
形。
5、通过画图猜想:顺次连结菱形的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形状?
请证明你的结论。
6、回味刚才的证明过程,想一想:要使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原四边形一定要是菱形吗?
由此可得:只要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 ,就能使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7、讨论一下:要使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原四边形要符合的条件是
8、小结:
(1)中点四边形最起码是一个 ;
(2)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与中点四边形的边有密切关系:
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中点四边形的邻边也 中点四边形是 形
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垂直 中点四边形的邻边也 中点四边形是 形
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垂直且相等 中点四边形的邻边也
中点四边形是 形
作业:1、顺次连结等腰梯形的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
证明你的结论。
2、中点四边形的面积与原四边形的面积之比是 。
第Ⅱ部分 反思
一、教材地位与学案的设计思想
这节课的内容安排在华东师大版教材的九年级下册第27章证明一章后的课题学习,这样的安排很恰当,学生刚刚学完了用推理的方法研究三角形和四边形。这节课的内容是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也是对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的巩固,还是对学生研究变式图形能力的训练--------这是一个动态图形的系列问题:无论原来的四边形的形状怎样改变,顺次连结它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最起码是平行四边形。而且平行四边形又包含了矩形、菱形、正方形,这时,原四边形要作怎样的变化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形状的变化规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学生往往不重视课题学习或找不到方法去研究这个课题。而这节课的学案设计就是为学生研究这个课题在方法上搭建了一个平台。
在使用旧人教版的时候,为使学生对中点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形状的变化规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也曾这样设计:
在每个学生一台电脑的.网络室利用《几何画板》教师先做两个页面,第一页原四边形设计为平行四边形,第二页原四边形设计为任意四边形。学生只需用鼠标拖动原四边形或中点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就可实现动画。两页都有辅助线(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的显示/隐藏按钮。每个同学须填写一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问题设计如下:
在学生完成前12分钟的实验后,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一些同学的证明过程、小结实验情况、对比证明方法,让学生明确“四边形EFGH的形状的变化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下一阶段的实验铺路。第二阶段的实验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操作,而且绝大多数同学能遵循题目的暗示将中点四边形EFGH进行动画,通过中点四边形EFGH形状的改变来观察原四边形ABCD的变化。所以第1题完成情况良好,又为第二题铺平了道路。最后由同学自荐所出题目,公认最好的作为作业布置。
二、课堂实施情况
对比两种设计方案的实施情况:
①实验报告的设计没有在文字上给学生具体方法的指导,普通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中不知怎样证明自己所得的结论,也正因为如此给成绩好的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不用自己画图节省了时间。但也留下了缺憾------怎样画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也是要训练的,而且在画图的过程中还能对题意有更深的理解。当时在重点班的实施效果较好,普通班的实施情况不理想------大约一半学生达不到实验的预期目的。
②学案(第一稿)的设计弥补了实验报告的不足,由于设计时多种情况都让学生从熟悉的图形:矩形、菱形入手,证明它们的中点四边形分别是菱形、矩形。然后通过“回味刚才的证明过程,”让学生注意到在证明过程中运用了矩形、菱形的对角线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性质,而没有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从而把图形变式,将特殊情况予以推广。这种过渡层层递进,分散了难点,课堂上进行的较为顺利。而且学案的设计由始至终在研究方法上贯穿一条主线: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与中点四边形的边有密切关系------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若垂直、相等,中点四边形的相邻边也垂直、相等。课堂上,学生的证明方法较为多样,如下图,学生通过证明图形Ⅰ、Ⅱ、Ⅲ、Ⅳ全等来证明中点四边形是菱形,但大多数学生遵从学案中的“暗示”,连结两条对角线,利用中位线证明。通过讨论和展示多种证明方法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始终引导学生沿主线展开研究。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要落实画图、写已知、求证及证明,普通班两节连堂方可完成,重点班一节课可完成。
三、课后作业反馈
第1题:
①有少部分学生把课堂小结的图形变化规律当作定理直接应用于证明过程中;
②有少部分学生没有写已知、求证;
③有少部分学生的图形太特殊导致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而在证明时又把菱形的识别当作正方形的识别;
第2题:在课间与学生的口头交流得知,大部分学生知道可用特殊值法并求
出了正确结果,但其中有些学生对于一般情形下的解法是没掌握的。
四、学案改进
给出学案中1、3、5、中的示意图并将写“已知、求证”删去以免冲淡主题;改为要求学生画4、6、的示意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4、6、是3、5、的深入与推广(教师注意巡堂,发现学生画出的是3、5、条件下的图形应予以纠正)。
作业的第2题要求学生交流解法。
《四边形》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思想;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和谐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
【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渗透转化、等积变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这节课,让他们动手实践,在做中学,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过程,让孩子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小黑板、剪刀、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小小魔术师。教师出示不规则图形。
(1)师:你能直接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
(2)师:你能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说一说用什么方法?
(3)师:现在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小结:刚才同学们先将不平整的部分剪下,再平移补到缺口处,就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转化。把不认识的图形变成了认识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是相同的?(形状变了,面积相同)
(设计思路:“温故”是课堂教学起始的重要环节,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出示复习题,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后面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趣引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早上我听校长说,学校要建一个宣传栏,其中要用一块底是5米,高是4米的平行四边形胶合板。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平行四边形是一种漂亮的图形,你们听了校长的话,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要花多少钱才可以做成。
生2:我想这个宣传栏建起来一定很漂亮,会把我们的校园点缀得更加美丽!
生3:我想知道这块胶合板的面积有多大。
师:我听出来了,大部分同学都想知道这块平行四边形胶合板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设计思路:教师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感到亲切,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能激发求知欲望。)
三、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1、用数方格的.方法启发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么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指名复述过程)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用课件演示:先出示一个画有方格(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图上面,让学生用数方格(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的方法回答问题。
(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它的底是多少厘米?
(3)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4)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高与底有什么关系?
(5)请同学们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验证猜想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用这个方法计算面积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既然不方便,我们能不能用更方便的方法来解决呢?
小组交流,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生:用剪和拼的方法。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长方形吗?怎样剪呢?剪歪了怎么办?(可以先用尺子画一条虚线。)
师:这条虚线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哪部分?(高)还记得怎样画高吗?
师:第一步:画;第二步:剪;第三步:移。那我们就动手来剪一剪吧!(学生动手操作)
师:拼成长方形了吗?拼好了摆在桌面给老师看看,请两个同学来前面展示他们的作品,(指名上黑板前)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生:我先画条高,沿着高剪开,把这部分移过去,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怎样移过去呀?平着移到右边,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平移。
师: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一下,他的剪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在中间剪的)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吗?平移过去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老师有几个问题,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讨论:
⑴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吗?
⑵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⑶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它的面积没有多,也没有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剪拼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我们看课件演示。(板书:底=长, 宽=高)
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
师:同意吗?谁能讲一讲,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结合刚才一剪一拼的过程说说。(生叙述方法)
教师小结方法指名让生叙述。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板书:S=ah)。
师: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当初的猜想谁是正确的?
(设计思路: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猜想,再进行验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在本环节中,学生体会到独立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在教学中给学生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算出建宣传栏要的那块胶合板的面积了吗?(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板书:5×4=20(平方米)
出示例1 (同桌讨论,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S=ah=6×4=24(平方米)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将学生带回到了生活中,练习由易到难,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大多数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感觉没什么难处。学生就在运用所学知识给别人帮忙的过程中着实体验了把成功的快乐。)
五、分层练习, 强化应用。
1、填空。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形四边形的底( ),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用字母表示是( )。
(2)0.85公顷=( )平方0.56平方千米=( )公顷
2、计算下面各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2.5cm,高=3.2cm。 (2)底=6.4dm,高=7.5dm。
3、解决问题。
(1)小明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面积是120平方米,量得底是20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底8.5m,高6m,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的钢板重38千克,这块钢板重多少千克?
(设计思路:几道练习题从易到难有一定坡度,通过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教学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思路:通过“说一说”,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2、课后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任选一题)
(2)、解决问题: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实物,量出它的底和高,并计算出面积。
(设计思路: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选择作业。这样做,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边形》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①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②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③培养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和学具:
电脑、课件、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尺。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课件出示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有什么特征?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教具)这又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3、指出平行四边形对边上的高。
二、认定目标。
1、(出示平行四边形)谈话引入:你想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有多大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学习哪些知识呢?
三、导学达标。
(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电脑显示数方格的方法)
⑵引导学生比较方格图中两个图形的数据之间的关系。设问:根据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虽然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如果要求一个很大的平行四边形果园的面积,用这种方法方便吗?(不方便)既然不方便,我们不数方格能不能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二)、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⑴、学生实验操作。
谈话:请拿出你的平行四边形, 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在剪、拼前,大家想一想长方形的特征是怎样的?
a、学生实验操作。
b、问:你是怎样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的?
c、电脑显示剪拼过程。
⑵、讨论拼成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a、谈话:平行四边形可以剪、拼成长方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①平行四边形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②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分别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
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
b、谈话:请看屏幕, 根据提纲大家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电脑显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
c、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d、齐读两遍公式
(三)实际运用。
1、导语:我们理解并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2、学生运用公式计算方格图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⑴、学生计算。[板书:6×3=18(平方厘米)]
⑵、谈话:运用公式和数方格的方法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果一样吗?(一样)哪一种方法方便?(运用公式)因此,以后我们一般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强调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条件。
师小结:由此可见,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4、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大家有信心去解决吗?请看例题。
⑴、出示例题,学生默读一遍:
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底长32.5米,高23.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平方米)
⑵、审题:题中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求这块菜地的面积够条件吗?
(电脑显示菜地的透视图,并闪动菜地的底和高)计算结果要求怎样?
⑶、学生列式计算,一生板演。
⑷、评讲。
(五)、实际应用训练。
①课本p72.2
②p73.5
四、教师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五、谈话:刚才你们不是想知道自己做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多大吗?
看谁算得最快?
六、作业:72页
评议记录:
本节课教学过程完整合理,教学方法选用恰当,重难点突破较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理,活泼有序,板书设计合理,教态亲切自然,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话声音略显小了一些,激情不够;偶尔有一句不够准确的数学语言,望教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四边形》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又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出现运动场景图,展示了平行与垂直在生活中的原型:单杠、双杠,目的在于利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物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
例[1]用两幅图展示了任意画两条线的情境。第一幅图中,通过学生任意画出两条线,出现相交、不相交和垂直三种情况;第二幅图中,通过一位同学把本来不相交的两条线延长后却相交了,让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例[1]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又有不同的情况,有成直角的和不成直角的。得出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做一做第2题的摆一摆,(1)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2)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这两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结果,再动手摆一摆,渗透推理的思想方法。(初中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推理的思想方法。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展示把具有代表性的图形进行分类。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包括垂直和一般的相交情况)。
2、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3、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
4、学生试着说概念: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第二课时 画垂线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本课例[2]是教学画垂线的方法,有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二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教学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时,教材用了三幅图表示画法;教学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时,放手让学生试一试,自主探究画法。然后,教材引导学生把直线外一点a和直线上任意一点连起来,再经过实际测量这些线段得出结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是垂线段的重要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最后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作准备。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的设计层次鲜明。(1)可以教师示范画垂线的方法,让学生学着画,也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自学画法。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步骤是: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②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③从直角的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一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2)放手让学生尝试画一画过直线外一点的垂线,教师适时适量的作指导。(3)探究直线外一点a到直线上的线段哪条最短,从而得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三课时 画平行线 p67及练习十一第4、8题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3]如同例[2],没有文字说明直接以图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画平行线。接下来,要求学生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通过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让学生初步体会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最后,是让学生讨论怎样画一个长方形,这是画垂线和平行线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点: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教学难点: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学目标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与前一课类似,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一般步骤是:①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②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③再沿第一步中的直角边画出另一直线。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只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应用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练习十一第8题(文字图):拿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怎样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可以提高解题难度:只有一把尺子怎样画?只有一个量角器又怎样画?也可以改成怎样画平行线?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多操作,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和应用能力。
第四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p70、71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课开始的情境图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现实情景,学生也比较熟悉。
例[1]先让学生画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再标出知道的图形的名称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重点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梯形的定义。(文字图)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并用集合圈表示。
教学重难点: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建议或教学思路
用集合圈表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时,仍有部分学生不理解集合的意义(三下“数学广角”),在教学时教师仍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能力,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第五课时 做一做,想一想 例[2]p71、72及练习十二第1、2、4、5、7、10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2]的做一做想一想,在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中操作过,主要探索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本册中可以把重点放在探究四边形的变化:长方形可以拉成平行四边形,此时周长不变,面积变小,平行四边形可以拉成长方形,此时周长不变,面积变大。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今后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图内高)在底边延长线上画高在小学不作要求。(图外高)
梯形高的画法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一样,教学时向学生说明,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较短的底叫上底,把较长的底叫下底。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2)、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3)、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教学建议或教学思路
用四根硬纸条钉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操作过,本课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把重点放在图形的变化上,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第六课时 练习十二 第3、6、8、9、11、12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本课是练习课也可以说是操作活动课。
第3题借助“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和区别。
第6题借助七巧板拼一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及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
第8题判断哪些是对称的四边形。
第9题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第11题除了发现内角和是360度,还让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及对角相等。。
第12题试试你的眼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有序思考的能力。
关于四条边都相等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菱形,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通过量一理它的线段和角从而发现菱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
第3题、第6题中,剪、拼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鼓励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多种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并让他们与同学探讨和交流自己的.剪法和理由。
第9题,“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你会得到同样的结论吗?”可以让学生猜测、推理,再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由直观认识上升为抽象认识,逐步数学化,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游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通过介绍莫比乌斯带,并让学生操作一下,感受数学的神奇,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关于莫比乌斯带的知识,可以到网上查到一下。
莫比乌斯带
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发现:把一个扭转180°后再两头粘接起来的纸条,具有魔术般的性质。
因为,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
我们把这种由莫比乌斯发现的神奇的单面纸带,称为“莫比乌斯带”。
拿一张白的长纸条,把一面涂成黑色,然后把其中一端翻一个身,如同上页图那样粘成一个莫比乌斯带。现在像图中那样用剪刀沿纸带的中央把它剪开。你就会惊奇地发现,纸带不仅没有一分为二,反而像图中那样剪出一个两倍长的纸圈!
有趣的是:新得到的这个较长的纸圈,本身却是一个双侧曲面,它的两条边界自身虽不打结,但却相互套在一起!为了让读者直观地看到这一不太容易想象出来的事实,我们可以把上述纸圈,再一次沿中线剪开,这回可真的一分为二了!得到的是两条互相套着的纸圈,而原先的两条边界,则分别包含于两条纸圈之中,只是每条纸圈本身并不打结罢了。
莫比乌斯带还有更为奇异的特性。一些在平面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却不可思议地在莫比乌斯带上获得了解决!
比如在普通空间无法实现的“手套易位问题:人左右两手的手套虽然极为相像,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不可能把左手的手套贴切地戴到右手上去;也不能把右手的手套贴切地戴到左手上来。无论你怎么扭来转去,左手套永远是左手套,右手套也永远是右手套!不过,倘若自你把它搬到莫比乌斯带上来,那么解决起来就易如反掌了。
在自然界有许多物体也类似于手套那样,它们本身具备完全相像的对称部分,但一个是左手系的,另一个是右手系的,它们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
“莫比乌斯带”在生活和生产中已经有了一些用途。例如,用皮带传送的动力机械的皮带就可以做成“莫比乌斯带”状,这样皮带就不会只磨损一面了。如果把录音机的磁带做成“莫比乌斯带”状,就不存在正反两面的问题了,磁带就只有一个面了。
莫比乌斯带是一种拓扑图形,什么是拓扑呢?拓扑所研究的是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它们在图形被弯曲、拉大、缩小或任意的变形下保持不变,只要在变形过程中不使原来不同的点重合为同一个点,又不产生新点。换句话说,这种变换的条件是:在原来图形的点与变换了图形的点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邻近的点还是邻近的点。这样的变换叫做拓扑变换。拓扑有一个形象说法——橡皮几何学。因为如果图形都是用橡皮做成的,就能把许多图形进行拓扑变换。例如一个橡皮圈能变形成一个圆圈或一个方圈。但是一个橡皮圈不能由拓扑变换成为一个阿拉伯数字8。因为不把圈上的两个点重合在一起,圈就不会变成8,“莫比乌斯带”正好满足了上述要求。
《四边形》教学设计7
教学基本
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2—14页例1、例2、例3,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正确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及手段
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学法指导
观察,归纳,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预习
1、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哪些平面图形?
2、在这些图形中,你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
教学环节设计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提问: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
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要求:不用刚才的方法还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例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
第一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到斜边重合。
第二种: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
②把左侧的梯形向右平移,到斜边重合。
(2)用课件演示转化过程并小结。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通过平移,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3)组织小组讨论:
a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b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c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4)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学例3: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都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27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试一试。
转化成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长宽面积底高面积
(2)用字母表示面积公式:S=ah(板书)
4、完成试一试,教师评议:明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有两个条件,底和高。
作业
1、完成练一练: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2、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
3、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引导学生操作,得到结论。
《四边形》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包括教材80-81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4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形的拼摆、割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从而进行分析、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加上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2、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切近生活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加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有那些?
2.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他是什么形状?它的面积怎么算?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出示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大一些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呢 ?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a.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b.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c.教师用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S=ah
三、 应用反馈。
1.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全班订正。(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
《四边形》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征。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画出底对应的高。
3、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集体交流,帮助学生掌握平行边形的特性:易变形。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逻辑观念。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画出底对应的高。学具准备:每人一张平行四边形卡片,每人一张练习纸,三角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卡片、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1、游戏导入
回顾旧知:同学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回顾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做游戏—芝麻开门猜测门后面是什么图形?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2、感受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把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中揭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初步了解要研究的问题,达到回顾旧知、引出新知的良好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先进的思维方式——迁移。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观察表象
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邻边。
2、动手操作,感悟特征。独立研究老师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卡片,测一测,量一量,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3、交流汇报,描述特征。
每4人一组,说说发现了什么以及怎么发现的。
师:仔细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说一说,它有哪些特征?思考:用什么办法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电脑展示,通过平移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4、初步运用
下面哪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大数学观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和已学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抓住问题的关键,让每一位学生通过推拉长方形框,既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从而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观察表象
师出示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比较哪个更高。学生说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出示概念
通过多媒体边演示,教师边解释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师: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画几条高呢?你能分析一下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可以画无数条高吗?
3、研究画法
师演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画法,指出哪个是底哪个是高。学生在学习纸上练习画高,投影展示。
(三)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师推拉长方形框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形框变成平行四边形框的过程。介绍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特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自我挑战
1判断
1)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周长变大了。()
3)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数一数图中共有()个平行四边形?
A、 2 B、 3 C 、 4 D
3判断下面的红色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四、小结收获。
想一想,你今天由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教学设计10
本课时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四边形性质的探索》的第二节第二课时,是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全等三角形之后,继续深入学习几何推理问题的开始,而有关四边形的探索中重点探究的就是平行四边形的有关问题。在第一节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研究基础上,在第二节逆向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之后,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并更清楚地区分每一条性质和每一种判定法所安排的一节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五种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应用中明晰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
通过简单,典型,针对性质和判定的应用的实际问题搭建学生探索的平台,由简到难地设计了三个问题,并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组内有效交流讨论————组内归纳方法————全班展示————及时评价”,让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有一个逐步熟练并掌握的过程。
四、教学反思
题目“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56cm,两邻边的比是3:1,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处理时没有留够独立思考的时间,虽然题目简单但效果不佳。所以在处理第二个题目“平行四边形ABCD中,E、F是对角戏BD上的两点,BE=DF,点G、H分别在BA和DC的延长线上且AG=CH,连接GE、EH、HF、FG,求证:四边形GEHF是平行四边形”时,先让每个学生进行独立思考5分钟————小组交流5分钟————小组展示————全班讲评,小组展示因小组的有效讨论而显得更有章法,虽然推理论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但课堂气氛活跃组间竞争激烈,代表小组讲解的同学思路清晰语言准确更是体现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最后老师的简单讲评及时评分将学生自主发展小组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整个题处理下来,不但让学生在过程中收获了多个解题思路,重要的是体现了全员参与及自主发展小组在课堂中的作用。
《四边形》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面积不变的长方形,通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操作、观察、比较中,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4、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硬纸片剪刀透明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宁江区的江滨公园?美不美?公园还要在这里铺草坪,这是其中的两块(电脑出示草坪图),根据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铺长方形草坪需要多少钱?(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可以解决)2、铺平行四边形的草坪需要多少钱?师:需要先求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1、猜想
那么大家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可能与边有关)只与它边的长度有关?大家看老师手中这个平行四边形,(演示)还可能与什么有关?(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与它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2、实验
1)独立自主探究: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些学具,有数格子用的格子纸、印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和表格、剪刀、平行四边形,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生:我用数格子的方法。
师:数格子时,不足一格的按一格算,把得到的数据填在表格里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我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
师:用剪拼方法上的同学请读一下操作提示。(一生读)下面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
2)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数格子或者剪拼的方法,哪位同学有收获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组织好。一会要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小组的方法。
3)学生汇报:
第一个小组:(1)数格子(把表格带到前面说)
(2)剪拼
师:你们成功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这一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你们小组转化的清楚,介绍的明白真了不起)
是这样吗?师课件演示解说强调平移
师:还有其他的剪拼方法吗?(你们组的方法与人不同,让同学们又学了一招啊!)生汇报后师演示
(多么巧妙的剪拼,我发现你们的思维很灵活啊。)(我只能说两个字了:“佩服!”)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其他几个小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一起说(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又该怎样写呢?s=ah
四、运用公式解决
师:现在我们来算一下铺这块平行四边形草坪要用多少钱?
(生口算)
五、拓展练习
1、求下列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底15厘米,高11厘米
(不仅准确计算出了结果,速度还很快,真不错。)
2、开放题:这是一张全国地图,有一个省的地形很接近平行四边形,山西省。山西南北大约590千米,东西大约310千米,你能估计一下它的土地面积吗?(东西能否再平些)
(能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恰当运用公式,了不起)
3、学校要建一个面积是12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请你帮学校设计一下,(要求底、高均为整米数)1)可以有几种方案?2)哪种方案更合理?(你们能从不同角度考虑,为学校选择更合理的方案,老师非常感谢大家)
六、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是怎么学习的?你有哪些收获?
(我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我用平移这种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与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师演示)你们很了不起,能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它的面积。我们这节课使用的这种方法,以后在学习其它图形面积时还会用到。今天的家庭作业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写清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可以画、也可以剪贴。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更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从而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时渗透、领悟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了解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我觉得,这节课学习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将永远铭刻在学生头脑中,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适时引导、主动建构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经历大胆猜想、动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数”、“剪拼”都是学生的智慧,“数的过程”、“剪拼的过程”都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让学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给每个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真正的实现了自主学习。
3、适时点拨、有效进行指导
探究学习是把学生的“学”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而教师的“导”是实现学生“学”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做到“放得开、收得住”。如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后无法拼成长方形。于是,我进行了个别指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沿高剪开才能拼成长方形?通过指导,使学生明白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关键。
课例点评
这节课教师在教学时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转化这条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在操作、观察、比较活动中,通过孕伏、理解、强化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情境中蕴含知识,孕伏思想方法
这节课情境的创设一方面紧紧地围绕所要探索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又充分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了江滨公园铺草坪的情境图,分别呈现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草坪,并提供每平方米草坪的价格,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这一情境中既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又有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把这些知识都融入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既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暗含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关。
2、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理解思想方法
这节课沿着“提出猜想——思考验证方法——实践验证”这个过程进行。一是独立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并且提出了活动要求。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二是合作探究。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任何形状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这样,他们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不再是个案的体会,而是对图形本质联系的体验。
3、在反思中提炼知识,强化思想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转化过程进行反思。第一次是在学生汇报交流之后,教师用课件呈现图形转化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重点是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第二次是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习内容时再次回放图形转化的过程,重点是强化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时,还要用到这种方法。”这样为学生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进行了思想方法的延伸。
总之,这节课教学时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并且把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教学的要务,把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四边形》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证明问题.
3.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平行四边形各种判定方法及其应用,尤其是根据不同条件能正确地选择判定方法.
2.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的两个例题都是补充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第三种判定方法和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学生程度好一些的学校,可以适当地自己再补充一些题目,使同学们会应用这些方法进行几何的推理证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最佳解题途径的能力.
四、课堂引入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3.【探究】 取两根等长的木条AB、CD,将它们平行放置,再用两根木条BC、AD加固,得到的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
结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已知:如图, 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BE=DF.
分析:证明BE=DF,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可以证明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比较方法,可以看出第二种方法简单.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D∥CB,AD=CD.
∵ E、F分别是AD、BC的中点,
∴ DE∥BF,且DE= AD,BF= BC.
∴ DE=BF.
∴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 BE=DF.
此题综合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判定另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再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结论;题目虽不复杂,但层次有三,且利用知识较多,因此应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证明思路.
例2(补充)已知:如图, ABCD中,E、F分别是AC上两点,且BE⊥AC于E,DF⊥AC于F.求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因为BE⊥AC于E,DF⊥AC于F,所以BE∥DF.需再证明BE=DF,这需要证明△ABE与△CDF全等,由角角边即可.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B=CD,且AB∥CD.
∴ ∠BAE=∠DCF.
∵ BE⊥AC于E,DF⊥AC于F,
∴ BE∥DF,且∠BEA=∠DFC=90°.
∴ △ABE≌△CDF (AAS).
∴ BE=DF.
∴ 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六、课堂练习
1.(选择)在下列给出的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是( ).
(A)AB∥CD,AD=BC (B)∠A=∠B,∠C=∠D
(C)AB=CD,AD=BC (D)AB=AD,CB=CD
2.已知:如图,AC∥ED,点B在AC上,且AB=ED=BC, 找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
3.已知:如图,在 ABCD中,AE、CF分别是∠DAB、∠BCD的平分线.
求证: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七、课后练习
1.判断题:
(1)相邻的`两个角都互补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2)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3)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5)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6)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2.延长△ABC的中线AD至E,使DE=AD.求证:四边形ABEC是平行四边形.
3.在四边形ABCD中,(1)AB∥CD;(2)AD∥BC;(3)AD=BC;(4)AO=OC;(5)DO=BO;(6)AB=CD.选择两个条件,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共有________对.(共有9对)
《四边形》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感受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巧用实例、激趣导入
我们认识过许多图形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课件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你能叫出每一幅图的名称吗?
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平行四边形呢?课件补充生活中含有平行四边形图案的物体。
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师板书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观察图形,合理猜想
请同学们观察平行四边形。大胆猜一猜: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想好和同学说一说。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操作实践,学生小组验证。
2、汇报交流验证的过程。
(1)测量后发现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2)延长对边不相交,所以对边平行
(3)用画垂线的方法,从一边向另一边画垂线,垂线段都相等,所以对边平行。
3、归纳特征。
师:现在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师帮助归纳并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三、动手操作,认识底和高。
1、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折一折。(教师巡视,重点辅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展开折的平行四边形纸,我们把这条边看做一条直线,这是直线外一点,你知道这条折痕叫做什么吗?(生答: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也可以叫做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线,在平行四边形中,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既然是垂线就说明有垂足,垂足所在的这条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2、根据给出的高,判断谁是这条高的底。
3、教师:同学们,你还能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上画出另一条不同的高吗?(能)
让学生独立操作后到展示台上展示。
教师:赶快试一试。(教师巡视,学生独立操作)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画平行四边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对!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四、体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不稳定性
1、教师演示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方框)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是长方形)
教师:对!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大家看好了,老师分别将两只手握着这个长方形方框的两个对角,轻轻地拉一拉。变!这还是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对!这是平行四边形。
2、长方形在不改变边长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大家可以看一下老师带来的这个伸缩衣架,可以变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全课总结。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对你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认识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对边相等且平行
对角相等 高
不稳定性底
《四边形》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把握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第79-81页《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探究、对比、交流,经历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学情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渗透转化、等积变形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这节课,让他们动手实践,在做中学,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过程,让孩子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2块平行四边形彩色纸片、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游戏:小小魔术师。教师出示不规则图形。
你能将这些图形分别变成我们学过的一个平面图形吗?(强调变形后的图形形状变了,面积不变。)
2、现在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小结:刚才同学们先将不平整的部分剪下,再平移补到缺口处,就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转化。把不认识的图形变成了认识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是相同的?(形状变了,面积相同)
设计思路:“温故”是课堂教学起始的重要环节,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图形变形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后面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故事引入,激起质疑
1、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想听吗?我看有的同学不想听!用行动告诉老师你想听。
一天,阿凡提在街上卖毛毯,地主巴依走了过来。他一眼就看中了阿凡提的花毛毯。聪明的阿凡提拿出这样的两块毛毯,分别是什么形状?
阿凡提说:“亲爱的巴依老爷,如果您能从这两块毛毯中挑出一块大的来,我就不收你的钱;可如果你选错的话,你就得答应我,把欠长工的钱全部付清,怎么样?”
巴依一听不收钱,高兴的两眼放光。他一把抓起这块长方形的毛毯说:“这块大,我就要这块!”
2、巴依认为这块长方形的毛毯大,你猜猜看哪块大?
我们说的毛毯的大小指的是毛毯的什么?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可能会有帮助。
设计意图: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以故事引入,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探索热情。
二、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一)猜想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中的平行四边形,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大胆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根据学生猜测,板书:可能出现(底×高或底×邻边)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让学生画高,指名板演并强调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二)验证
1、到底哪种猜测正确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验证才知道。
2、思想决定行动,动手操作前建议大家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变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呢?怎么变?
3、静静地想,想好了吗?
(三)操作
1、探究活动步骤:
想好了,我们来看“深入探究活动”,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操作。为了剪拼的规范,建议大家用铅笔和三角板先画一画,再剪拼。
第二步:结合剪拼过程,思考这三个问题:大声读出来!
深入探究学习卡
①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
②剪拼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什么不变?”
③剪拼后的图形各部分和原来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三步:把你的剪拼方法及你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明白了吗?比比看,哪个小组进行的又快又好!开始吧!
2、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请同学上来展示,并在黑板前交流剪拼方法和对三个问题的思考。
3、汇报交流
(1)汇报剪拼过程。
一边演示,一边说说你的剪拼过程。
(2)指导规范叙述:
(板书:沿高剪平移)并追问:为什么要沿高剪?
(四)推导
1、汇报探究的三个问题。
结合剪拼过程,谁来说说你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
①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
②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不变。
③剪拼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2、汇报交流:面积不变,长---底,宽---高
追问:你怎么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剪拼后的长方形面积相等?
请每位同学选一种你喜欢的剪拼方法,像刚才同学一样,说说你对这3个问题的思考。
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此环节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剪、拼等一系列实验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后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总结奠定基础。
(五)结论
1、证实猜想,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是正确的
2、用字母表示:S=ah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1、算一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平行四边形随处可见,出示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平行四边形?你会计算吗?
2、你能算出芸芸家这块菜地的面积吗?
题上给了这么多信息,应该怎么选择呢?试试看,你一定行!
看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是一组相对应的底和高相乘才行啊!
3、接下来大家要加油噢!看,向你挑战!怕不怕?
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
小结:判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要抓住哪两个关键点就行了?
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现在大家看:哪块毛毯的面积大呢?
你猜对了吗?巴依呢?阿凡提是运用智慧获得成功!
同学们知道吗?阿凡提在人们心中是智慧的化身。这节课,我们也运用我们的智慧,利用转化的方法,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老师心目中,你们比阿凡提还了不起!老师为大家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小结既呼应了开头的情景,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树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边形》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启发、演示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1、学具:每组两个平行四边形模型,剪刀,透明方格纸,直尺。
2、课外延伸思考题。
3、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唐僧想考考猪八戒和沙和尚谁更聪明些,便分派任务让他们去收割稻谷。唐僧说:“有两块地,一块是长方形,长9米,宽4米;另一块地是平行四边形,底是6米,高是6米。你们随便挑一块吧。”猪八戒心想挑一块面积小一点的地,可以做少一点,所以他急忙说:“我挑长方形那块地,可以做少一点”,孙悟空听了笑着说:“老猪你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猪八戒怎么都不明白,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
2、师:比较其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数方格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1)提出要求: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
(3)反馈汇报数的结果,得出:用数方格的方法知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2、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3、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想不想亲自动手来验证、验证,请同学们试一试,小组商量。
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师: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呢?生:因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教师用课件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多种方法)
4、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可以出示讨论题。
(1)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2)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同学们在验证时真不简单,经过努力你们终于发现并验证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板书:
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 × 高。
5、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板书:S=a×h=ah=ah
6、活动小结: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同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出了平行四边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验证了前面的猜想。
三、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1、(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的花坛的底是6 m,高是4 m。它的面积是多少?
2、那同学们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猪八戒吗?谁来说说?(让学生讨论)
3、我们一起来听听孙悟空是怎样说的?(因为长方形面积是长9米乘以宽4米得36平方米;另一块地是平行四边形,底是6米乘以高是6米得36平方米,两块都一样大,猪八戒占不了便宜。)
4、 求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2)判断对错:
师强调:在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要注意底和高是互相对应的(课件点击)
(3) 观察下面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相同吗?再仔细观察两个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
生读题。
师: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相等。
3. 思考题:你有几种方法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四、总结全课,深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都有很多收获,谁愿意让大家来分享你收获的果实?
今天,我们用转化割补法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希望同学们把它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习致用。
【《四边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2-24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06-0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设计11-05
四边形教学反思03-03
北师大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12-16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03-28
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07-02
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06-29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