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二、教材简析(见教学用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3、情感与态度方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经过克服困难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复习题。
师:观察这三幅示意图,你能说说每一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吗?
谁能口答算式?(数量关系式)
同学们对长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掌握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解决一些面积计算的问题。(板书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60页的例2和“练一练”,以及练习九的部分题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经历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经历从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过程,灵活确定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整理信息的?(列表整理)当条件比较多时,我们可以根据问题选择条件列表整理。
我们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怎么想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到基本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那么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有个水库管理员遇到了一个问题,咱们帮帮他,好吗?)
一座水库某天从7:00起开始放水。水库管理员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下降情况,下面是他的观测记录。(他列表整理了数据)
时间
9:00
11:00
13:00
15:00
与7:00比水位下降/cm
12
24
36
48
1、(1)这张表格该怎么理解呢?
A.我们先来看时间这一栏,你发现了什么?
每次观测的时间都间隔2小时。
B.再看这一行,你是怎么理解的?谁来说一说?
与7:00比,到9:00下降12cm,到11:00下降24cm,到13:00下降36cm,到15:00下降48cm。
7:00—9:00,2小时下降12cm,9:00—11:00,2小时下降12cm,11:00—13:00,2小时下降12cm,13:00—15:00,2小时下降12cm。
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2)如果水库管理员继续列表整理,接下来的时间是几时(17:00),那么到17:00水位下降多少厘米?(6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我们可以算出什么?
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就表示每小时下降的速度。速度是不变的。
(3)照这样的速度,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就是让我们照什么样的速度?
(题目中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要求我们按照每2小时下降12厘米的速度计算。)
请一位同学把我们从表格中找出的这个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再读一遍。
2、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理解题意,明白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想呢?我们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还可以有其他的想法。
把你的想法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指名交流。(预设学生的想法)
(1)从条件想起,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可以先算出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2)从问题想起,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就要先算出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3)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通过列表找出答案;
(4)根据120厘米是12厘米的10倍,想到所需要的时间是2小时的10倍。
3、(1)根据刚才我们所想的解题思路,把你的方法写下来。(写在作业纸上)
(2)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列式计算时,说一说每一步计算表示什么?
A.12÷2=6厘米B.120÷12=10
120÷6=20小时2×10=20小时
C.
时间
15:00
17:00
19:00
21:00
23:00
1:00
3:00
与7:00比水位下降/cm
48
60
72
84
96
108
120
7:00—15:00是经过了8个小时,2小时2小时地增加。到3:00一共要放水20小时。
4、答案是否正确,我们还需要检验。我们在学习完例1后,就有了一些检验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呢?
(1)学生说检验的方法:把问题的答案20小时变成已知条件,带到原来的题目中去算一算。
也就是这样变一变: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照这样的速度,经过20小时?
谁来补充一下问题?(经过20小时,水位一共下降了多少厘米?)
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算式写在检验的方框里。
12÷2=6厘米20×6=120厘米
我们算出的120厘米正好是题目中原来的条件,那就说明我们原来解决的问题算出的答案20小时就是正确的。
学生一起口答,教师板书:一共要放水20小时。
(2)把问题变成条件,代入原来的题目中去算一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这是检验的一般方法。其实还有检验的方法。这个问题有2种不同的解法,我们在检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如果两种不同方法的答案相同,也能检验出你所算的答案是正确的。这种检验方法适用于有不同解法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相互检验)
5、刚才我们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求经过16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你会解答吗?
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试做,交流解法(你是怎么想的)
A.12÷2=6厘米B.16÷2=8
16×6=96厘米12×8=96厘米
答:经过16小时水位一共下降96厘米。
6、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刚才的解题过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1)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是不变的,这是解题的关键。
(2)有多种方法时,我们要灵活选择,多种方法可以互相检验。
三、练习
带着我们的收获和体会,我们试着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练一练1
(1)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本笔记本价格不变)
2、练一练2
(1)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本字典的厚度不变)
机动题目:
3、练习九第4题
(1)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瓶果汁的容量不变)
(4)检验一下,看做对了没有。我们可以进行口头检验。
4、练习九第5题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结合具体数据、算式的特点,结合算式的意义,合理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将运算定律的学习与简便计算应用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灵活选择算法,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依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简算。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算式特征,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学过的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教师小结: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2.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依据什么?
25×4×6= 7×8×125= 4×7×25=
【设计意图】复习运算定律,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展示并确定研究的问题。
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②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④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⑤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比买羽毛球拍多花了多少钱?
2.确定首先研究的问题: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能根据所选的信息,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买了25筒羽毛球、“一打”装、“一打”是12个。)
4.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互相交流。
5.展示不同算法,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思考:(1)你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2)谁能说一说你对每种解法的理解?
(3)比较上述三种不同的解法,你喜欢哪种?说一说你的理由。
(后两种方法都关注到了数字的特点,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简便。)
(4)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6)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关注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简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方法的异同,体会简便算法的关键是根据数据特征和算式特点,依据运算定律找到合理、简捷的方法,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
6.做一做:选择简便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运用知识,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独立解决“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这个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能根据所选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你依据的是什么,有哪些方法?
8.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9.反馈。
预设①:
330÷5÷2
=66÷2
=33
教师问:(1)330÷5后,为什么还要÷2?
(2)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预设②:
330÷5÷2
=330÷(5×2)
=330÷10
=33
教师问:(1)你能理解这位同学的想法吗?(先求一共有10支羽毛球拍,再求每支羽毛球拍的价格。)
(2)330÷5÷2和330÷(5×2)表达的意思一样吗?数学上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它们间的相等关系?(①它们的结果相等。②都是求一支羽毛球拍的价格。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
(3)你能再写出类似于这样的等式吗?
(4)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后两个数的乘积。)
10.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为:a÷b÷c= a÷(b×c)。
教师:注意,式子中的b、c都不为0哦!还可以简单记为:连续除、除以积。
【设计意图】从“特殊──一般”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大量举例论证,在举例验证活动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想,直至推想归纳全程,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述心中的规律,促使学生从感观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三)知识应用
1.在下列等式的括号里填上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1)16÷2÷4=16÷(2( ) 4);
(2)180÷(3×6)=180 ( )3( ) 6。
2.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81÷3÷3=81÷(3×3) ( )
(2)210÷(7×6)=210÷7×6 ( )
(3)1300÷25÷13=1300÷13÷25( )
(4)a÷b÷c= a÷(b×c)( )
3.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第2题。
教师:(1)你知道了什么?
(2)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
(3)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50÷14
=350÷(7×2)
=350÷7÷2
=50÷2
=25(册)
答:平均每个班可以分到25册。
(四)反思提升
教师:这节课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结合数据和算式特点,运用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以后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大家不妨再试试看。同学们学完这个内容,现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想提醒大家的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分享学习的经验、体会,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飞镖2支;镖盘一只。
学生: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老师第一次到宝应来,老师乘车来的时候发现:宝应的2路公交车是每隔15分钟发一班,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从早上6点开始发车,到早上7点,一共发了几班车?
小结、揭题:
像这样,把每次发车的时刻一个一个的列出来,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就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策略:
(一)、教学例1
1、解决:“可以怎样围?”
(1)王大叔在围羊圈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课件出示: 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这个长方形的羊圈可以怎样围呢?
(2)能用小棒摆出来吗?1根小棒代表1米,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3)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围的?
(4)教师问:有跟他不一样的围法吗?
2、解决:“有多少不同的围法?”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那王大叔的羊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能写出来吗?(课件出示表格)
3、展示学生表格
(1)展示重复的8种的表格,问:长8宽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们同意他的答案吗?说说你们的理由。
(2)再展示有顺序的4种,说:看看这张表格对吗?
(3)展示没有顺序的表格并比较:
这张表格呢? 两张表格你们认为哪一张更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评价:对,按顺序填表才会显得有条理。
(4)展示有重复和遗漏的表格:
老师这里有张表格,大家看看,有什么意见?
(5)小结:
切换到电脑:教师小结同时课件演示: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把不同的围法一个一个排列出来,从而解决了问题,运用的就是“一一列举” 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
(6)集体订正
现在请同桌互相看看,写对的请举手,针对写错的学生,让错误的学生订正,没按顺序写的请你按顺序写一写。、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填表的时候发现有的.同学重复了,可能有的同学遗漏了,想一想,在一一列举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7)观察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发现规律。
在大家的帮助下,王大叔知道羊圈有4种不同的围法,现在他想围一个面积最大的长方形,你们能帮他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吗?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第2个呢?第3个?……
你们认为王大叔会选哪一种?
比较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看看长和宽的和,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看来有顺序的一一列举,还能帮助我们发现隐藏的数学规律。
(二)、教学例二
(1)王大叔的羊圈围好了,现在呀他要去买羊。当他赶到羊市场的时候,发现坏了,市场里只剩下最后3只羊,而且颜色各不一样。(课件出示图片)1只是黑色、1只是白色、1只是灰色,(课件出示: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如果王大叔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买羊方案?
(2)最少买1只羊,最多买3只羊,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3)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买几只羊的情况?
教师引导:买1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2只羊可以怎样买呢?买3只羊呢?能把所有的不同方案都写出来吗?
(4)展示学生作业,教师给予评价。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一列举的过程还可以用表格来表示:(出示表格)教师演示并讲解。
(5)小结:通过列表格我们能很快看出是否有重复、有遗漏,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整理方法。
三、练习拓展
刚才同学们表现很出色,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个游戏,好不好?
(1)出示飞镖问:这是什么?有没有玩过?今天我们就玩投飞镖的游戏。(出示镖靶)问:10什么意思?投中红色部分就是10环。投中蓝色部分呢?黄色部分呢?你们想投吗?谁先来?
出示:游戏的规则是投中2次。(教师板书)
第一次投中,问:有没有投中?多少环?同学们猜一猜:第2次可能投中几环?我们看看,他究竟投中几环。(再投)
看看,一共得了多少环?
还有谁想投?
(2)现在,如果再请一位同学投,投中2次,可能会得多少环?能把所有的答案列举出来吗?请同学们用加法算式在纸上写出来。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是按什么顺序列举的?
(3)教师:现在如果游戏规则是:只投两次(板书)
先说说,和投中2次有什么区别?投不中就是多少环?只投两次,除了刚才出现的情况以外,还有可能得到多少环?
(4)老师发现,我们宝应实小五( 1 )班的同学今天的表现真不错,大家知道宝应是个好地方,有很多特产,你们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老师觉得这4种不错(课件出示:藕粉 荷叶茶 莲藕汁 大闸蟹)看看,是什么?
如果今天来的客人老师请你推荐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有多少种不同的推荐方法?
交流: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推荐的?
我相信我们会场上的客人老师一定会根据同学们的推荐,去选择自己满意的特产。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十一1-3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5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
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
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
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
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买过吗?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48元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过程:
分了五个环节
第一部分是导入,先出示一个条件,让学生初步体验只有一个条件无法求出问题,接着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选择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只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题,感悟策略。出示例题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从两个角度提炼出了数量关系,然后说解题思路,主要讲清楚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什么。完成填表和列式后沟通了两者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我们紧紧抓住条件在思考。揭示课题。
第三环节是变式沟通,形成策略。通过两个变式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策略的`感知。接着安排了皮球那道题目,学生对条件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安排了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四个题目结束后,安排了回顾反思,这一环节是新教材比较强调的,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运用策略。选取了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最后在分析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第三个小窍门。紧接着请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第5题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一是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二是国际象棋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三是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四是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第五环节是课堂总结,交流 收获。回顾学习了什么内容,以及解决问题时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孕伏转化策略:
教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说过)
教师: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启迪,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呢?学生自由交流感受,教师适时小结:曹冲能将复杂的事情与简单的事情相转化,从而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真是有志不在年高,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一、直观演示,发现转化策略
课件出示:
师:请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哪个图形面积大呢?拿出彩色题纸,可以用笔画一画、算一算,想办法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有答案了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谁来说说。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生2: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你是如何比较出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我们把这块切开放到这块,都变成了长5个格、宽4个格的长方形。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如何平移、旋转的?
师:听明白了吗?想的巧妙,讲的也非常清楚。谁再来说一说?
师:原来的图形不规则,不容易比较大小。同学们都是利用了图形凹凸的特点想到了这个好办法,非常善于观察、思考。下面我们再来清晰的演示一下这个变化过程。请看,(课件演示)平移,旋转,瞧,哪个图形面积大?(相等)真是一目了然,原来的两个不规则图形通过平移、旋转都变成了规则的的图形。 (板书:不规则图形 规则图形)你们知道吗,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就叫转化(板书课题)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周长变了,面积没变。
师:还有什么变了?(形状变了。)
师: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的确,这样转化,形状变了,面积却没变。(板书:形变积不变)
二、唤醒记忆,回顾转化策略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师:同学们,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就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跟小组的伙伴交流交流。
师: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想说了,谁来说?
生: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没错,这就是转化。
师:还有谁想说?
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准确的说,这是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也是转化。还有吗?
生: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
生:圆也是把圆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圆柱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这也是用转化解决的新问题。
课件出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 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师:大家来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了这么多新问题。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或者感觉有困难的,同位互相说一说。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看似简单的计算中也蕴含着转化,回忆一下,在学习数与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呢?
生:小数乘法是转化为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
出示:2.5×0.4 1.25÷0.5
+ ÷
师:请看,这儿有一组题,可以动笔算一算,体会体会转化的作用,看看从中你又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是巡视关注:是否会表达。)
生:2.5×0.4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整数乘法。
生:1.25÷0.5是把小数除法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师:说的真好,谁能像他这样,举个例子也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计算 + ,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说得真完整。
师:很高兴你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重复的我们就不说了,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师:在计算这几个题的时候,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转化前和转化后有什么关系?
生:得数相同。
师:你可真了不起,一下就抓住了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结果不变。(板书:得数相等)
三、实践应用,体验转化策略
1.巧用转化写分数。
2.巧用转化求周长。
鼓励学生独立做在作业纸上,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师: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有答案了就举手。
师:左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16厘米)
师:右边图形的周长可有难度了。
生:也是16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
学生边指边说想法。
师:你是想把这四条边平移是吗?
师:大家来看,他是把这个图形想象成了什么?(长方形)能行吗?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件演示)真像大家想的那样,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形状也变了。
师:咱们同学不仅会观察,还很会想象。我们在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观察很重要,想象也很重要。感受到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乐趣了没有?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
3.巧用转化求面积与周长。(只列式,不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胆的想象,仔细的思考。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如何转化呢?
师:这么快就会了,谁来说?
生:能转化成一个半圆。
师:怎么转化呀?
生:把那块割下来,补到缺少的那块。
课件演示
师:是这样吗?这样果真就转化成了一个半圆。看来咱们同学用转化解决问题已经得心应手了。不过这个问题要变一下
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该怎样转化呢?
生1:把左边的半圆平移到右边,转化成一个小圆,用大圆周长的一半加上小圆的周长。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整个一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大圆。
师:怎么就能转化成大圆的周长?
引导学生思考大小圆之间的关系。
生:大圆的周长是小圆周长的2倍。
师:你怎么知道大圆的周长就是小圆周长的2倍?
生:大圆半径是小圆的2倍,大圆周长也是小圆的2倍,小圆的周长是大圆的二分之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圆的周长。
师:咱们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不同的转化方法,并且这种转化的方法使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4、巧用转化计算。
出示: + + +
师: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做在作业纸上。
生:通分,都变成分母是16的分数。
师:可以。通分也是一种转化,再仔细观察算式,你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吗?
生: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乘2。
师:你能试着再往下写两个分数吗?
生: + + + + +
提问:如果是这个算式,你还想用通分去做吗?那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课件出示正方形图
引导学生分析涂色部分的大小可以用1减去空白部分的大小,1-
师:明明是个加法算式,怎么变成减法算式了?
生:因为这里还空缺一个 。
师: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借助图形帮助进行算式的转化,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
5.关注生活。
如何求1张纸的厚度? 如何求1个灯泡的体积?
四、畅谈收获,提升转化策略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探索,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最后,有两句话想与同学们分享分享。
出示:
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数学家路莎彼得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解决问题,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策略,这种策略和以前学习的策略还有很大的关系呢!
二、教学例1
1、导语: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出示:园艺工人用6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他是怎样围的?
(1)师:你可以算一算,或者画一画。写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汇报板书:长(m)2,宽(m)1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和他想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小结:看来这个花圃只有一种围法。
2、导语: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花圃:
出示:园艺工人准备用10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大一些的长方形花圃,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1)师:长和宽都有哪些情况?请你思考之后写在作业纸上。
(2)学生汇报板书:长(m)43,宽(m)12
师:你有几种围法?你呢?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围法?看来我们已经找全了答案。(板书:全)
小结:第一个花圃,我们找到了1种围法,第二个花圃,我们找到两种不同的围法,像这样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的找出来,这种方法叫做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策略。
3、导语: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问题。
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1)请你思考之后,把不同的围法一一列举到第一张表格上。
(2)学生汇报(投影展示三张作业纸: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
师:这位同学列举了三种围法,他找全了吗?你有几种围法?那他缺哪一种?(教师在三种围法的表格中,填写第四种围法)现在全了吗?这张表格中剩下的空格还要不要填了?
(3)我们来看看,和他列举的顺序不一样的请举手,把你的给大家看看,请你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假设的思路,理解假设的解题过程,能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用假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
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列式。
(1)把720ML果法倒入9个相同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2)用600元买了5把相同的椅子,这种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
指名口版式,并说说数量关系式。
二、解决问题,认识策略。
1.出示例1,理解题意。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和刚才解答的问题比,这个实际问题复杂在哪里?
引导:你是怎样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系?
明确:根据“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可以知道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小杯的容是一是大杯的1/3”就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1个大杯容量等于3个小杯的容量。
2.思考交流,探究思路。
引导:现在有两种大小不同的杯子,这是解决题复杂的地方,根据题里两种杯子容量间关系的理解,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看哪些同学能想到办法。如果思考有困难,也可以画图看一看。
指名交流想法,引导学生理解:
(1)画示意图看,1个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9个小杯里;或3个小杯容量等于1个大杯容量,可以看作果汁倒在3个大杯里。
(2)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小杯,就是9个小杯,可以先求出小杯容量再求大杯容量。
(3)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在杯,就是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大杯容量再求小杯容量。
(4)假设每个小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可以列方程解答。
小结:通过交流,虽然大家有借助画图的',有直接思考的,但基本上是两种思路:一种是假设把果汁倒入同一种杯子,或者全看作大杯,或者全看作小杯;另一种是假设每个杯容量是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
3.解决问题,体会策略。
引导:现在你能解决问题了吗?请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
学生列式解答并检验,教师巡视,选择不同解答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集体评析板演的不同方法,弄清各种算法中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讨论板演的不同方法,明确:检验时要看求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就是算出6个杯和1杯总量720毫升,小杯容量是大杯的三分这一。
追问:这些不同的解题方法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用假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指出:解题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用了假设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大杯和小杯转化为同一种杯子,即使用方程解答,也是假设小杯容量为X毫升,大杯容量就是3X毫升,实际上就是把1个大杯转化成3个小杯,这样就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
三、应用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是怎样用假设策略的?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
追问:为什么这道题假设全部买椅子而不是假设全部买桌子?
指出:为了计算方便,要根据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合理选择假设。运用假设策略时,怎样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假设也很重要。
2.做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指出:解决题这题时,要先弄清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假设正确地把两个数量转化成一个数量。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让学生填充并交流填充结果。
提问:根据填充里的想法,这道题可以怎样假设?还可以怎样假设?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交流认识。
提问:今天学习的实际问题为什么要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假设的策略有了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相对应页。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习。
达成目标: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问:你们喜欢草原吗?那里的风景优美,牛羊又肥又壮,可是牧民叔叔准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块长方形的羊圈,你能为牧民叔叔设计一下吗?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问: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研究的上来汇报一下,有多少种长方形?你能通过有条理的操作把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吗?感觉怎样?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2、进一步探究
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周长是多少?如果宽是1米,长是多少米?如果宽是2米,长是多少米?……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订阅的方法可以分几类?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这三种订阅的杂志可不可以用其它什么来表示?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1)用1、2、3代表不同的杂志。(2)用a、b、c代表不同的杂志。(3)用甲、乙、丙代表不同的杂志。(4)用(0、00、000)代表不同的杂志……
引导:如果只订1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订1本杂志要分几列?订2本杂志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应分几列?3本呢?你是怎样想的?最后怎么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3+3+1=7种。
师说明:无论你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三种杂志,列举之前都要将它们分类。这样会有什么好处呢?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11
授课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第八册解决关于面积计算问题的策略P89~90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运用策略意识,提高运用策略水平。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一天,一位哑巴走进商店想买一把锤子,他用手语比划了好几遍,店主硬是不明白他想买什么,哑巴灵机一动,做了一个敲钉子的手势,店主就立刻明白了哑巴想买把锤子。此时来了一位盲人,他也想买一把锤子,你们猜
他会怎么做呢?为了买锤子,哑巴和盲人,采用的方法不一样,这些方法我们称“策略”,可见,策略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各不相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香港迪斯尼乐园,去过吗,想去吗。这是迪斯尼乐园的喷水池,喷水池周围有四个长方形的花坛分别种有郁金香、月季花、兰花和蝴蝶花。建筑师们在修建工程中,遇到了些数学问题,看看,我们能帮他们解决吗?首先让我们走进郁金香花坛。
⑴1号长方形花坛里种的是郁金香,花坛长8米,在修建时,花坛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坛的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从这题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想想看,我们能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得更清楚些呢?谁来说说看(生:整理文字、列表、画图等)
用你喜欢的方法在草稿本把这道题的信息整理一下。(教师巡视,收集资料)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策略(1、整理文字或列表的方法,2、画图的方法等)
整理文字:用的是什么策略?介绍一下。
列表:用的是什么策略?介绍一下。
画示意图:
请你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策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有没有要完善的地方(要求不要太高,学生只要能清楚表达出条件和问题就行)
⑶比较:比较这几种策略,哪一种整理的`方法让人看得更清楚一些(列表、画示意图)列表整理信息是上学期学过的策略,今天我们将研究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策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画一下。 ⑷教师示范画图。
要先画长方形表示花坛原来的面积,长是8米,修建时长增加3米,这个花坛的面积增加18平方米,增加的18平方米在什么地方?谁来指一指,怎样表示呢?
8米3米
⑸你们能用这种画示意图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信息吗?拿出练习纸,画画看。
⑹要求花坛原来的面积,它是个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知道吗?宽呢?(板书:宽)怎样求?18÷3为什么?求出了宽,下面的问题会解决了吗?在练习纸上做一做。
⑺交流反馈解题的情况。
宽:18÷3=6(米)
面积:8×6=48(平方米)
⑻刚才我们采用了什么策略解决这道题的,通过画示意图可以把题中的信息表示的更清楚,分析数量关系更直观,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策略继续解决问题。
2、循序渐进,深入问题。
出示题目2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月季花,原来宽20米,后来因扩建道路,花坛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花坛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的花坛是多少平方米?(在下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⑴还有哪些信息示意图中没有表示出来呢?
⑵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跟老师的一比,看看你们画的对吗?为什么用虚线表示?
⑶根据画出的示意图,你认为要求出现在花坛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学生结合算式说说解题的思路。
⑷同样是用画示意图的策略分析问题,这题与第一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3、深入交流,展开问题。
3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兰花,如果这个花坛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
⑴“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这里的或者是什么意思,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策略分析并解答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⑵四人为一小组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⑶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下面还有一道题,要考考大家了。
4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蝴蝶花,长50米,宽40米。修建时,花坛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花坛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上画出增加的部分或在纸上列表,再解答)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交流:让学生先用列表的策略方式来解答。
⑶有不同的策略吗?
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中指出增加的部分,再根据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⑷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今天我们学习的策略现在看来是最简便的。但是,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解决面积问题的策略
策略:画示意图
寻找长方形的长和宽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受策略。
课前同学们都看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遇到了要救落入大水缸里的孩子的问题。救人的办法有很多,如:可以从缸口把孩子拉出来,但是由于在场的都是孩子,人还没有缸高呢,力气就更小了,不可能能把落水的孩子拉出来;再如:也可以去叫大人来救,但是可能时间不允许……这些办法都不能很快地把落水的孩子救出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司马光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终于看到了一块石头,于是想出了“砸缸放水救孩子”的办法救了落水孩子一命。司马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许多办法中选择砸缸救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种大智慧,这样的过程就是应用策略解决救人的问题(板书:策略)。这是生活中的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经常遇到问题,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创设情境,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导入语: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逛超市吧,今天有三位小朋友相约来到了超市里,他们准备买同一种笔记本,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听录音,(录音中增加了“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说的话“我用42元买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我们要用到哪些条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只留下有用信息,提问:你能找到信息中的关键词吗?你能将这些关键词整理写出来吗?学生交流,相互补充逐步简洁成: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添上表格线,形成一张完整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3)问:谁能不看图,只看表格就能复述题目的意思?学生复述后,比较表格和情景图,你觉得哪儿的条件和问题,看上去更加简洁,排列的更加整齐?
2、分析解决问题,感受列表的价值。
(1)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这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板书:分析列式解答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在解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也可以从要求的问题想起,想: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这样一来,你会列式解答了吗?请行动起来(学生活动)。
课件出示:
18÷3=6(元)
6×5=30(元)
答:小华用去30元。
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2)师归纳:解决条件较多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列表整理,使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下面我们就用列表的策略来帮小军算算4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课件出示问题和空表格。
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相机完善表格。
小明3本18元
小军?本42元
列式解答后,请一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18÷3=6(元)
42÷6=7(元)
答:小军买了7本。
(4)课件同时出示上述两个表格。问: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能买多少本,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依据屏幕上的列式回答)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逆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倒推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建立倒推法的一般解题流程
1、路线倒推
师:前不久,学校组织大家去春游,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游玩后一位同学写了这样的一篇数学日记。来,听一听。
(录音:我们8点从学校出发,一路经过长江大桥、老山风景区,最后到达雏鹰军校。下午沿原路返回,你知道我们的返回路线吗?出示:学校→长江大桥→老山风景区→雏鹰军校)
师:谁能回答?
生:返回路线是从雏鹰军校出发,经过老山风景区、长江大桥,最后到学校。
(出示:学校←长江大桥←老山风景区←雏鹰军校)
师:原来你是倒过来想的。
2、翻牌倒推
师:下面老师玩一个小魔术,想不想看?
生:想
师:看好了。
(出示三张牌:先第一张和第二张交换位置,再将第二张和第三张交换位置)
师:要想知道原来这三张牌是怎样摆放的,怎么办?
生:(上台操作)先交换第二张和第三张位置,再交换第一张和第二张位置。
师:你为什么这样操作?
生:我是倒过来想的,刚才最后交换的是第二和第三张,那我就先交换这两张,在交换第一张和第二张。
师:原来你也是倒过来想的。
3、运算倒推
师:我们再来玩一个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出示:)
师:你能立刻报出表示多少吗?
生:18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6×5=3030-20=1010+8=18
师:你也是倒过来想的
4、小结
师:刚才这3个问题,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生:倒过来想的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倒过来想的方法称之为“倒推”(板书:倒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用倒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例题,探究倒推法
1、(出示例题: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小明原有一些邮票,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剩52张。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你能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吗?
同座位讨论,其中一人记录。
生:(同座位讨论整理过程)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整理的?
生:原有?张→又收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师:我们已经整理了信息,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试一试。
生:(尝试解题)
师:谁来介绍你的计算方法?
生1:52+30-24=58(张)
师:你能具体说说算式的意思吗?
生:从结果开始想,送出的要收回,而收集的要去掉。
师:你听懂了吗?
这个结果正确吗?你有办法验证吗?
生:58+24—30=52(张)
师:你是用顺推的方法,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这一题你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生2:52+(30-24)=58(张)
师:你能解释算式意思吗?
生:在变化过程中,小明的邮票总共减少了6张,所以要用剩下的52张加上6张。
师:听懂了吗?
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小明原来有52张邮票。
2、小结:
师:第一种解法,是从结果出发,按顺序倒推出原来的情况。第二种解法,先比较小明的`邮票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再从结果出发倒推退出原来的情况。
师:这两种解法列式不同,但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采用了倒推的方法。
师: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倒推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比较简单,容易理解。
师:原来用倒推解决这种问题,是一种既简洁又方便的解题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3、试一试
出示图:
师: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乙两杯果汁原来共重400毫升,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果汁就同样多了,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生1:400÷2=200(毫升)
甲:200+40=240(毫升)
乙:200-40=160(毫升)
师:你能具体说说这三步的意思吗?
生1:400÷2=200(毫升)求的是现在甲、乙两杯有多少毫升,再把到入乙杯的40毫升倒回去,200+40=240(毫升),求出甲原来有多少毫升,200-40=160(毫升),求出乙原来有多少毫升。
师:他是用倒推的方法解决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14
微课作品名称
“解决问题的策略”
微课作品介绍
本次微课《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以 PPT的形式,以教师讲解和展演学生常见作品的方式,将画线段图的策略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并通过提问和线段图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直观图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学生能够根据波利亚四部曲完整地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学生会画线段图,并能够根据线段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分析
该微课主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地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并能根据线段图清楚地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在三年级学习了从条件出发和从问题出发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的策略,而本节课是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画图是一项重要的策略,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用画图的策略来分析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并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就在于两方面:一是能正确应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二是能借助直观图示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学习难点就在于这节课的重难点,而微课将这两个方面的重难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又给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学习,学生试着画图和试着说说想法,并与正确的讲解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节微课对于这节课的重难点来说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1. 提问:同学们,阳光小学有集邮活动,原意和我一起去看看吗?(PPT: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小春比小宁多12枚),从屏幕中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解决什么问题(PPT: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1.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出从屏幕中可以知道什么条件?
2.独立思考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3.能够明确“小春和小宁各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指小春有多少张邮票?小宁有多少张邮票?
二,根据题意和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1.谈话:要求出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分析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你会有什么方法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2.请学生自己画一画线段图,提示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3.教师在PPT上展示了一些同学们常见的线段图画法,并让同学们思考最欣赏哪一副线段图。
4.教师完整地介绍线段图的画法,并由PPT进行展示。
5.根据线段图,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6.谈话:现在你能观察自己的线段图,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思考一下。
7.教师介绍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通过PPT进行演示。
8.谈话:通过观察线段图,同学们想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那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吗?
9.谈话:的确,从图上直观、清楚地看到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到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1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画出本题目的线段图。
2.通过观察教师展示的学生作品和介绍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互学,想一想自己所画线段图的问题,并观察介绍者所画线段图的方法。体会线段图能够直观地表示出条件和问题。
3.根据所画出的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方法,并根据教师的PPT展演,进行思考,理解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观察对比解决问题的三种线段图,让学生体会和发现都要把他们的邮票转换成同样多。
三,解答并检验。
提问:同学们,通过线段图我们找到了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那算出来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还要?(检验)这道题目,你想怎样检验?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完整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解题过程。
1. 师:同学们我们解决了一道题目,回顾一下刚才的解题过程,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用PPT展示解题的过程)
2. 回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曾经运用过哪些画图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PPT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题目都能再次回顾,通过体会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画图的重要性。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时使用本微视频,初步掌握画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也可以在学习过本课时,但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继续重新学习微课,从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配套学习资料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
制作技术介绍
所需要的软件为: 录屏工具软件 ;制作的简要流程 为:先制作相应的片段 PPT,并设计好相应的教案,在此基础上提前邀请一些学生试着画一画本节课例题中的线段图,将典型的学生所画的线段图进行展示;利用录屏工具软件进行录制。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3-64页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
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复习: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生答师帖卡片)
请大家齐读一遍。同学们真了不起,学过的知识能记得那么牢!
2、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一些策略来解决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今天王大叔遇到了新的难题,大家请看。
二、教学例1。(18分钟)
1、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2、(读题):同学们愿意帮王大叔这个忙吗?
王大叔遇到了什么难题?谁来说一说?
师:应该怎样围呢?老师已经为同学们每桌准备了18根小棒,每一根代表1米,请同桌2人合作用小棒在桌子上围一围。在摆之前老师有个说明:(1)每次都要把18根小棒用完。(2)围成一种后就数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一中。(3)尽可能少的移动一些小棒让它变成另一种不同的围法,再进行记录。
先想想怎样摆才摆得快,比比看哪一组合作得又快又好。开始动手操作吧!(师巡视,并与生个别交流:还可以怎么摆?不要动太多的小棒。)
(有的学生已经完成,要鼓励没完成的学生。)
注意收集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准备展示。(看中后可拿大笔给学生描大一些)
好了,同学们,请停止操作,用很短的时间把小棒收起来。
3、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老师手上有两组同学的记录表。(投影)
大家更欣赏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
(师相机板书:按顺序)
4、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想的?(生回答)
你怎么知道宽是1米的时候长就是8米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师展示18÷2=9米)
大家认为先从宽开始考虑好还是先从长开始考虑好?
(从最小的宽开始考虑比较好,顺序较明确。)
5、下面我们就从宽是1米开始摆一摆。
(学生说教师展示围法)
6、我还可以继续摆。(展示宽5长4)
这样行不行?为什么?大家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实际是前面4个长方形中的哪一个?重复了,因此我们要把它去掉。(单击鼠标擦掉)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按顺序摆有什么好处?
(师相机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掌声送给他好吗?
哪位同学刚才没有按顺序排列的请改成按顺序排列好吗?
7、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展示答)
8、小结揭示课题: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帮王大叔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叫做一一列举。(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齐读课题。
我们在一一列举时应注意几点是什么?(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9、下面我们把每种摆法的面积分别计算出来好吗?
同学们,在这4种不同的围法当中,你认为王大叔的羊圈用哪种围法比较合适?为什么?(第四种面积最大,养得羊最多。)
10、说得太好了!请继续观察这张表,你还有什么发现?(面积越来越大)这跟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没想到在围长方形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
11、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一种新的`策略——有序的一一列举,列举时应注意什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
三、教学例2(10分钟)
1、出示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读题)
2、“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生答师展示: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也可以订阅3本)
3、那我们应该从订几本开始想起比较好?(从只订阅1本开始想起)
4、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列举出来好吗?(我们可以怎么订?还可以怎么订?)
(生说师展示)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法都列举出来了。!
5、其实我们还有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列表,用“√”表示订法,订哪本就在相对应的格里打“√”,一列就表示一种订阅方法。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这张表格,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所有情况呢?请拿出表二试着填一填,不明白的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6、师展示学生作业,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比较。
7、集体评:第一张表列举出所有情况了没有?再看第二张表列举出所有情况了没有?两位同学都列举出了所有的情况,大家更欣赏哪张表呢?为什么?
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做的?(生说师课件展示)你真了不起,刚学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自如!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顺序列举的请改成按顺序列举好吗?
8、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我们一起来答出来吧?(齐答)
9、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想一想:要想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一一列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经意我们就会遇见它,有时他还会出现在我们的投镖游戏中。
四、拓展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9分钟)
1、出示“练一练”,生齐读题。
2、同学们玩过投镖游戏吗?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两镖都投在靶上)
我们来投一次好吗?(让学生举起手来一起做投镖的动作)你想得到多少环?再投第二镖,投中多少环?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可能两次都投中同一个环数,也可能两次投中不同的环数。那老师就根据这两种可能制成一张表。)
3、展示表格:画“√”表示投中,一个“√”表示一镖。一列就表示一种情况。请同学们拿出表3,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所有情况。
4、师展示表,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填这张表?
5、集体评:他这样填可以吗?为什么?按顺序有什么好处?(如果有时间,就让这位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顺序列举的请改成按顺序列举好吗?
6、请同学们观察总环数,你有什么发现?(注意:有两个16环,答题时只写一次就行了,不要重复。)
齐答。
五、总结全课(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策略?列举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答师展示)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采用一一列举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利用这种方法去为我们的生活排忧解难,这正是我们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9-29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05-15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11-11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03-10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1-03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3-1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01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7-0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集锦15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