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离骚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什么叫楚辞?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
五、本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互助解决难点,教师重点讲解。
第二课时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灵均”结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
第二层,到“来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第三层,到结尾。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惨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见课后练习二)
参考:屈原最经典的比喻,就是以香草美人自喻。看我们书上的注释,用美人比拟他自己,香草,比喻他自己的才华。这个香草嘛,那就是化妆品或者首饰了。我们比如说,今天要是有谁把自己比喻成美女,你们会是什么感觉?
而且,屈原虽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点和后来的名士是很不一样的。后来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说杜甫,三个月都不梳头,他要是我这种平头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头,而且不剪头啊。屈原不一样,他是非常注重仪表和修饰的。他对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个失恋女子的口吻来描述,那是因为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他对郑袖特别憎恨,那也是对一个情敌的憎恨。
三、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参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勉强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两个方面,一个是忧国,一个是自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的内容。
2、背诵。
离骚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及其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评价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屈原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阐释毛爷爷《沁园春》诗中“风骚”两字导入
“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即《离骚》,概括《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泛指文学。
二、简介《楚辞》和屈原。
《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兮”就是一个标志。
有关屈原的了解结合注释1,由学生补充。
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
结合当时楚国的政治现实和屈原的“美政”理想以及两次被罢官流放的不平遭遇。“离骚”有三种合理的解释:
1。“离”通“罹”, 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2。“离”,离别。作者抒写离别之愁。
3。《离骚》是楚地歌曲名称,意义与“牢骚”一词相同,含有牢骚不平之意。
四、诵读课文
1。录音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正音。
2。老师范读第一段后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学生大声朗读,读准读清。
五、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小组合作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难点由教师点拨。
重点字词小结(投影)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 关于军事的
3。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难,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难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二)学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家世、生辰和美名);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诗,背诵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离骚》是屈原的真情告白,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屈原,触摸他的灵魂,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
二、 人物形象研讨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屈原的与众不同?
齐读全文,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诗句分析,并摘抄。
(一)出身不凡,血统高贵。
(二)打扮与众不同,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表明其品质高洁,志向坚贞。
扈江离辟芷,纫秋兰
朝搴木兰,夕揽宿莽
乘骐骥以驰骋
《离骚》原文补充: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三)鲜明的思想性格特征:忠君报国,虽死不悔,正直敢言,执著追求。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离骚》原文补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 研讨诗歌塑造屈原形象的的艺术手法。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等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四、拓展阅读与探究,进一步理解屈原形象。
(一)阅读《鱼父》,屈原与渔父的观点代表了2种不同的价值观,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与评价
(二)屈原之死的意义探讨。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客观的看待问题。
五、总结
屈原是个爱美的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政的理想,而现实却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忠佞不分,世事不明,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者,而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和他的《离骚》,那飞扬的想象力,不羁的洒脱,还有九死而不悔的执著,(朗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
读《离骚》,读屈原,写一首题为《读你》的现代诗。教师范文(略)
【离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离骚》的教案范文12-24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灯光》教学设计02-07
母鸡教学设计02-10
《松鼠》教学设计02-10
《掌声》教学设计02-11
《草原》教学设计01-15
《翠鸟》教学设计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