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时间:2025-01-20 08:29: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命生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思路章法。

  2、学习文章比喻的手法。

  3、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形象思维训练,思考生命现象和规律。

  【教学难点】

  生命现象和规律。

  【教具】

  配乐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地球养育着无数的生命,置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里,你常感觉不到它的不平凡,更感受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哲理,冰心女作家却以散文的形式揭示了人生哲理,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她启示我们的生命内涵。(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重点体会文章主旨。)

  二、探究新知

  1、读:

  ⑴听配乐朗读,了解文章内容,分析其情感。

  ⑵自读课文,模仿配乐朗读的语气,语调,情感。

  ⑶检查朗读课文,同学评价。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悟:

  ⑴谈一谈,你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指导学生从思想内容,思路章法写作手段等多方面,获取信息。)

  明确:

  ①作者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相福相生相伴的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②开篇: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决定了全文的形象性,审美性隐喻性特点,提示话题。

  正文:“一江春水”的全总生命历程喻示人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时而充满激,时而快乐平静,时而愤激怒吼……

  “一棵小树”情调寓意与上层一致,时而充满喜悦,希望、宁静、时而聚集、破壳、挣脱的力量……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主旋律。

  ③反复、比喻修辞:

  ⑵课文以“春水”“小树”比喻人生,它们与人生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春水奔向海洋的过程曲曲折折,小树成长壮大的过程历经风风雨雨,正好像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设计意图:探究“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前进,生长过程与人生命相似之处,进一步把握主旨,思考生命现象和规律。)

  ⑶作者对人生感悟:借“一江春水来提示其哲理,你认为人生还可以以什么为喻?

  (设计意图: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描述的生命现象,规律以表现出的进取态度,形象思维、联想、想像的能力,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3、赏:浏览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的深意。

  (设计意图:揣摩品味,训练学生理性思维,提炼、概括的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三、质疑

  本课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还有没有没解决的问题?

  四、反馈

  1、你从课文中悟出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是怎样的?

  2、“行程的终结,喻示生命的终结,此时“春水”的心态是怎样的?

  3、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4、综观全文,作者在宣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

  (设计意图:加深学习印象,了解学习效果。)

  五、小结

  讨论本节收获,代表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培训概括提升能力。)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谈生命》是冰心老人写的一篇谈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美文。全文仅有一长段,但语言简练,比喻生动,哲思深邃,“形象表达”尤其精彩。开篇用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引出话题,接下来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作比喻描写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处在人生重要关口的九年级学生,应该能与课文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并能从中受到启迪,获得体验。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但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还不太深刻。学习本文,意在提高学生朗读、欣赏散文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感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获得对人生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因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并学习运用比喻修辞表达内心的感受。

  ⑵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积极投入生活。

  确立的原因是生命历程本是十分抽象的,且难以形象感知,而课文以“春水”和“小树”比喻人生,使生命历程变得形象可感了。要感受生命的内涵,最好的策略是反复诵读。要使学生体会生命的本质,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运用比喻修辞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课程标准》。因此,我把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作为这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文中“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比喻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哲理深邃的语句也十分丰富。因此,我把品味精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难点。

  本文的结构层次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把握,所以没有把理清行文思路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而是通过找语言标志,利用一个小问题来解决结构层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品读感悟:

  著名的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说过:“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生一定喜欢。但文中有不少语句含义很深,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用心朗读体味,其生命的'内涵是感悟不出来的。

  通过朗读理清作者思路,感知课文内容;通过个性化的品评,感受优美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通过表达个性化的感悟,活跃学生的思维,彰扬学生的个性。

  2、示范教学法:

  教学中诵读课文、评价语言、表达感悟等环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对此,教师先给予示范,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三、说学法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阅读者的感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赏析、自主感悟的方法。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尝试着从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自由赏析、评点,鼓励学生把对课文、对生命的独特感悟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在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彰扬自己的个性,表达对生命独特的感受。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虽篇幅不长,但哲理句较多,因此在让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

  品读句子,感悟语言

  读清思路,感知课文

  积累名言,激导入

  拓展内涵,感悟生活

  这四个板块旨在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进文本,在朗读中理清思路,在品评中展现个性,在拓展中学会生活。

  各板块具体实施如下:

  1、板块一──积累名言,激导入:

  积累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方式。本课上承第八课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文所学内容,寻找有关“生命”的名言,然后充满激的导入新课(导语见教案)。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与课文优美深邃的意境十分相符,为后面深情的朗读和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基础。

  2、板块二──读清思路,感知课文:

  在这一板块中,我主要采用朗读的策略。

  首先,我以读课文第一句“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切入,请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并在朗读中寻找:文中说生命像什么?通过这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迅速理清作者的思路,板书课文内容。

  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最后一部分,范读后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各部分的朗读感情基调。“‘生命如一江春水’部分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生命如一棵小树’部分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指导学生学会基本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在学生明确文章的朗读感情基调后,让男生一起激昂响亮地朗读“一江春水”部分,让女生一起舒缓深沉地朗读“一棵小树”部分,全班高昂有力地齐读揭示生命本质的部分。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哲理美以及生命的内涵。

  3、板块三──品读句子,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此,我先让学生评价:“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你更欣赏哪一个说法?让学生结合课文自主鉴赏评述,在鉴赏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哲理美,在评述中对生命的内涵有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

  然后学生仿照文中的比喻句,发挥联想和想像,以“生命像……”说两句话,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共享。这样设计,将读与说紧密结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关心社会,并指导他们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从理解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拓展了学生的个性思维,提高了学生阅读质量,锻炼了学生说话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最后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尝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欣赏,与大家交流在欣赏交流中,要求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正确的情感,说明喜欢的理由,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的交流,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思想的深华,让每一个学生进入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在阅读和评析中审视课文,同时又能对照自己,因文悟道。

  在学生自主评析自己喜欢的语句后,教师引领学生再次高昂、有力地诵读课文揭示生命本质的部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4、板块四──拓展内涵,感悟生活:

  为拓展课文中“生命”的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

  环节一:在冰心老人优美、深邃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了生命因坚强而美丽,像张海迪虽高位截瘫却自强不息地学习科学知识。我感受到了生命因奋斗而美丽,像居里夫人把一生都奉献在科学发明上。你感受到了生命因何而美丽?请告诉大家。

  这样设计,既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思维,让学生把平时积累的材料加以运用,同时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环节二:教师深情领学生诵读汪国真的一首小诗《热爱生命》。

  这样设计,主要是针对近年时常在各种媒体中看到某些中学生因生活、学习的不如意而悲观甚至轻生和现象,教育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响亮、整齐的诵读中结束这堂课,使这首诗的内涵在学生的心底留下深深的烙印!

  以上是我这堂课设计的主要过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说,注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反思是我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体验,让更多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是我这堂课的追求。因此,板书设计简单,主要是突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朗读的感情基调,帮助学生分析课文,感悟课文,也没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3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全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芳馨(xīn)怡悦(yí)云翳(yì)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清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

  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

  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嶝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②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2)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①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上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②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美在情感”阐释: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凋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

  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欣赏文章的哲理美、语言美;联系自我,对照反思,总结升华;延伸拓展,类文荐读,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2.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3.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

  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三、鉴赏语言

  1.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归纳:

  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感谢幸福、感谢痛苦。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赵丽宏的《生命》,看看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

  生命

  赵丽宏

  一

  假如生命是花。花开时是美好的,花落时也是美好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上……

  二

  假如生命是草。决不因此自卑!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三

  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四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五

  假如生命是水。要成为一股奔腾的活水呵!哪怕是一眼清泉,哪怕是一条小溪,也要日夜不停地、顽强地流,去冲开拦路的高山,去投奔江河……

  六

  假如生命是云。决不在天空里炫耀自己的姿色,也不只作放浪的飘游。要化成雨,无声地洒向大地。

  七

  假如生命是一段原木。做一座朴实无华的桥吧,让那些被流水和深壑阻隔的道路重新畅通!

  八

  假如生命只是一根枯枝。那就不必做绿色的美梦了,变成一支火炬吧,在黑夜中劈里啪啦从头燃到脚……

  学生思考。明确:真实的生命是平凡的。平凡的外表之下跳动着一颗勇敢地面对挫折、充满自信、扎根现实,激流勇进、谦虚朴实、随时奉献自己的火热的心,那么平凡也就透出几许高贵了。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2.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P71),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

  提示:《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

  (《霞》鉴赏文章见备课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吾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08-06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07-27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10-08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07-02

《生命的壮歌》教学设计06-23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08-18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09-16

(经典)《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06-30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