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包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包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包拯教学设计1
设计简说:
《包拯》编排在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这是一篇传记,通过记叙包拯生平中的一些事迹,展现了一个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克己奉公的封建社会的清官形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单元教学目标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记的知识、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传记的阅读上。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感受清官形象,加强思想教育(学习时既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主线:是“读”。导读环节,画片导入,激发读趣。初读环节,采取听听读读等形式,整体感知。品读环节,抓人物性格、品质。延读环节,总结探究。
课前预习准备: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正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搜集有关包拯的图片、文章及音像资料。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反复诵读,继续积累一些文言词句,感受包拯这一极具魅力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包拯品行的景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
重点:反复诵读,继续积累一些文言词句,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读激趣,复习“传”,简介包拯其人
(出示图片)师:请同学们猜猜大屏幕上像哪位历史人物?(生:包拯)非常好,喜欢看电视剧的同学可能对画面上的人物造型非常熟悉,对了,他就是陆毅版的《少年包青天》,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师:好!非常好,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或出示大屏幕)。
二、简介作者、“传”及包拯其人(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
作者简介:脱脱(1314—1355),元代史学家。蔑里乞氏,字大用。
文学体裁:“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
包拯(999—1062),北宋大理庐州合肥人,字希人。天圣进士。为官刚正、执法严峻。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三、朗读感知
1、听读(范读)
①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正音和句读
鬻(Yù)徙(xǐ)砚(yàn)率(shuài)遗(yí)
耶(yé)敛(liǎn)惮(dàn)恶(wù)茔(yíng)
苟(gǒu)赃(zāng)嫉恶(jíè)
②推荐学生读(个别读)
2、音读(自由读)
自由放声朗读一遍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站起来,分小节朗读,师生共同评议情况。
3、意读(译读)
①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适当参照工具书,二人小组共同进行,一人读原句,一人试着读出译文,中间自由交换角色,要求在译读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圈点好。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纠正。
②检查学习情况:教师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显示
A、解释加点的字
主来诉:失主/起诉杀而鬻之:表顺接/代牛
惊服:吃惊/叹服徙知端州:平迁
使契丹:出使不从吾志:听从
其人遂无以对:就,于是/用来/应对,回答
虽甚嫉恶:即使/很,十分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因为/都/用来/赠送
B、翻译句子
①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明确:(当时)有人偷割别人家的牛的舌头,失主来告状。
②涿州亦尝开门矣,剌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明确:涿州也曾经开城门,剌探边疆军事机密,何必开便门呢?
③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明确:(有些人)即使很嫉妒(他),可是没有一个不因为(他)的忠心恕道而推崇他的。
4、说读(变读)
学生选取文中自己喜欢的片段,编成故事口述
5、悟读(默读)
思考:文中记叙了包拯的哪些生平事迹?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回答,只要意思答到即可,初步了解包拯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1)叙述了包拯在天长县审理盗割牛舌一案,表现包拯为官机智,明察秋毫;
(2)叙述包拯在端州做官清廉,突出他为官廉洁;
(3)叙述包拯出使契丹之事,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4)叙述了包拯在代理开封府府尹期间,一身正气,改革旧制,使贵戚宦官也因此畏惧,突出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6、齐读
四大组分组朗读
(本环节朗读采取了范读、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适当地评点,使这一过程尽量体现层次和梯度,让学生的阅读一步一步接近“本色阅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和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了一下包拯生平事迹及其对人对己对生活的态度,展现了他为官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克己奉公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搜集、查找有关包拯及其他清官的各种资料信息并制成读书卡片。
包拯教学设计2
设计简说
《包拯》编排在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这是一篇传记,通过记叙包拯生平中的一些事迹,展现了一个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克己奉公的封建社会的清官形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单元教学目标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自己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记的知识、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传记的阅读上。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感受清官形象,加强思想教育(学习时既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主线是“读”。导读环节,画片导入,激发读趣。初读环节,采取听听读读等形式,整体感知。品读环节,抓人物性格、品质。延读环节,总结探究。
课前预习准备: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正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搜集有关包拯的图片、文章及音像资料。
3、阅读“割牛舌”故事,了解具体内容(印发)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朗读感知 走进文本
一、导读激趣,复习“传”,简介包拯其人
播放《包青天》歌曲,出示图片(从师生共同搜集的图片中选取有代表的展示、传看)。或多媒体播放音像。
二、朗读感知
1、听读(范读)
①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正音和句读
②推荐学生读
2、音读(自由读)
自由放声朗读一遍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站起来,分小节朗读,师生共同评议情况。
3、意读(译读)
①二人小组共同进行,一人读原句,一人试着读出译文,中间自由交换角色,要求在译读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圈点好。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纠正。
②检查学习情况:教师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显示
A、解释加点的字B翻译句子
4、说读(变读)
学生选取文中自己喜欢的'片段,编成故事口述
5、悟读(默读)
思考:文中记叙了包拯的哪些生平事迹?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回答,只要意思答到即可,初步了解包拯是怎样一个人)。
6、齐读
四大组分组朗读
(本环节朗读采取了范读、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适当地评点,使这一过程尽量体现层次和梯度,让学生的阅读一步一步接近“本色阅读”)
第二板块
品读课文 走进包拯
读课文导入朗读分工,师参与读读课文加强朗读,为品读打基础
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感受包拯形象。(引导评价,诱思导学)朗诵、思考、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品动人处、演包公审案、访包公)△抓人物性格特征,感受清官形象,加强思想教育△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发散学生创新思维
延读课文从内容、写作及思想认识上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拓展延伸,提高认识)生生互动,回顾总结,发表己见,评价交流(一句话“名言”式总结;对联式总结;创新板书设计等)△注意课堂信息的反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布置作业选两项完成:填一填:你知道吗?(印发)听一听:长辈讲包拯的故事探究一点:只要你感兴趣的即可积累一些:关于廉洁勤政方面的名言警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渠道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自主选作业,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学生能力水平的个体差异,进一步巩固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教育
附录:
填一填:你知道吗?
单选题:
1、最能体现孙中山的理想、目标及基本精神的名言是( )。
A、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B、中国眼前不能统一,是暂时的现象 C、和平!奋斗!救中国! D、天下为公
2、以石灰明志的明代民族英雄是( )。
A、于谦 B、海瑞 C、史可法 D、况钟
3、为批评明朝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不理朝政而备棺进谏的是( )。
A、于谦 B、海瑞 C、史可法 D、况钟
4、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诗人是( )。
A、欧阳修 B、苏轼 C、范仲淹 D、黄庭坚
5、“伟大的事业需要矢志不渝的精神”是( )的名言。
A、伏尔泰 B、高尔基 C、奥斯特洛夫斯基 D、马克·吐温
6、被吴晗先生赞誉为“首先是骨气坚强的爱国主义者,其次才是有伟大成就的学者”的是( )。
A、白居易 B、于成龙 C、顾炎武 D、鲁迅
7、以“法治之国”著称于世的国家是( )。
A、澳大利亚 B、新加坡 C、法国 D、瑞士
8、孙中山先生在( )的门上悬挂一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A、上海居所 B、同盟会香港会址 C、总统府 D、黄埔军校
9、因经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为官50年,始终以清贫为本,而被称为“五代”清郎的是( )。
A、袁聿修 B、魏征 C、岳钟联 D、高颎
10、清代一官员,三年为政,每日三餐以豆腐汤作肴,百姓因此送其“三汤”道台的美称,此人是( )。
A、刘墉 B、汤斌 C、于成龙 D、施琅
附录:学生创作的对联:
1、日月鉴乾坤,牛鬼现原形
2、铁面无私名垂千古,大义灭亲无愧苍天
3、头上日月照天地,胸中正气压四方
4、远名誉认是非清正廉洁,离私情明黑白大公无私。
5、大公无私黑月悬于额上,秉公执法红心揣于胸间
包拯教学设计3
课标要求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必立志做大官的思想。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4、将此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写成一篇现代文。
5、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学法点悟]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我们可以按这几个步骤进行朗读,我们对本课内容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
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事例。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各用四个字概括。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
质疑: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解惑: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他为官廉洁;第三段突出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也他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他克己奉公。
质疑: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解惑: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从社会人民的角度给以肯定。
质疑:注意本文如何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解惑: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是正面描写,“笑比黄河清”、“包待制”、“阎罗包老”是侧面描写。
[语言揣摩]
1、对下列语句中的语言现象判断有误的是( )
A、不主先入之说: 主,意动用法。
B、闻者皆惮之: 惮,害怕,畏惧,使动用法。
C、使得至前陈曲直: 曲直,形容词作名词。
D、不伪辞色悦人: 悦,使动用法。
提示:B
2、下列语句和例句句式相同的是( )
例:刘豫州,王室之胄。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B、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C、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D、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提示:D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把握文学常识,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理解文章大意。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翻译全文。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课文共有 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二、字音字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 )徙( )砚( )遗( )敛( )惮( )恶(吏苛刻)( )茔(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语言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翻译:
2、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翻译:
四、问题探究
1、百姓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2、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3、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4、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触?结合社会现状描绘你心中“好”官的形象,并谈谈你打算如何做人如何去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五、欣赏评价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出版社教材所选古文都具有优秀的人文精神,例如本文就是对我们进行廉洁奉公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学习时既应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又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拓展阅读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 ,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 :“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召权知(权知:原为暂时主持某州事务,此为调任某知府的意思)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能,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
A、第归,杀而鬻之: 第归,暂且回去。
B、前守缘贡: 缘贡,以进贡为缘由、为借口。
C、有犯脏者: 犯脏,犯贪污罪。
D、死不得葬大茔中: 茔,坟墓,大茔,大坟墓。
2、下列句子的意思正确的是( )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①人们拿包拯的笑去与黄河清水作比较。
②人们觉得包拯的笑与黄河的水变清那样难以见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③只有阎王和包公那里才打不通关节。
④打不通关节的,可到阎王一样的包公处寻求公道。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下列语句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
A、请去刻薄,抑侥幸。
请求罢黜那些刻薄的官吏,抑制那些侥幸得官升官的人。
B、恶吏苛刻。
凶恶的官吏对民众十分苛刻。
C、拯立朝刚毅。
包拯在朝,刚强果断。
D、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包拯与人相处不随意苟同附和,不说假话装笑脸让别人高兴。
4、对“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译意最好的是( )
A、平常居住,无私人藏书,老朋友、亲戚们都无往来。
B、平常无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不与他往来。
C、平常没有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断绝了交往。
D、平常私人也不买书,所以,人们、亲戚同党都不与他往来。
5、包拯对牛舌案是如何思考和推断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盗贼割只牛舌,些许小事,主人何需告官,过些时日,案情自会水落石出。
B、牛既被割舌,必死无疑,不如让主人宰而卖钱,等待案情自白。
C、割了牛舌,牛主必杀牛,从而触犯法律,盗贼可乘机告官,“借刀杀人”。
D、割牛舌者,必为地方恶贼,其恶行必有暴露之日,待机而捕,定可擒捉。
6、下列文句,全表现包拯刚毅廉洁的一组是( )
①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②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③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④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⑤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⑥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⑦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⑧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A、①③④⑦ B、③⑤⑦⑧ C、②③⑤⑥ D、①③⑥⑦
【包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勇气》教学设计03-24
折扣教学设计03-23
《弹力》教学设计03-29
《赵州桥》教学设计03-28
松鼠教学设计03-27
《秋天》教学设计04-02
电路教学设计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