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学会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难点: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简介《红楼梦》)
二、结合思考题,快速阅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简述香菱学诗的经过。
四、合作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2、品析语段,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品味其中精美语言。
3、归纳鉴赏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
五、思维拓展:谈感受。
六、课后作业:写一篇《香菱学诗》读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香菱的身世,理解香菱对文学的精神寄托及对艺术的追求。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3、讨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从香菱的身世,理解香菱对艺术的追求。
2、难点: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温故知新 〉
二、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1、香菱为何如此刻苦学诗,你认为她是崇拜艺术,还是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2、体会作者在香菱身上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三、解读探究,思维拓展
1、讨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发?
2、结合现实,分析“教”与“学”的关系
四、朗读美文,积累语感。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2
一、忆一忆:
1、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是谁倡议成立的?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成立的?诗社的名字叫什么?他们第一次诗赛在大观园的什么地方举行的?诗赛的题目是什么?谁取得了第一名?
2、大观园成立的这个诗社有几名成员,分别是谁?
☆参考答案:
1、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37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衡芜讽和螃蟹咏(38回)
2、海棠社成员名单:
稻香老农(李纨)、蕉下客(探春)、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菱洲(迎春)、藕榭(惜春)[7人]
二、说一说:
1、黛玉给香菱讲了哪些诗词知识?
2、香菱原来懂得哪些诗词理论?香菱听了黛玉的.讲解后,又悟得了哪一点?
3、听了香菱的感悟后,黛玉又给她进一步讲解了哪些知识?
4、黛玉认为学诗应该从哪里做起?
三、品一品:“香、黛论诗”
1、黛玉认为读诗之人怎样做才能长进?
v “讲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名言)
2、香菱认为好诗的好处在哪里?
v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名言)
3、香菱是怎样鉴赏品味这些诗句的?
v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v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v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四、议一议:
1、齐读香菱做的第一首诗。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女生齐读香菱做的第二首诗。大家认为怎么样,为什么?
3、在看看香菱做的第三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吟月》之三阅读题
1、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应是曹雪芹,他名(),字(),号(),又号()、()。
2、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_____”,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手法?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4、《红楼梦》里当时在场看到这首诗的人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你认为这首诗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v新巧: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有关。用词典雅含蓄。对仗工整。
v有意趣:立意新颖别致,言浅意深,精妙。情景交融。诗意曲折,连绵深远,紧扣咏月诗题。
v最大的特点:切合自己的身世,借月咏怀,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感情(才华虽难埋没,但一生孤苦、幽怨、寂寞、可悲可叹!)。
五、思一思:
曹雪芹为什么要写“香菱学诗”这个片段?
引导:
1、回顾红楼里香菱的故事。
2、香菱判词:
根并荷花一径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脂砚斋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划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明确:曹雪芹写香菱学诗的目的↓↓
v在《红楼梦》所描绘的诸位女子当中,香菱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
v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
v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她的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浅析黛玉性格的复杂性。
2、香菱与宝钗是姑嫂关系,同住一室,香菱为什么不跟宝钗学诗?
3、写一篇读后感:香菱学诗的启示。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教师明确: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惰性的”。
2、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们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香菱苦志学诗,定钗因和她同住蘅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吧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五、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道理。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红楼梦》。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2.学习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
对话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概括文章故事内容。
三、阅读课文,深入理解
活动一:读红楼,知故事。
红楼故事会,香菱身世苦。
香菱,原名英莲,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五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年纪轻轻即得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我们今天就不妨试试“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
活动二:红楼人物品诗论话。
1.宝玉探、春宝论诗话香菱。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看法的语句,并作概括。
片段一:香菱品读诗
片段二:香菱初作诗
片段三:香菱再作诗
2.宝钗论诗话香菱
“呆”“疯”“魔”“仙”。
3.黛玉论诗话香菱
严格要求:“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黛玉为什么愿意这样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呢?真如她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
4.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
然而,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
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还是老天不公啊,这样的一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香菱的一生呢?
“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色。
四、自我体会,获得启迪
至此,我们对“香菱学诗”的多角度观照,已然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只剩下一个人没有谈自己对“香菱学诗”的看法了,这就是我们这群当代的中学生。给大家一个题目:“香菱学诗——”请大家在破折号后填上自己的认识。老师借用清代袁枚的四句诗谈谈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也算为同学们带个头:
香菱学诗——白日不到处,青春却自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香菱学诗教案02-20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02-15
《木兰诗》教学设计12-17
木兰诗教学设计08-03
《学奕》教学设计06-09
学弈教学设计01-17
《学弈》教学设计03-24
语文《学与问》教学设计08-07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