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
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第二册。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和七年级第一册对静态地球的认识及九大行星绕日运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以及由此体验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是学生对地球原有认识的沿伸(从原来认识的静态的地球——到动态的地球)。
三、学生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了解的比较少,所了解的也就是从小学的科学书上获得的简单的一点知识,而且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较弱,但是学生对天文方面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注重学生发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利用探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模拟实验,来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真正原因,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绪保持高涨状态,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利用多媒体课件,用直观代替繁杂的叙述,减少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提高了学生的有效注意,提高了课堂知识的理解,以及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3、对于较难理解的部分,如晨昏圈,在以前的知识中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如果让学生一味的去探究去自己发现,最后得出结论,会使时间很紧张,在一节课中是很难完成的,而且这也不是学生能力所及,所以采取讲解方式来解决这个难点问题,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也会不错的。
《地球的自转》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②学生可以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学生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重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推断以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
2.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自转之间的联系
3.解决办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推断地球自转的情况;通过动画和实例演示来阐述昼夜交替现象
三.教学方法
提问法、启示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地球仪、十字方向标、手电筒、火柴、橡皮泥,地球自转及昼夜现象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你们对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生:地球半径、地球是个球体等问题
师:同学们对地球了解的确实不少,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哪个同学是否能帮我解疑?我们常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好像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哦?
(利用自然现象,给出错误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不对,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转的呢?
生:自西向东,
师:这个同学都知道,那么你怎么样来证明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地球的自转》。放第2张幻灯片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转
师:请同学们转动地球仪,看看地球仪有几种转动方向?
生:(通过转动地球仪)两种转动方向。
师:如果按照东西方向来说明地球的转动方向,有哪两种转法呢?
生:有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两种转法
师:假如我们对地球的自转方向进行探究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呢?
点超连接探究一放第3张幻灯片
师生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旋转呢?
建立假设:1、地球自西向东旋转。2、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师:如何来设计实验检验我们的假设呢?
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大家互相补充,得出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案。得出结论以观察者看到太阳是否是东升西落为标准。
教师小结完善:放第4张幻灯片
(根据以上的猜测假定太阳不动,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在地球仪上我们大致所在的位置上贴上十字方向标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标中间粘一块橡皮泥,并插上一火柴代表观察者。)
获取事实与证据:
方案一:猜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方案二:猜测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请各组派一代表汇报探究的结果,进行组间交流。放第5张幻灯片,放第6张幻灯片 得出结论:
1、地球是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2、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师:我们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方观察和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北极上方观察地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师: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坐上航天飞机离开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转的课件。放第7张幻灯片(通过学生相互间合作与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学生有了成就感。)返回
(三)、探究(2)昼夜交替和昼夜交替现象
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时是白天和黑夜呢?点超链接探究二,放第8张幻灯片能否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完善: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观察“地球”哪部分被“太阳光”照到哪部分没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2、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中学生代表发言:“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昼);“太阳光”没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转动“地球”使它自西向东旋转,观察同一地点会出现白天与黑夜交替现象。
师:造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放第9张幻灯片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被着太阳的另一半则太阳照不到,是黑夜,这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地球每转一周,昼夜就更替一次,这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播放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现象课件。(使较抽象较难理解的现象直观化、具体化、可接受化。)
师:昼夜更替一次的时间是多少?
生:约24小时。
返回,点超链接晨昏圈,放第10张幻灯片
(四)晨昏圈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与没被照亮(即昼与夜)之间有一条分界线——晨昏线(圈)。
师:晨昏线(圈)有几条?
生(讨论):有无数条。
师:介绍晨昏圈。(这里学生的认识很少,很难理解,老师来介绍比较合适)
师: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返回,点超链接考考你,放第11张幻灯片
师:假如你是地球,你如何向别人自我介绍你的自转?放第12张幻灯片,点图片超链接返回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大家的探讨、研究,你们对地球有那些新的认识?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问题!
练习:见幻灯片放第13张幻灯片,放第14张幻灯片
作业:作业本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整节课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很高,整个过程都很活跃,动手能力很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效果也很好。
首先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太阳东升西落这个自然现象来引入,学生感受到他们要研究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和足够的信心,由此展开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如地球的自转方向的探究和昼夜现象及昼夜更替现象的探究,学生都很有激情,而且方法都很好,而且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里也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但是在做模拟实验时,手电筒的使用效果还不是最好,有些同学放的太近,因而从手电筒发出的发散性的光没有足够的说明太阳光的照射情况。而且还要向学生强调或者说明一下这里的问题,否则学生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对以后的知识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直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但是由此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就是学生的动手时间多了,思考时间久少了,对于有些知识就很难再深入思考,也就很难发现新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养就显的有些不够,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尽力把探究的时间压缩的紧凑一些,空出一些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得知识可以无限的延伸下去。
对于晨昏圈的介绍,在最初的设计当中我已经预料到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够了解,所以打算采用介绍的方式,一节课上下来,事实也的确如此,而且感觉比我预想的还要难于理解,而且这块内容用的时间不是很多,所以在做课后练习的时候,就显得有些生疏,有些不易解决,当然最后一题也是为了提高难度,采用了在北极上空的俯视图,这样就更增加了难度,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还是很有挑战性的,这也达到了我出题的目的,对于其他一些同学,在课后对这里的内容还要进一步的补充,以使他们对这部分知识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攻破难关,并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丰富学生的答题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受益。
总之,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但是也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据这些已有的经验,仔细的研究,扬长避短,找出更好的处理办法,争取让学生把这节课进行的更好,知识也掌握的更好一些。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关于《地球的运动——自转》这一内容的,鉴于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较差,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很多视频和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从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从教学流程来看,本堂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以及简单的讲解了一下自转的地理意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较适当。从师生互动来讲,本堂课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谈论法、练习法,借助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纵观本堂课,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流程顺畅。但是通过其他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反思,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弥补不足的方法。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在讲解自转周期和线速度的时候涉及到了物理和数学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地理、物理、数学三块知识融合在一起,知识之间出现了割裂现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部分的学生,应该多督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够从容坦然。在本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点过度依赖于课件,不是说对知识点的不熟悉而是内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错,从而也难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花时间准备一下,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从容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自然教材第十二册的内容,由于这课的内容较难,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昼夜现象。上完这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 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探究为中心。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 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动呢?” 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
“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教师的引导恰当
现在我们提倡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的探究必须是有序的,方法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例如在学生提出“地球是在自转”时,老师的一个反问“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动呢?” 就把学生引到探究地球的运动这一课题上来。 再如,当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地球的运动,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周围的景物,进一步证实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整节课老师充当的是组织者。
3、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这节课我认为有几处课件的使用很有必要,在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现象后,为了让学生巩固认识,我让学生假设地球不自转会怎样,学生答后展示相关课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地球不自转就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再如在拓展环节,播放傅科摆实验录像,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4、 科学探究的课外延伸
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要变要学生探究为学生自主探究。这就离不开教师平时的引导。如果在每次课堂探究后留一个课外探究作业,并认真落实好,学生在体验到探究乐趣后就会自主探究。在这节课后,我提供一个放大镜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地球的自转。学生对此很有兴趣,下课后还有不少同学来和我交流想法。
二、 不足之处
虽然在上课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的。但上完之后再冷静地回顾、思考,发现还存在很多不足。虽说整个课堂基本上是让学生讲,让学生做,让学生总结,但细思量,还
是觉得有些地方并没有完全尊重学生,例如,导入时,有的学生提到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的。因为只有个别学生提出,也因为老师设计的课是第一课时,所以就回避了这一问题,现在回想起来,
是否可同时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呢?这样可让学生自选研究,他们有了自已的课题,也会有很高的兴趣,同时也会使他们想办法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这样做可能更能开发学生潜力,更有效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4
这节内容总的来说不怎么好讲,做为一个菜鸟级别的年轻教师,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确保学生一定能够听明白,只能是讲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了,对于这堂课,个人觉得上得还行,经过彭老师的点评,针对课堂的不足,想到了一些提升的方法。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比较:我没有很好的讲清,首先就是恒星日的参照物恒星,为什么在同一幅图上,恒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却是同一颗恒星,经过课后思考,我认为采用数学上的平面角来解决这个问题,当角度足够小的,距离足够远的时候,遥远的恒星的位置就能看成是与地球平行的了,基于数学知识,学生应当能够容易理解一点了;第二,太阳日相对恒星日多转的角度如何求,利用数学上的“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原理,证明多转的角度就是地球公转一天转过的角度,然后再算出这个角度即可,另外由于担心学生的知识有限,没有找到好的和学生互动的课堂活动,这个问题经过反思,仍无结论,其次在讲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时候,有些推导的数学方法,超出了高一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今后,在课堂上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尽量用简单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在地球各处的角速度、线速度的不一样;最后板书仍需加强。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5
今天在三个班级上的都是第四章的第1节地球的自转。
我首先来进行我上个礼拜五布置的默写内容,看看他们是不是学习了,结果告诉我,他们没有学习,甚至说根本就没有看书。
开始正式上课,因为在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多,首先讲解了关于地球的自转方向,以及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在这里同学们理解起来还可以的,就是在讲解p108活动时稍微有些困难,因为他们把上个学期学的关于地球的知识全部忘记了,不过我讲解了一下同学们就知道了,题目就很快的.解决了。
另一个知识点就是晨昏线的知识,同学们初次见到这样的问题,的确有些难度,那么如何判断那条是昏线哪条是晨线呢?让同学们去思考,是不太可能,因为他们对地理知识是很生疏的,另外对理解晨线和昏线上又出现了困难,所以我只好告诉同学们如何来判断昏线和晨线,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6
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教材、参差不齐的现状,而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感受地球自转给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目标基本实现,知识点基本到位,学生学习兴趣高,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的。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较流畅的'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几个演示活动及教学情境的设置,使课堂有了活力,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往届学生明显要好些。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课堂的应用部分的加入,特别是演示性的活动特别费时,教学时间有些紧张,致使出现拖堂。有些地方由于时间问题,没能留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去计算,如地方时部分计算,有点老师自说自话的嫌疑。比如在讲地转偏向力的时候 ,可以通过介绍“左右手定则”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它。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7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的,鉴于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薄弱,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复习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复习方法,而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带来的一些对地球的影响,就是让学生了解个开头,基于这点目标我认为是实现了,知识点基本到位,学生学习气氛较浓,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的。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流畅的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只记住了简单的规律,但结合图形时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例如:很多学生在总结相关的时间信息时,都会这些写: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但是哪条经线平分了昼半球呢,很多学生就答不出来了。这反应了学生灵活运用能力还是比较差,还没有学会从图形中去找相关信息,只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的机械记忆上,所以一旦当光照图是局部的或是简单的变形,学生就无从下手,所以一定要强调,此经线在图中是哪一条。
2、学生不会从图形中去总结规律。例如: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均是昼长夜短,但是具体是如何变化的呢?学生不会进行分段总结。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是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增长的过程,从夏至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变短的过程,但均是昼长大于夜长。
3、学生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还是理解不透。我认为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应该分三步进行:第一,为什么会有昼夜?第二,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第三,昼夜长短是怎么样变化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形状、性质去认识昼夜的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要让学生从晨昏线与经线交点的位置变化去理解,因为此交点将其所在的`纬线圈分成了昼弧和夜弧,而交点位置是随着晨昏线的摆动而发生变化的,交点位置的变化使得各纬线圈的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发生了变化,即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4、学生对图形中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不够。比如说,晨昏圈、赤道、经线圈均是球面上的大圆,而我们通常认为地球就是一个正球体,所以三者长度应该相等。
总之,我觉得读图练画结合得还不够,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意知识点的落实,做到读练画结合,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8
这节课的内容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自转这种现象已经了解了(包括对哥白尼学说和其他天体运动知识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其实是肤浅的,也是跳跃式的。学生们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探究,只是一个直观的结果。倘若教师此时便以为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教材编排到这里,地球自转还没有直接证据出现,因此我们并不能枉下结论,而是按照人类探索天体运行的规律历史出发,一步步让孩子经历这个探究历史,层层揭开地球自转之迷。另一方面,这部分内容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实验演示给出了地球自转的直接证据,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实际教学中,要想达到教学目的却非易事。在这个单元教学以前,我先上完了时间单元,学生已经经历了摆的.研究,在他们的实验中,摆在摆动过程中,十有八九方向是会发生变化的,课堂上甚至出现过垂直摆动到最后变成平行铁架摆动。具体原因有许多,主要还是材料问题以及学生在操作上不够仔细,另外受空气阻力影响也是很大的。既然如此,教材上说实验已经证明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在我们的学生先前概念中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估计和我们情况类似的可能还不少,所以这部分材料的问题如何解决可能需要有一个具体说明,并能在工具箱中配置。教师演示摆这个实验,虽然会比学生好一点,但也是不能非常直观的显示出摆的这样一个特点,摆在摆动过程中方向仍然会有一些偏转,因此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实际通过实验得出,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点上,我自己做的也是挺失败的,学生几乎都是有先入为主的感觉,个人觉得这个结论在研究摆的过程中就可以稍微加以总结,让学生有一个前提认识。旋转下面圆盘,观察摆角度的变化,我做了近20实验,都毫无例外发生了一些编转,最后我也只能在基本不变的字眼上下工夫,近乎强迫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教参上提到:确保实验效果良好,摆锤应稍重一些,摆线应稍长一些,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要平稳而缓慢地转动底盘。我觉得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摆锤、摆线多长才比较合适,并且最好在中小学能够比较方便找到这样的材料。
既然我们的材料效果不明显,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摆不能非常明显的证明书本上的结论,学生们非常的聪明,他们也会从材料和操作上(他们自己已经体验过)考虑我们的装置需要改进。介绍傅科摆时,读到摆锤重量、摆线长度,学生们才真正意识到,要让实验成功,我们还需要不断改进实验装备和材料。傅科摆的原理在学生理解摆摆动时方向具有不变的特征基础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比较全面的向学生介绍了傅科当时研究的经历,利用沙子演示摆偏转的轨迹,得到摆摆动时方向发生了明显偏转的结论。另外,我还简单用受力分析示意图介绍了傅科装置的特点和其摆动时受到的几个力,只要学生在五上小车运动单元基础打的好,对于受力分析也是能够理解的。
最后,通过让学生了解更多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比如说在宇宙或者卫星上观察地球的图片等,此时让学生回顾我们的猜想和假设,学生们可以轻松的去掉不正确的假设,而只保留两个假设。此时,我仍旧没有与学生昼夜交替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让学生心中仍旧充满着疑问有利用他们致始致终保持这种状态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此时要求学生搜集信息,掌握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信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9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
1、地球仪端来端去。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来端去,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是不要将地球仪移动。并且太阳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课时用手托着纸板,结果一方面手不能腾出来,另一方面手又动来动去。实际上有关需要一个参照系的教学都要固定一个物体做参照物。
2、对于难理解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讲透。对于太阳的方位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就要花较多的教学时间来讲透,特别是要让学生讲,教师要认真听,要听出学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比如说A点时太阳的方位在东方,为什么是在东方?让学生说一说。因为地球仪上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太阳在观察者的右边,所以是东方。这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学生最难理解的是B点为什么太阳在正南方。实际上学生说的'是上方,其实正午时太阳确实是在上方,但不是正上方,只有当太阳直射时才在正上方。在我们这里太阳正午是向正南方向斜。关健是这个正南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很不理解。这里需要思考的时间比较长,可别着急,一定要等到学生弄懂为止。因为我们是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在我们的南面时,所以在南面,而且是正午时,所以就在正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要在黑板上画图。太阳光是平行光,画一个地球的平面图就可以了。
3、打电话的环节比较有趣。假如有个学生现在在美国,在现在给他打个电话的情景。为什么时间不一样?这个情景本来设计比较好,可以引出地球的昼夜现象。但由于自己的英语水平已不如学生了,所以自己对起话来显得十分吃力。所以这些有关情节对话的内容还是要在课前交代学生去练习一下比较好。不事先练习也不好,学生在不明白教师意图的情况下可能配合不好,如果教师讲了意图学生就不感兴趣了,起不到原先教学设计的效果了。
4、让学生动手上来粘一粘,放一放。这很好。这些简单的活动学生很喜欢做,并且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活动中看出学生掌握的情况。本节课开始时让学生上来转地球仪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会说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转,但叫他上来真的转一转可能就不会了,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地懂,有许多时候学生只是没理解的机械记忆。还有叫学生上来粘橡皮泥,在早晨、中午、黄昏的位置。最后上来用纸带将晨线和昏线表示出来。这些应该做得比较好。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地球自转》教案09-19
地球自转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01-18
《可爱的地球》教学反思12-25
地球的结构教学反思08-27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09-04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09-04
可爱的地球教学反思09-07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09-09
《地球的结构》教学反思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