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15 07:40:2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1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积极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可以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通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达到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2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我以爱激恨,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部分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把“毁灭”部分作为略学内容。从而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多媒体和图片而获得知识。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以图示意,直观形象。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还需要很好的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3

  上午结束讲课后,脑中便不停地回放着课上的情景。认真反思这节课,我想到了许多。如:问题提出后,如果再多给学生一些表达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可能会更透;在学习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如能多请几位学生朗读,一定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等。如果说这节课还有点滴优点的话,我想那要归功于沿江小学四年级二班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表现首先消除了我的疑虑与担忧,让我更加自信。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记得在引导学生想象圆明园昔日景观时,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地与同桌交流,有个学生还甚至回答:我仿佛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看到了狮子林茂密的树林。再问学生:“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中,你会想些什么?”有个学生饱含感情地说:“我非常痛恨那些侵略者,他们在我们的国家肆意胡为;我也痛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他们──,我现在一定发愤学习,等到有一天──”言为心声,我想如果以后这个学生有机会到圆明园一游,一定不会忘记曾经上过的这一课,以及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慨。对了,课上还有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正课完成后,有个小男孩轻声问我,课件中的图片和音乐是怎么制作并呈现的。这让我突然感受到,我们的学生对现代科技了解得还比较少,虽然多数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但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还有待思考。

  通过这节课我还体会到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教师间的合作和同伴互助。在一节优质课的背后,每一个看似平常的提问;每一笔看似不经意的板书,不知要凝聚多少老师的汗水和智慧。

  其实细细想来,作为一名教师,乃至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平常的日子是最多的。如果每名教师在日常的每节课中,都能精雕细琢,那才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对每一节课精雕细琢,但如果我们能真正领会新课标精神,潜心钻研教材,并把每一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课,虽不是一道精美的大餐,却也算得上是一盘可口的居家小菜了。这些,便是我这节课所想到的,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有成功的地方,也有有待提高的方面。

  一、雅词实记环节

  学生边读边画课文中出现的优美词语,读完后,尝试为课后的一类字、二类字注重,并组词。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学习本课的词语,书空“毁”的笔画,理解不可估量、金碧辉煌等词语。让学生带着“不可估量”回到课文中的第一段,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两次出现“不可估量”,写出了圆明园毁灭的损失之大,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之情。

  二、再读课文,读出情感变化。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一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段意。课文共分三部分去写,第一部分写了圆明园毁灭的巨大影响,第二部分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历史文物,再现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第三部分,作者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文章详细描写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有民族建筑、西洋建筑,突出圆明园的宏伟。文章略写圆明园的文物,有博物馆、艺术馆,突出圆明园的珍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圆明园就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如此美好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给毁灭了。

  圆明园的毁灭的经过,让我们感到无比痛心。抓住“掠走”“破坏”“毁掉”等词语体会,能拿走的,想尽办法也要拿走,不能拿走的破坏、毁掉,他们做了这些还觉得不够,为了销毁证据,他们放火烧掉。

  文中学到这里,孩子们都能感悟到文中表达的感情,“愤怒”“痛惜”之情油然而生。顺势穿插图片和历史资料,让孩子们感悟昔日的辉煌,毁灭后的残败。

  三、优美句子仿写

  仿写句子是孩子们弱项,主要问题表现为如何写句子,无从下手。涂画现象严重,卷面不整洁等。针对孩子们存在的问题,我让学生先规范抄写课文中的原句。再带领全班学生一起思考,一起编写句子。

  优美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生共同的习得:做家务是一种好的习惯,也是分担家务劳动的种责任。走出校门随地乱扔垃圾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也是败坏学校影响的一种表现。

  优美句子: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生共同的习得:学校里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也有干净整洁的水冲式厕所,有学识渊博的老师,也有来自不同地方乐于求知的学生。书桌里有各式各样的书籍,也有不同种类的作业本,有如激烈战场的“枪”,也有舍己救人的“医疗兵”。

  本节课用时100分钟,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第一、三部分课堂练习充分,学生能有自己的体会,并当堂消化知识。还需提高的是第二部分,教师讲解所占时间过长,体现不出学生的真知灼见。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课堂中,着重从阅读教学方面下功夫,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5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开始,学生读课文后我问:文章重点写了哪几段?学生答第二至四自然段。我接着问: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什么?学生答圆明园的辉煌。我再问: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篇幅写它过去的辉煌?于是我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等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指名同学说为什么写。接着我一边放录象:毁园片断。一边阐述:就这样众星拱月般的圆明园葬身于罪恶的大火中。

  买卖街、西洋楼不见了,长春园、万春园消失了……所有的一切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是残垣残壁,一片废墟。谁又能想到它曾是举世文明的皇家园林所在地呢?然后让学生找出“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进行理解。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英法联军的可耻行径在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是中外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一定不忘国耻,发愤读书,奋发图强,要建设强大的祖国,再不容许遭受外来侵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6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了学生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了,这是一个悲剧,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再在大脑中再现辉煌是教学难点。

  我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是昔日的美景和毁灭的过程。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圆明园的毁灭己载入史册,圆明园的辉煌己成为历史记载,激发学生情绪,在大脑中重现圆明园辉煌,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次教学中,我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美,建筑美和收藏美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为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感情基础。

  一堂课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通过这一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这次公开课,让我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我相信,不足并不可怕,努力学习,更新观念,才是首要的。

  总之,学习、学习、再学习,静下心来学习,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找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语文素养,努力让自己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是我的终生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7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结合《少年中国说》,再一次激发和深化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并且能背诵课文。而通过朗读、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第一课时总体上就一个“读”字,让学生反复读通读顺文章,并且能在流利地读后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经过读这一个阶段,学生对于课文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因此都有话可说。由于第一课时所打下的基础,到上第二课时时就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接着,我问道:“从当时的.璀璨文化,到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课文插图上的几段残垣断壁。回首历史,让我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最后,我提出要求:让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行对比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的转变。整一节课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8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课文主要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第一课时,我们主要进行了生字、词语解释的学习。简单介绍圆明园,并从文中初步认识圆明园,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读课文,学生能在引导下找出概括性的语句。知道了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一座博物馆和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布局。第三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建筑。第四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文物。第五自然段写了圆明园被毁的经过。可以根据段意,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并能总结出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我们进行的很顺利。学生很积极,参与度很高。

  第二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先自由读2-4自然段,让学生找出布局、建筑、收藏的文物的特点,体会圆明园的美,感受昔日的辉煌。(布局——众星拱月,建筑——建筑宏伟,风格多样。文物——历史悠久,珍贵)

  2、重点讲述第三自然段。先自由读课文,说出有哪些建筑,建筑特点。再观看图片,视频,感受建筑美,而后再次朗读段落,体会建筑美。

  3、通过语言过渡到第五自然段。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的愤恨之情。让学生说一说,读到哪些词语的时候,自己特别愤怒。(统统拿走,任意破坏,销毁,放火……)找出动词后再读再体会。而后通过视频观看,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心和对侵略者痛恨之情。

  4、情感体悟。昔日的辉煌和如今的断壁残垣形成对比,引导同学们回答,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局面?如果你现在圆明园遗址前,你想说着什么?

  自己感觉设计思路还是清晰的,从对比中激发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叹和热爱之情,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激起同学们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上一篇课文《少年中国说》已有铺垫,只有少年强,国家才能强。

  但是本次上课状况并不理想,上课流程也完全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发现自己课堂问题的设置比较含糊。在情感引领上比较欠缺。很多设计的环节并没有展示出来。在课堂上,缺乏了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怕时间不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导致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也不到位。学生仅仅是看了图片和视频,觉得很美,很惊叹。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感知上没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通过这节课,我真切地体悟到教学问题必须具体,简洁。问题过于笼统或者提出过于复杂,容易让学生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下手,课堂上会出现比较尴尬的局面。学生不知所措的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情绪。教师的情绪又直接影响了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教师情绪高涨更容易迸发教育灵感,课堂会更生动有趣。而教师低落的情绪,会让学生不敢回答问题,让课堂毫无生趣。而在老师引领下,将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就更容易让学生参与进来,获得成就感。当然此时,老师的评价反馈也是不容忽视的。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次备课提醒自己问题设置具体化、简洁化。把每一个问题写成提纲呈现出来,也许就不会凌乱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9

  本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凭借图片、课件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设计合理妥当,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本节课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先开头,再结尾,后中间”这样的教学程序。先让学生从开头的连读两个“不可估量”导入,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的价值,再从结尾的毁灭引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使他们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如今这一美景化成灰烬,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及“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等词加以理解。方法多样,如:联系上下文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播放的`媒体资料来理解。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含义。抓住关键句文末一句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凡是”“统统”“任意”,说明侵略者的野蛮,不讲道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这一强烈对比,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这时,让学生把思绪流泻于笔端,教学的情感目标也水到渠成。

  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觉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学生对圆明园是陌生的,对以前的圆明园感觉更是遥不可及的,只单纯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受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忽视朗读,在课堂上仅仅是把图片的堆砌展示给学生,很显然也是不可取的。于是,我就巧借多媒体,把学生的看、听、读、感结合起来,收效果然不错。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

  上课一开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烈火燃烧下“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接着,在悲凉的乐曲声中,播放了一系列圆明园的废墟图。目睹此景,学生禁不住发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后,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然后播放录相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断,大火燃烧在圆明园,更燃烧在学生的心田,面对圆明园的毁灭,学生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真实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超了两三分钟。其次,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11

  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上。体现了“自读发现──选读探究──品读感悟”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圆明园布局的独特,景色的优美,收藏的珍贵。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赞美和热爱之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更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悟到了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感悟到了这种独特的布局中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限的赞美和热爱,也为后一部分学生对侵略者把这么美的一座园林毁灭掉而产生的满腔怒火埋下伏笔──此时,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景观越是发自内心的爱,后一部分就会对侵略者产生刻骨铭心的恨。

  我认为,语文学科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有所感才会有所悟,有所悟才会有所发,有所感悟才会培养爱美、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进而提高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内化积累,激发创新,提高民族素质。在学习第二段时,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朗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指出:“金碧辉煌”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为了突出殿堂的这个特点,读的时候应该把这个词读得重一些。“玲珑剔透”这个词,为了要突出“亭台楼阁”小巧玲珑的特点,应该读得轻一点。在读“买卖街”一句的时候,语调高一些;在读山乡村野那句的时候,语调低一些,也就是通过语调高低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景点的特点。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感悟到了殿堂的辉煌,亭台楼阁的玲珑剔透,买卖街的热闹,山乡村野的宁静。我还在第三自然段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男女生对读,挑战对手读,朗读擂台赛等,课堂上通过朗朗的读书声,

  把学生带进了昔日的`圆明园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一会儿置身于“金碧辉煌的殿堂”;一会儿置身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一会儿置身于宽广、寂静的“山乡村野”……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们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拥有众多珍宝的园林却毁灭了,我带领学生再读第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激发了对英法联军的仇恨之情。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侵略者罪行的词语,然后谈感受,我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给与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学生怎样去谈,去理解,对侵略者的仇恨、痛恨是大家情感的共鸣。接着我又通过一段录像,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暴行的理解,此时学生的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达到了极点,我顺势引导学生就带着这种仇恨齐读最后一段。那一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融进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无限的痛惜和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让听的人仿佛有一种心碎的感觉:多么令人惋惜,那无数的珍宝、瑰丽的园林。多么令人愤怒,那些可耻的强盗。

  这一课的教学,使我又一次的体会到: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12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历史。

  这一类的课文,由于学生平时看见过昔日的圆明园的景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提前了解历史,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工作。例如在教学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几个自然段时,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单凭读课文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这情景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就可以让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未来教室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理解。

  教学时我运用校网站上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直观理解,更快,更好地来感知课文。例如:学生在理解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关键句,再用课件展示出来反复朗读,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对圆明园的毁灭的惋惜之情;文中的第2、3、4自然段时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单调的文字独白很难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此时的教学我灵活使用广播教学手段,放手让孩子们在校网站上自主查找相关的资料及图片,一切想了解的内容很清晰出现在他们的电脑上,这里的.知识收获自然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孩子们对圆明园昔日辉煌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针对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侵略者的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小练笔,抒发情感。

  顺势而行,我播放了一个《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英法联军的野蛮和强盗行为。在观看完后,在学生满腔愤怒时,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假入你此时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让学生由感而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在课文结束时为了教育学生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记住写在圆明园残柱上的耻辱,让学生理解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此时的情感自然达到高潮,文章的主题呈现出来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13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部分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最亮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放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录象时,由于气氛压抑,学生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要长。这时候,我指出这只是短短的半分钟,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钟。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8640个半分钟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时间怎么会这样长啊!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东西化为灰烬啊!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最后,让他们面对残垣断壁说一段话,学生就有了千言万语要倾吐,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词条,以课件的形式,以老师讲述的方式一一出现──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起,再加上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课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它变得灵动起来。

  这节课中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刻骨铭心的国耻。做句式练习“大火将xxxxxxxx化为灰烬,大火将xxxxxxx化为灰烬”,在学生说出大火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大火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时,学生看到的仅仅是表面层次上的毁灭,我应该还要再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所饱含的深意:大火还将中华民族的尊严化为了灰烬。

  这节课中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是没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学生读得不够多。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篇14

  《圆明园的毁灭》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合资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所以,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家搜集了很多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孩子们的收获也是很让人惊喜的,他们找到了圆明园废墟的图片,找到了圆明园文物的照片,找到了圆明园建造,毁灭的文字资料。但是在课堂展示时,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在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时,不能很好地进行表达。所以,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学会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堂上,我们主要通过阅读、分享体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句子,了解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和历史文物。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第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分享跳跃性比较大,应该在教学设计中细化本环节的问题,比如,先让学生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布局、建筑风格、文物)来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然后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享。

  通过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回顾,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圆明园带给自己的感受,从而对圆明园的艺术价值有更深的体会。昔日宏伟壮观、美不胜收的皇家园林,在短短的几天内化为一片灰烬。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反复朗读圆明园毁灭这一文段,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更能激发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对英法联军的痛恨。

  “假如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对清朝统治者,对侵略者,对自己……)”这一环节在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同时,更能激发孩子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留给孩子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有些短,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最好能让孩子们将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以加深印象。

  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可以通过这扇小门,让孩子们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2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1-10

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14

(热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7-11

【必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7-1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03-0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11-14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01-10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