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方式和一般特征。
2、欣赏这则新闻的几大精彩点。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一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还不熟悉,还需教师创设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感受香港回归的激动与振奋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在教学中,将表达与沟通结合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重点难点
1、了解新闻知识
2、品味本文”精彩”之处
3、新闻选材视角。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新设计
1、阅读新闻主体部分概括主要事件,找出事件叙述的四个场景,具体分析不同地点三次降旗的深刻含义,中国政权、军权、主权回归。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三次降旗的视角和导入部分图片新闻(从国人角度)比较异同点,从而引导学生感知这则新闻选取的独特视角。让学生明白平时的写作也应该学习这种独特的视角。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6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导入:这首歌里面唱的“东方之珠”是哪?(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它却遭殖民统治者蛮横抢占百余年。饱受苦难的孩子终于在1997年7月1日回到母亲的怀抱,中华民族终于雪洗百年耻辱。那一刻,举国欢腾,举世聚焦。下面我们就通过几幅图片来重温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盛事。(图片说明:1、中英交接仪式现场,中国军人威武昂扬而英国军人黯淡失落。2、这幅图片是香港演艺界人士庆祝回归的欢快场面,可以看出他们的激动与自豪)
为了记下这一庄严神圣的历史时刻,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不辱使命,为盛世纪实,为历史留影,连夜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这则新闻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技压群芳,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能获此殊荣自然可称精品,这篇文章有何精彩过人之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共同欣赏。
活动2【讲授】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介绍新闻知识。
接着我们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主要把握新闻的定义
1、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2、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洁性。
3、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
4、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我们再来看一看新闻结构的特征和在文中的位置:
标题:简明、准确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多指一篇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简要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承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从而写出导语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新闻的主题思想。一般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
背景:指事件的历史环境,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无固定位置。
结语:为了使消息更加完整严密,通常用响亮有力发人深省的语言作为结语。一般是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通过学习本文来把握新闻的结构方式和一般特征。师生共同复述新闻结构特征(打开幻灯)
(三)、划分结构(按新闻结构特征)。按照新闻这一结构特征划分这则新闻结构,迅速阅读课文找出起止段落。(学生速读课文,读完之后一定要有讨论时间)
(四)、明确了新闻的结构,接下来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拟写一句话新闻是高考的一个题型,我们可以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表述方式来概括,答案一般到导语部分找,阅读导语概括答案(学生讨论)
(五)、体会主体部分的精彩之处。
导语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一个振奋人心的大喜事。那就是香港回到母亲的怀抱。新闻的主体部分则详细介绍了这一历史事件,做到了言之有序,主体分明,可以说是文章的精彩点之一。(板书:精彩:主体)
说他言之有序,以什么为序?时间(齐答)
请你在文章中标示出表明时间的词语。各时间点在哪发生了什么事?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叫学生说,然后打出幻灯。师说:每个时间点,分得很细,每一分每一秒好像都在感叹,都是在进行“文字直播”。告诉中国人民,香港回归了。那种回归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些事件中有几个重要的场景?同学们讨论一下,每组出一代表来回答(讨论一下)(学生)
(1)时间是4时30分,,降旗;4点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2)时间是晚上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开始,7点45分,降旗。
(3)时间是6月30日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第一分钟,交接仪式(降旗和升旗)。
(4)时间是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整个中英交接仪式的场面宏大,作者却选取了这样四个特殊的场景。特殊在哪里呢?
首先来看第一场景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我们看一看彭定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学生齐答)他为什么这样?(齐答)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什么?(齐答)他愿意离开吗?但是又不得不离开,因为我们国家(强大了)他还会回来统治香港吗?文中怎说:最后一位港都。不会再有英国人来统治,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收回了行政权。此刻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高兴,振奋)这只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
再看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告别仪式在什么环境下进行的?(雨越下越大)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英国人要离开这里的失落)我们回顾历史,156年前英国凭借坚船利炮野蛮的抢占了香港,从那时起每一个中国人都热血沸腾,时刻在期盼着香港回到祖国。而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大仇得报、痛快)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对比)从这一升一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庄重的,又带着点大英帝国的不甘,悻悻然或者失意的这样一种情绪,我们国家强大了,香港回归的自豪)这次降旗标志着什么呢?(英国统治的结束,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收回了军事权)英国这一次降旗比起港都府降旗意义更深远。这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交接仪式现场,作者写升旗仪式有多么庄严了吗?(没有)作者只是在客观的叙述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这标志着什么?(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这标志着什么?(标志着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子夜时分的一降一升的对比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激动、振奋人心、扬眉吐气,民族强大的自豪感)这既是英国告别仪式的高潮,又是尾声。假如让你来写,你会选取哪些角度来写?
总结:在这里作者没有写升旗仪式的庄严,也没有写香港回归时热闹喜庆的场面,而是用非常客观的语言叙述了大英帝国昨天抢占香港的事实和今天三次降下旗帜的事实。在不动声色中,中国就收回了行政权,军权,主权,让国人倍感振奋。这就是这则新闻的独特之处:选取视角独特。(板书)
(六)、结语部分精彩之处
主体部分可谓是挥毫泼墨而结语部分却惜墨如金,仅有13个字,他的精彩也毫不逊色。
问:大英帝国从海上来,有从海上去有何含义?(讨论)
从海上来指什么?意味着什么?英国150年前凭借着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什么?标志什么?而今却要离开这里,他愿意离开吗?但是又没有办法,因为中国再也不是那个被人任意宰割弱国了。
这一来一去用什么手法?(对比)
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想象一下当年英军的神态,今天又是什么样?)(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直白地说怎样表述?(滚回去)
作者为什么不这样说呢?(国际关系、语言得体)这里没有讽刺也没有谩骂,胜利的自豪之情却不言而喻,所以说结语虽然只有13个字却包含无穷的意蕴,能够充分体现本文的语言特点:结语庄重含蓄(板书)
(七)、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除了结语的精彩之外,你还能从文中那些语句中感受到本文语言的精彩之处?(讨论)几位同学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八)、文章标题精彩之处
本文语言庄重含蓄,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自豪感,不张扬,又不失礼仪,真是痛快,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本文的精彩之处?(标题)对比老师的拟题,比较一下谁的精彩(讨论一下我你的题为什么不好?)咱们同学说的非常好,回过头来分析标题到底精彩在哪里。(讨论)同学补充。
标题:倒装句式 象征手法 简洁 情感自豪
所以标题的精彩之处在于:标题新颖简洁(板书)
(九)、总结:本文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可以说精彩不断,作者选取英国三次降旗这一独特视角,在不动声色中,表达了强烈的自豪感;在庄重含蓄的语言表述中,把英离港,港回归这一激动人心的大喜事渲染的淋漓尽致,在今后写作中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活动3【作业】别了,“不列颠尼亚”
作业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拟写一则校园新闻,报道校运动会开幕式盛况。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
五、分析鉴赏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许多记者也写了很多篇新闻,但这篇新闻却独胜一筹,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六、板书设计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勇气》教学设计03-24
折扣教学设计03-23
《弹力》教学设计03-29
《赵州桥》教学设计03-28
松鼠教学设计03-27
《秋天》教学设计04-02
电路教学设计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