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时间:2022-02-06 17:45: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1

  一、课程描述

  (一)教材分析

  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它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的。本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本节改变了以往教材的呈现方式,没有把水分放在代谢一章里,也没有先讲植物的渗透作用,而是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其中,水分的跨膜运输含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水分进出细胞是顺相对浓度梯度的。

  2、教学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尝试提出问题。

  (三)三维目标

  1、知识方面:描述半透膜的特征;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

  2、能力方面: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四)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十分接近生活, 因此采用“过程式的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以“问题探讨(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为切入点,并通过实验、板图及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之一(漏斗内的液面上升原因),为学生更好的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做好铺垫;以生活中相关现象和科学家们的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作出假设,并根据所做的假设来设计实验,考虑实验操作的具体细节(材料、试剂、用具的选择,操作步骤,结果预期,设计记录表格等)。

  (五)教学主要手段:电脑多媒体和传统媒体。

  (六)教学方法: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与教师讲述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七)教学时间: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个系统的边界是什么?

  问题2:由于边界的存在,进而将细胞与外界物质分隔,这种分隔是不是意味着细胞需要的物质不能进来,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出去,为什么?

  问题3:从“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切入,设疑并引入新课:细胞膜是怎样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今天,我们以水分为例,共同探讨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水分

  (二)探索新知

  1、“问题探讨”: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教师说明半透膜的特性。

  在此基础上,播放兴趣小组亲自实验过程录像,并由其中一同学作代表汇报实验情况,其他同学边观看边听汇报: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鸡蛋壳膜(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 h后,漏斗内的液面上升。

  [设计意图:由兴趣小组亲自实验,增加可信度,而且这种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恰恰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小组讨论: 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给学生适当的鼓励。

  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向哪些方向移动,总体向哪一个方向移动?

  (3)引导学生分析并认识到:

  ①蔗糖分子不能自由通过半透膜而水分子可以。

  ②两侧的水分子都在运动。

  ③由于单位体积内,清水中的水分子数量多,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量少,所以在单位时间内,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由漏斗通过半透膜进入烧杯的水分子数量。

  ④总体的扩散方向为水分子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因此漏斗管内的液面上升。

  ⑤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是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学生思考:漏斗内的液面是否无限升高?

  教师引导:开始时,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渗透的趋势(压力),大于水分子从数量少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多的一侧渗透的趋势(压力)当漏斗内的液面逐渐升高,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量逐渐增多,这是两侧压力几乎相等,水分子的运动达到动态平衡,漏斗内液面不再上升。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同时,给学生适当的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两个问题,总结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需的条件有哪些?

  ①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②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师生共同总结: 要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友好的合作精神。]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水分 教学设计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像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有什么办法解决?

  学生回答:会有干燥难受的感觉,因为口腔细胞失去水分,即水分的输出。这时及时的喝水,可以缓解口渴。

  教师归纳:这些现象说明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图片展示:哺乳动物红细胞吸水和失水

  小组讨论:什么情况下,哺乳动物红细胞膨胀,皱缩或形态不变?

  小组代表发言:

  当细胞质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质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质浓度 =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师生共同总结: 水分进出细胞与细胞质的浓度和外界溶液是否存在浓度差有关。

  学生思考:细胞膜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教师引导: 细胞膜能让水分子通过,而血红蛋白(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符合半透膜的特性,所以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教师总结:动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装置。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培养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 白菜放置时间长了,以及萝卜条放在盐水中,都会萎蔫;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提出问题

  教师: 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将问题写下来。

  学生:①细胞会失水吗?(渗出的水是细胞内的水还是间隙的水)

  ②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

  ③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

  ④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⑤……

  教师: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提的问题哪些是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

  学生: ②、③和④三个问题提得好,可以探究。

  教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例如,牛顿从苹果掉下来的现象中提出地球引力的问题;细菌学家弗莱明从一个长了青霉的细菌培养皿中出现的现象,提出青霉的分泌物是否具有抑制葡萄球菌生活的作用,从而提取出青霉素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教师:好,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以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这是高中生物第一个探究实验,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我们再回到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从卖菜的阿姨的做法等现象,我们发现问题──植物细胞也能吸水和失水,接着我们提出若干问题,并讨论得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们先以第④个问题为例,来学习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提出探究问题: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作出假设

  ①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

  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②细胞壁的特点:全透性。

  ③细胞膜、液泡膜都是半透膜。

  ④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教师引导,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②预测实验结果:

  当细胞液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复原

  在此处,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

  教师追问:植物细胞会不会像动物细胞一样,不断的吸水最后涨破呢?

  学生回答。

  (3)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设计上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

  ①实验材料、试剂、用具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有颜色的还是没有颜色的,细胞小的还是相对比较大的,为什么?

  教师补充:洋葱表皮细胞有紫色液泡,而且表皮容易撕取获得,我们可以考虑。

  试剂的选择:糖水、盐水、海水、酒精?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思考领悟到选择合适实验材料、试剂的重要性。]

  实验用具的选择: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一个微观的过程,必须通过什么工具来观察?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

  ②实验步骤

  教师转承:实验材料、试剂、用具选好了,接下来我们要考虑整个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先把洋葱泡在蔗糖溶液中,10 min后取出做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还是先做好装片,再想办法往里加入试剂呢?

  学生回答:先做装片再加试剂好,这样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失水的变化过程。

  实验要点提示:

  第一步: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观察。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水分 教学设计

  设问:如何使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处于失水状态?

  第二步:尝试用不同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10%、20%、30%、40%、50%、60%、)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设问:如何使它们复原?

  第三步:使洋葱表皮细胞浸润于清水中,观察质壁分离的复原。

  ③设计结果记录表

  预测了实验结果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主要考虑实验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

  中央大液泡的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的大小

  0.3 g/mL蔗糖溶液

  清 水

  (4)进行实验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做完实验后,我们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相吻合?是否支持了我们最初的假设?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我们要多思考,也不要急于认定假设不成立,要考虑会不会是因为实验操作的不正确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结果的?会不会有什么干扰因素呢?例如这个实验中,如果开始使用了0.8 g/mL的蔗糖溶液,很快就观察到了质壁分离,但后来加清水怎么也不能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能否断定当外界浓度低的时候细胞不能吸水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蔗糖浓度过高了,导致细胞失水过快而死亡。

  教师:所以无论实验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要认真分析。

  [设计意图:从实验材料,方法的选择,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实验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渗透作用发生必需的两个条件;从生活中的现象我们发现动植物细胞都能吸水和失水,重点学习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进一步探究。下节课我们就到实验室来完成这个实验。

  (四)布置作业:小组合作完成,针对探究的问题,设计一份实验方案。

  [课后记]

  科学并非一些概念、规律的堆砌,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应当懂得科学的原动力、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的教育应当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求知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材将“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以图片形式呈现,我认为更好的设计是转化为学生主动体验实验过程,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等一些优秀的学习理论,都含括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重视“体验”。通过体验,让学生融入其中,才能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也为更好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奠定基础。若课时限制,可以先由兴趣小组实验,并拍摄实验过程,上课播放兴趣小组实验过程录像,并由其中一同学作代表汇报实验情况,其他同学边观看边听汇报。

  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有其重要的教学价值。这部分内容并没有告诉学生探究的具体步骤,而是以设问导问方法,使学生主动寻疑析疑最后达到解疑;引导学生既会发问又会寻疑析疑,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时间相当紧,有些问题未能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建议学生课前预习,有些问题课前讨论,并互相评价,写出评价记录。

  [点评]

  1.本节课从导入新课到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探讨,都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对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回忆和体察中,感悟现象中蕴含的原理,顺利地建构概念,掌握和运用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该课的重点是探究水分进出细胞的原理。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在设计该课时,还运用了布鲁姆的“发现学习”理论,变传统的“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让学生在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中,发现和建构知识,并培养求真务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在该设计中,为了突破难点,还充分地整合了电脑多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使感性材料的呈现省时高效,增加了课堂上有效信息的密度。

  4.该设计既留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又有课外兴趣小组探究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演示示范,在此基础上,教师从具体案例出发,重点讲述实验设计的基本环节,让学生举一反三,从模仿开始,循序渐进的去领悟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这既符合新课程改变学生单一学习方式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且体现了课堂空间时间上的弹性和开放性。

  5.该设计比较注意新旧知识的承前启后,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还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方法的引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的设计中体现了逻辑的严谨性。

  6.该设计学生课外探究实验仅限于少数几个学生,若能扩大学生参与的面,教学效果将会更好。此外,为了检验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适时检测反馈也是必要的。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生质层的概念,说出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能力目标】

  通过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感受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夏天家里做凉拌黄瓜时会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撒上一些盐时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会在青菜上洒一些水会使菜显得硬挺,这些生活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物学原理呢?学生通过上节课学习的动物细胞有吸水或失水的现象很容易说出植物也会吸水和失水。

  (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一样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并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模式图在PPT上展示。顺势引出原生质层的概念。进一步追问水分进出细胞要经过原生质层,原生质层是不是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呢?

  2、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它们具有与红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所以原生质层也应该是半透性的,属于半透膜。)

  3、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考虑实验设计当中的细节问题,包括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和步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制定出实验方案,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清水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观察。

  第二步:尝试用不同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10%、20%、30%、40%、50%)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第三步:使洋葱表皮细胞浸润于清水中,观察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

  第四步:观察实验现象,明确在观察中要重点观察的内容包括细胞壁的位置、原生质层的位置、中央液泡的大小、细胞的大小、细胞液颜色深浅的变化。

  4、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分组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最后将结果记录到下面的表格当中: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3

  1 教材分析

  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它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的。本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本节改变了以往教材的呈现方式,没有把水分放在代谢一章里,也没有先讲植物的渗透作用,而是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水分的跨膜运输含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半透膜的特征;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

  (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3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水分进出细胞是顺相对浓度梯度的。

  (2)教学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尝试提出问题。

  4 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十分接近生活,因此采用“过程式的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问题探讨(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为切入点,并通过实验、板图及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之一(漏斗内的液面上升原因),为学生更好的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做好铺垫;以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作出假设,并根据所做的假设来设计实验,考虑实验操作的具体细节(材料、试剂、用具的选择,操作步骤,结果预期,设计记录表格等)。

  5 教学主要手段

  电脑多媒体、数码投影显微镜。

  6 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与教师讲述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7 教学时间

  1课时。

  8 教学过程

  8.1学习渗透现象

  上一章学习的是细胞的基本结构,学生知道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而细胞膜的存在可以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细胞作为一个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也就是说它又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从而引入课题。

  一

  师:新鲜的蔬菜买回来,放置一段时间,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结合我们生活常识,你能否对此现象作出解释?

  生:放置一段时间蔬菜就不新鲜了。放置一段时间蔬菜就不直立生长了。放置一段时间蔬菜叶萎蔫了。

  师:萎蔫的软软的蔬菜放置到清水中,又会怎样呢?

  生:蔬菜又重新硬挺起来。

  师:对了,那对此你如何解释呢?

  生:放置一段时间后,蔬菜中的水分失去,所以萎蔫;置于清水中后蔬菜吸水,所以硬挺。

  师:很有想象力。这实际上是一种渗透系统

  师:演示“渗透作用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指导观察实验结果(并板书装置图)。并边讲解边展示flash课件呈现渗透现象动画提问:

  师: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生:由于蔗糖溶液浓度高,水会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所以漏斗中的液柱升高。

  师:漏斗中的水分子能否进入烧杯中的清水中呢?

  生:也能,不过总体上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更多。

  师:液面能否无限升高?

  生:不能,水分子进出平衡时液面就不再升高。

  师:那么此时装置内外浓度是否相等?(难度较大)

  生:不等。

  师:哪里浓度大?为什么?

  生:装置内浓度大,否则就不能维持这样的高度差。

  师:很好!

  师: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生:不能。

  师: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生:溶液的液面不会升高。

  师:展示渗透实验装置液面上升的高度(可让学生用尺量一下上升的高度),问如何让液面下降呢?

  生:把长颈漏斗放在更大浓度的蔗糖溶液中。

  师:很好,大家再考虑,能使该装置出现液面升高或下降现象需要什么条件?

  生:需要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师:对,也就是需要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这是第一点;还有其他需要吗?

  生:半透膜的存在。没有该条件,就不会出现渗透现象,或出现渗透现象也会消失呢?

  师:对,这就是一个典型渗透装置所必须的两个条件。(板书)

  动物细胞是否具备构成渗透装置的条件呢?

  8.2学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师: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像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解决?

  生:会有干燥难受的感觉,因为口腔细胞失去水分,即水分的输出。这时及时的喝水,可以缓解口渴。

  师:课件中展示人成熟红细胞模式图,讲解红细胞的结构(板画红细胞图)。

  师:血红蛋白的存在意味什么?

  生:说明成熟红细胞有条件与外界构成浓度差。

  师:很好,必备条件具备了一条,那么细胞膜是否相当于半透膜呢?

  师:展示成熟红细胞在不同溶液浓度下的吸水和失水情况的动画课件。

  师: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

  (2)红细胞的细胞膜是不是相当于“问题探讨”中所说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涨破吗?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归纳讲述:

  (1)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动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的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2)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个渗透系统。

  8.3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蔬菜吸水和失水现象。

  师:再展示萝卜条在盐水和清水中的失水和吸水情况的Flash动画课件。

  师:植物细胞是否就像刚才我们看到的渗透现象呢?或者说植物细胞是否具备构成渗透装置的条件呢?

  师:课件展示讲解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动画模式图并板画植物细胞图,特别讲解原生质层的结构。

  师:(课件展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师:原生质层中因有膜的存在相当于一层半透 膜,而植物体内的植物细胞都生活在液体的环境中,生活在可能存在浓度差的环境中,植物细胞可以表现出吸水或失水。

  再让我们回到刚才提到的蔬菜问题上,当我们知道植物细胞是可以吸水或失水后,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来加以研究呢?或者说结合课前复习和提到的蔬菜问题,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你有兴趣研究什么问题?同桌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生: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是什么?

  植物吸水和失水条件是什么?

  在什么条件下植物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半透膜?

  植物萎蔫和硬挺是否与吸水和失水有关?

  师:大家讨论还是很有成果的,提出的问题也很好。现在问题提出来了,比如用刚才同学提出的“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半透膜”这一问题我们如何作出尝试性的解释呢?

  生:因为细胞液有一定浓度,有条件构成浓度差,而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因此可以在有外界溶液的条件下,发生如渗透装置一样的吸水或失水。

  师:这些都对,对于问题的探讨仅凭理论是不够的,下面还需我们开动脑筋用实验来证明一下,前后桌四个同学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说出你们的大体设计思路。(学生讨论)

  生:我们让植物细胞处于不同的蔗糖溶液中,看看液泡大小的变化。

  我们让一个植物细胞放在清水和蔗糖溶液中,观察其变化。

  师:基本思路都可以,大家比较一下,这些设计有没有不足

  生:……

  师:取一个植物细胞这种操作加大了实验的复杂性,不符合简单性原则,所以我们一般取植物一定部位的一块组织来做实验。

  有了基本思路,我们再考虑一下实验的内容,首先是选用什么材料和用具呢(课件给出几种材料),你选择什么材料?

  生:紫色洋葱。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紫色液泡便于观察

  师:因为我们要看液泡的失水和吸水变化,因此我们还需要什么用具?

  生: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蔗糖溶液、清水。

  师:怎样制作临时装片呢?

  生: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撕取一片洋葱表皮,盖上盖玻片。

  师:我们一般撕取的是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而且要把它在清水中展平,不要重叠。

  师:和学生边交流边做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临时装片,并把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在数码显微镜调好(学生观看投影)。

  师:为什么不直接在载玻片上滴加蔗糖溶液?

  生:应该先观察正常的植物细胞,以便与失水的细胞比较。

  师:在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2-3次,那我们在屏幕上能看到什么结果?

  生:(3min左右)看到液泡缩小了,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看到液泡颜色加深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液泡中的水会通过原生质层出细胞,出现失水现象,即质壁分离。

  师:吸水呢?

  生:在盖玻片一侧再滴清水并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这样重复2-3次,细胞就处于水环境中,可观察到细胞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操作一下。(1min后观察到细胞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师:结论是什么?

  生: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液泡中的水会通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

  师:课件动画展示植物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师:实验证明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植物细胞可以看作是一个渗透系统。

  师: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能说明哪些问题呢?(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总结,并展示课件)

  生:①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②细胞壁具有全透性;③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④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⑤可判断细胞的死活;⑥可间接测定细胞液的浓度。

  师:同学们,现实中很多的科学发现就是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来完成的,希望同学们也能在掌握这种方法后,勤于发现、敢于思索,并能通过实验,不断探索出自然的奥秘。

  师:用线条把板书的内容分开,并比较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见表1。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探讨式教学课,需要老师借助生活观察,学生已有的知识,并结合课件、演示实验的展示来设计完成教学内容。以学生可见的生活现象人手,逐渐过度到对实验的设计和对实验探究一般步骤的了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如果能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效果会更好,但由于时间有限,只做了演示实验。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范文10-02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5-21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5-21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10-02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10篇)06-16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10篇05-21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12篇03-28

跨游戏教案11-06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