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13 14:21:1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书序的文体特征。

  2、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通过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说明

  《指南录》为文天祥自编诗集,编次了他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和中途脱险,颠沛流离,到达福州这一历程的作品。卷首有自序两篇。此为《后序》,追叙其抗辞犯敌、九死一生的历险经过,表明作者守义不屈、艰苦奋斗的爱国精神,始终不渝。语文教材高中第六册把这篇课文放在第五单元,单元要求是"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确立教学目标时,应从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征入手,带领学生逐步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

  2、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说明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具备了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材高中第五册中学过了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对书序这一文体有一定了解。这些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书序是一种介绍和评述著作或文章的文体,一般以记叙和议论为主。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在记叙和议论中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爱君忧国之诚,匡济恢复之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读之,使人流涕感奋,可以想见其为人。明乎此,也就抓住了这篇文章的精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

  1、中国历史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出现了许多状元。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荣耀已逐渐被人遗忘。但是有一位状元,正如他所写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把名字深深地刻进了史书。当他从容就义时,在衣带上写下了十六个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你知其人吗?能吟其诗吗?

  2、吟其诗,还须读其文。前人评价文天祥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一起品读集中体现他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的奇文--《〈指南录〉后序》。

  1、背诵《过零丁洋》,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文天祥其人其事。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背诵《过零丁洋》。

  1、从学生熟悉的作品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2、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风格,创设相应的氛围,有利于教学环节的推进和教学目标的落实。

  朗读正音

  落实词句

  1、请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结合课后注释初读课文,划出有疑问的词句。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注释中的注音。

  2、划出课文中的难句。(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3)昔人云:"将以有为也。"(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5)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1、落实词句,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是理解文言文本的基础。缺少这一环节,感受作者的情感就成了空中楼阁。

  2、读到有情处,文也大半通。

  理清层次

  整体把握

  从书序的特征入手,请学生找出表现文体特征的段落,从而整体把握课文的层次。

  1、学生迅速找出第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以及题名。

  2、整体把握了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1-4段自序出使元营所遭磨难种种。

  了解文体特征,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古人特别重视文体,《文选》、《古文辞类篹》等著名选本都是按文体编的。

  反复诵读

  品味课文

  1、再读课文,找一处能表现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的并分析。

  2、课文3、4、5段分别提到作者南下路线,是否重复?

  3、诵读第4段。此段共写了22处"死",是否重复拖沓?

  1、大声地自由诵读课文,找到最有感触的一处,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回答。

  2、从语言的细微差别和对象的不同中找出不同点。

  1、提问要有开放度,让学生都能有一得之见,这样才能活跃思维。

  2、让学生领会写作目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随之变化的道理。

  3、语言的调整实质上是情感的调整

  课后作业

  及时巩固

  1、背诵第4段。

  2、梳理课文的语言点知识

  3、课外可选择一历史文化名人,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其人物特征、人格魅力。

  可自主选择熟悉的对象,课外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作文。

  1、文言文教学要强调积累和背诵。

  2、读写结合,用古人的典范之作来指导写作。

  思路点拨

  这不是一般的诗集序文,而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气歌。文章通过文天祥挺身出使之行,威武不屈之概,凌厉斥敌之言,长途越险之举,忧国忧民之情,周旋迎敌之智,表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教师可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课外可选择一历史文化名人,用多种表达方式作片断写作练习。

  练习举隅

  1、本文语言生动而准确,请以动词为例谈谈。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2、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结合得很完美,怎样具体表现的?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3、作者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

  4、作者在第4段中共写了22处"死",是否重复?

【《指南录后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景阳冈教学设计01-09

杠杆教学设计01-09

gkh教学设计01-09

jqx教学设计01-09

位置教学设计01-09

白鹅教学设计01-09

长城教学设计01-09